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古代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即国有土地、地主土地、自耕农土地。

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

如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皇室、贵族的田庄,明朝后期藩王占有的土地。

2、井田制
(1)西周实行。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春秋瓦解。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行,出现了许多井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井田制瓦解。

(3)战国被废除。

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屯田制
(1)背景: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获得成功,以后大范围推广。

(2)内容:①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②屯田民享有土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3)作用:屯田成为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4)魏、蜀、吴三国在边境、军镇和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也都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4、均田制
(1)背景: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2)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二、社会经济发展
(一)农业
1、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
“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商朝畜牧业占重要地位,有些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春秋战国时的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普遍(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水利灌溉事业发展,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

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战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

2、两汉时期农业的发展
(1)农具的改进:①牛耕广泛推广,铁农具式样增多,使用广泛。

耕犁上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②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的播种机械耧车;一天能播一顷地,③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2)水利的兴修:①两汉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营建六辅渠、白渠等灌溉渠系,
②西北主要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③汉武帝、汉明帝等,都进行过大规模治理黄河。

(3)耕地面积扩大:西汉时全国耕地面积达八百多万顷。

(4)稻麦种植的推广:①两汉时稻和麦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②北方冬小麦,南方种稻,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还出现了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5)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西汉时,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等,及时收割和优选种子,也
受到普遍重视,人们还学会了水稻的育秧移植技术。

(6)农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①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里关于作物栽培的论述;
②《四民月令》中关于农事活动安排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对农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3、隋唐时期,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其特点表现在:
(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2)农田灌溉有了发展,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3)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4、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①北宋时期,农业技术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圆头、尖头的犁铧,踏犁;一些农作物的种植区域扩大,外来农作物如占城稻得到推广;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加强。

②南宋时,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③辽代的辽海地区逐渐成为袄野。

④西夏的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⑤金统治者进人中原地区后,将汉人迁置到东北地区,促进了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

⑥元世祖在中央设立负责农业和水利的大司农司,颁发《农桑辑要》;元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已遍及南方,畜牧业得到空前发展,元代人口大量增加。

5、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1)棉花的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2)明代由国外引进的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3)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二)手工业
1、夏、商、西周的手工业
(1)青铜铸造,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夏朝青铜器,商朝的司母戊鼎,西周的青铜礼器。

(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发展。

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纺织业:平织物、斜纹提花织物、刺绣。

(3)商周陶瓷业和周朝漆工艺也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手工业的发展
冶铸业划时代的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青铜铸造工艺,莲鹤方壶、金银错技术、雕铸艺术;战国漆工艺也有新成就,夹纻技术;纺织,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煮盐业,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酿酒业发展,商周发达,春秋战国时用曲造酒了;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介绍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3、两汉手工业的成就
(1)纺织业,①两汉时能织出绵、绣、罗、纱等许多品种的丝绸,官营,陈宝光妻西汉民间纺织家。

②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西汉丝绸遗物出土,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出土了素纱禅衣等大量的丝织品。

③东汉时,麻纺织业发展迅速,新疆地区有了棉纺织业。

③低温炼钢技术。

(2)冶铸业:①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人们还发明了淬火技术。

②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冶铜场和冶铜作坊也遍及全国。

(3)制漆业:质地轻巧、造型美观、色泽光洁、纹饰精美。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是汉代漆器中的精品。

(4)煮盐业:汉代开发利用的盐,分为池盐、海盐、井盐等,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

(5)造船业:汉代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用途多种,类型多样,橹、舵、帆、锚。

4、隋唐手工业成就
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瓷窑、铁分布于全国。

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③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唐三彩,青瓷中的秘色瓷。

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的雏形,切削、抛光、焊接。

5、辽、宋、夏、金、元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①北宋时期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一带的居民已开始用煤作燃料,煤还广泛应用于冶铁炼钢;②辽的铁器制作水平较高;③西夏冶铁已采用较为先进的竖式风箱设备;④金代的矿冶业具有一定规模。

(2)丝织业:①北宋丝织业有了新的发展,丝织品的产地以两浙和四川为两大中心,丝织品的花色品种繁多。

②辽代丝织业空前发展,刻丝夹被。

(3)棉织业:①南宋时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纺车、弹弓等工具;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②元朝时黄道婆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传回松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些小镇也因棉纺业而迅速发展起来。

(4)制瓷业:①北宋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是当时的五大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②南宋、元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冠壶、凤首瓶,便于马上携带,反映出鲜明的民族特色,③金代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非常著名。

(5)造船业:①北宋时期,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万石船、海船设隔离舱,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②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业中心。

6、明清手工业的进步
(1)生产工具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制造尤工,擅绝海内”
(2)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加子产品种类。

双色套印
(3)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

(4)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

(5)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三)商业
1、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和城市
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商周道路沿途设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商民善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商人”。

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各城有城门,整齐宽阔的街道,有一定规模。

2、春秋战国的商业和城市
商业发达,各地交流,中原市场。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

3、西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两汉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与少数民族贸易频繁;在货币使用上,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

汉武帝五铢钱。

(2)城市繁荣。

两汉时期,除长安外还有一批名都大邑相当繁华,如“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五。

4、隋唐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兴旺
(1)商业的繁荣
①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

②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

③市场较前代发达。

城市里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一些大城市有了夜市,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2)城市的兴旺
①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

5、辽、宋、夏、金、元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北宋时期,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农村中有些商业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纸币的推广,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2)南宋的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

(3)辽、西夏、金的商业也有一定发展。

辽的南京(今北京)是商业繁盛的城市;西夏的凉州商业也很繁盛;金的中都(今北京)是其商业中心,金还在渤海、辽阳等地设立税收管理机构,金的后期,银币已成为流通的货币;边境上的互市贸易在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元朝的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著名。

大都(今北京)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5)元代交通运输业有很大发展。

陆路横跨丝绸之路。

海上从长江刘家港经黄海、渤海达直沽。

内河航运,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

(6)对外经济交流
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北宋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地,输人商品以香料、珠宝为主。

同南宋通商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其中以阿拉伯商人最多。

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在一些大的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

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辽、金与高丽通过使节贸易保持经济上的联系,并在边境设置榷场,互通有无。

日本、波斯、大食等国也都同辽、金有贸易关系。

元朝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前代,海船可直通日本、占城各地。

元朝在各港口设市舶司,和各国通商互市。

元朝和高丽、日本贸易密切。

高丽的人参等土产品在我国内地受到欢迎。

我国的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到高丽。

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来发展日本的印刷业。

那时候,中国同欧洲、非洲也有交往。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元世祖时来到大都。

元朝的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6、明清商业的繁荣
(1)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3)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4)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

(5)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的条件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2)商业的繁荣。

2、产生与发展
(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某些生产部