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精选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十二) 有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冲刺精选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冰心
山也是可爱的,但和海比,的确比不起,我有我的理由!
人常常说“海阔天空”。

只有在海上的时候,才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

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

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为天边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

海是蓝色的。

山是黄色绿色的。

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

蓝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气一些。

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

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

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1) (凝神、凝视、凝望、凝聚)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

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到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四围是大海,与四周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

比如说海上山上看月出,古诗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读了不使人生快感。

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原也是的,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美丽的小鸟。

然而野花到秋冬之间,便都萎谢,反予以人以凋落的凄凉。

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

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

说到飞鸟,蓝雀,红襟自然也可爱。

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2) (飘移、飘逝、飘零、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唤名”。

而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你倚栏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倾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

在山上呢,很少使人想到山石黄泉以下,有什么金银铜铁。

因为海水透明,天然的有引人们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

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争论真有意思!我对于山和海的品评,小朋友们愈和我辩驳愈好。

“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这样世界上才有个不同的变换。

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脸,我必不愿见人。

假如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嗜好,穿衣服的颜色式样都是一般的,则世界成了一个大学校,男女老幼都穿一样的制服,想至此不但好笑,而且无味!再一说,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不得清静了!
19.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2分)
(1)
(2)
20.作者从六个方面说明爱海的理由,请按文章内容填空。

(3分)
四周的环境野花与飞鸟透视能力
21.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喜欢海的蓝色?(2分)
22.第5段中作者两处引用古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2分)
23.作者爱海有充分的理由,世间万物,你喜爱什么,写出来说说理由。

(50字左右)(3分)
【答案】
19.(1)凝神(2)飘浮(2分)
20.开阔色彩动态(3分)
21.海的蓝色包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和天一样是蓝色的(2分)
22.“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是说山上看月出不使人产生美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说海上看月出光景妩媚,遥远,璀璨(2分)
23.列出所爱之物,理由充分,表述清楚(3分)
听香
白音格力
①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②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

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

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一定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

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

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我大概在上大学后,就再没说过这句“土话”,只要一回到家乡,“听香”一词就无处不在,顿顿饭都离不开。

③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

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

”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迎来送往的生活。

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④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

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

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⑤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

”读来妙不可言,从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⑥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

”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

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的逍遥自在。

⑦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回目名称诗词,《苏幕遮·其二》中有“水榭听香”句,也是阿朱的居所名称。

多么让人艳羡啊,临水而居,听得水声如乐,缓缓流进心田,于静谧中,自然也听得到花开的声音,闻得到香气。

尽是自在悠闲,一派天真之趣。

⑧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⑨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⑩我特别喜欢这样的描述,不管是听到与花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还是花香本身是有声音的,都是非常好的心境。

⑪试想,巷子里突然传来一声卖花声,你枯坐窗前,耳朵里会不会一下子开出花来呢?
⑫试想,那些个夜晚,你案头一枝荷也罢,一枝梅也罢,静静守着你,你在一抬眼间,看到不知什么时候,花已初绽,你是不是仿佛听到花香在屋子里飘着的声音,你是真的能听到香的。

⑬香到骨头里,鼻子能闻见,耳朵能听见,眼睛也能看到,我相信是这样的。

⑭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⑮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花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
4.结合全文简要作答:“这样的人”是怎样听到香的?(6分)【文本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讲听香。

作者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二类: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答题指南】B、C、D三项关于“听香”的相关理解符合文意。

A项有误,结合第二段“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可知,作者家乡的人把“闻香”说成“听香”,是土话,并没有提到方音误传。

结合第三段“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

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及后文作者的观点句可知,还有一些人是有意地把“闻香”说成“听香”,不是方音误传,这样一种有意的说法,表现的是他们的一种自在、悠闲的生活态度。

可见A项中“把‘闻香’说成‘听香’是比较土气的方音误传”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A项。

【参考答案】A。

2.【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鉴赏。

【答题指南】A、C、D三项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是正确的。

B项有误。

结合第二段“我知道这个词很早,在我0.1岁或0.5岁的时候,应该就知道了。

甚至在我还没睁开眼睛时就听到了,因为耳朵是打开的”可知,这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知道“听香”这个词之早,目的是写“听香”这个词在家乡应用之普遍,进而引发后文自己对这个词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对这个词的深入解析、理解。

不是为了突出听力好。

可见B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B项。

【参考答案】B。

3.【考点】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答题指南】文章第③到第⑦段分别举出了四位作家、诗人在自己诗文里用“听香”这个词语的例子,结合“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
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等句子可知,突出了“听香”这种说法的深层内涵,一种生活姿态。

第⑧段总结上文。

结合第⑧段“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可知,文章第③到第⑧段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

结合第⑨段“我觉得对‘听香’的理解,应该有此二类”等句子可知,文章第⑨段到第⑭段写出了“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

文章第⑮段采用排比的手法,具体举例写出了生活中“听香”的美好;第⑯段写能“听香”的人必然是美好的人。

故第⑮和第⑯段,深化主题,突出了“听香”之美好。

【参考答案】①举诗文例子展现“听香”韵致;②“我”对“听香”的理解感悟;
③深化主题,突出“听香”之美好。

4.【考点】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答题指南】结合第⑨段“一是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比如开花声、卖花声,就会因美而产生美好的联想,耳朵里听到这样与花有关的声音,自然而然会感觉闻到花香”可知,“这样的人”运用丰富的联想,通过听到的具体的“声音”去“听香”,可概括为: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

结合第⑨段“二是香本身好似有声音,因为静谧,因为心存美好,能听到那香在飘动,虽然看不见,耳朵却又似听得着”可知,这里突出香本身好似有声音能够被心存美好的心灵所听到,可概括为: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

结合第⑭段“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可知,要想听香,则要让心境“长耳朵”;结合第④段“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的,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可知,“听香”展现了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心存美好、悠然的生活姿态;故这样的人通过拥有美好的、自在悠闲的心境让心上长了“耳朵”,进而感受香的声音。

可概括为: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参考答案】①听到与香有关的声音联想到香;②香好似有声音能让有心者听到;
③心上长了“耳朵”感受香的声音。

【补充资料】
①【张问陶】(1764—181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画家。

字仲冶,一字柳门,其故乡四川遂宁城西有船山,因以为号。

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

清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白沟(今属遂宁市蓬溪县)人。

张问陶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及第,历官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贵州道监察御史、浙江道监察御史,山西道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钦命京畿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

嘉庆十五年(1810年),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丘山塘。

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1814年)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

张问陶撰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

其诗天才横溢,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与彭端淑、李调元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

②【李慈铭】(1830~1894),晚清官员、文史学家。

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

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

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

数上封事,不避权要。

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

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

长于骈文,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所著《越缦堂日记》,内容涉及经史、纪事、读书记、诗文等,字数多达数百万字,是一部文史、学术宝库,人评为“可继亭林《日知录》之博,”又谓“生不愿作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

”为“晚清四大日记之冠”(另三部为《缘督庐日记》《翁同龢日记》和《湘绮楼日记》)。

③【张羽】(1323-1385),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元末明初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

官至太常丞,工诗善画,山水宗法米氏父子。

早年随父宦江浙,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中(今江苏苏州)。

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洪武十
八年(1385年)流放岭南,未半道召还,投龙江而死(注:不是跳江自杀,而是被绑起来扔到长江里淹死)。

张羽好著述,文辞典雅,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隶书取法唐人韩择木。

著有《静居集》四卷。

语言是刀
尤今
语言是刀。

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

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那么,雕成的便是不朽的艺术品。

把这样的一件艺术品赠送给他人,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转瞬间冰融水泻,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

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表面上凶猛巴辣,但是,说的人功力不足,没有伤及要害。

那样的语言,好似一把在空中飞舞的大刀,明晃晃、亮闪闪的,尽管声势逼人,可是没有伤人的实力。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

劝谏的话语,亦像刀子。

见好友长了脓疮,便忍不住用刀子为他刮一刮。

倘若朋友领情,一刀下去,毒脓流尽,不药而愈。

然而,碰上不领情的朋友,那一刀不但医不好他的疮,反而伤了他的心。

所以,以刀行医,必须三思而行。

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呢,怀恨在心,伺机报仇。

等有一日他有备而来地欺近你时,你手无寸铁,又无防人之心,他一出手,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
明白了话语如刀这个道理,当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孔夫子会殷殷交代“慎于言”。

(选自《广州日报》)
1.下面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不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刀,可以用心雕琢而赞美他人。

B.语言是刀,可以用它的锋刃抨击他人。

C.语言是刀,可以适时帮朋友刮除疮毒。

D.语言是刀,有时是因想象产生的误解。

2.下面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特别证明了“赞美胜过批评”的生活哲理。

B.“送出去的雕塑品宛如冰雕”这个例子论证了语言赞美也具有虚伪性。

C.从“犹如用刀子来刺人”的角度,文章分析了伤害程度的不同情形。

D.“以刀行医”的例子,是说语言批评务必注意分寸感和中肯态度等。

3.下面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刀,既可以用于真诚地赞美,也可以用于委婉地批评。

B.生活中有些语言方面的所谓“刀伤”,其实是听话的人想多了。

C.学好语言以及用好语言,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立竿见影的事情。

D.“话语如刀”,不用就不会有误伤;“慎于言”,无言则无伤害。

【文本简析】
这篇文章围绕“语言是刀”展开论述。

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也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慎于言”。

【阅读指导】
1.【考点】本题考查对写作意图的探究。

【答题指南】A、C、D三项关于“语言是刀”的说法,符合本文写作意图。

B项有误,从文章“用语言来抨击他人,犹如用刀子来刺人。

……有些语言,初听时微痛,然而,事后一想,却痛不可当,因为说话的人在‘语言的刀刃’上抹上了剧毒,你以为你只受了微伤,没想到毒已攻心”可知,用语言来抨击他人必须慎重,不能给人造成重大伤害。

因此B项错误。

故选B项。

【参考答案】B。

2.【考点】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分析。

【答题指南】B、C、D三项关于本文论证方面的说法是正确的。

A项有误,从文章“用语言赞美他人,犹如用刀子从事雕刻”“倘若那赞美是真诚的……承受者铭感之余,会更加地努力,务使自己能在上了一层楼之后,更上一层楼。

倘若那赞美是虚伪的……承受者在一番惊喜之后,手上空无一物,只剩下十指无情的冰冷”可知,作者要论证的是真诚的赞美胜过虚伪的赞美,而不是“赞美胜过批评”,可见A项是错误的。

故选A项。

【参考答案】A。

3.【考点】本题考查对观点的分析和探究。

【方法引路】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论点。

【答题指南】A、B、C三项关于全文观点的分析和探究是正确的。

D项有误。

作者论述“话语如刀”,要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他人;要用劝谏的话语对待“好友长了脓疮”,而且要让他领情;而“有些刀子,是因想象而生出的”,“明明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然而,对方却以为你口衔尖刀,肆意伤他”,结果导致“你便应声倒地,死得不明不白!”可见,“话语如刀”,不用也会有误伤。

“慎于言”,是思考后再言,是谨慎地言,是让朋友努力领你的情,而不是无言。

可见D项的分析和探究是错误的。

故选D项。

【参考答案】D。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现采现摘,现炒现吃。

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荠菜。

这样活儿,我也爱抢着干。

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

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面容与身姿。

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礼物来看待。

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拿手菜。

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

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排骨海带汤里。

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菜最好吃。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

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妈妈做菜,伴随着我们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

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回忆,你出再多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时候再离开。

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卧室没有任何动静。

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

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将是少了一个我家。

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

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

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

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心,因为那一刻,我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消息。

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

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

远离
母亲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

与母亲有关生活是我全部现实,其余一切都是假。

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曾把唯一母亲抛弃到了时空另一端。

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

我所追求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

母亲需要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爱很明显是有限,与那无限母爱形成了鲜明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

可母亲头顶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

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力气。

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

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你?
(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7.选文中与母亲有关事,都带给我深刻感受。

请补全下面表格。

(4分)
与母亲有关事情带给我内心感受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挖荠菜①②幸福
母亲在我离家时靠吃催眠药入睡③
我接到母亲去世长途电话④
18. 选文第②段画线内容能否去掉?请说出你理由。

(4分)
19.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0.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表达效果。

(4分)
21.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

(不超过100个字)(6分)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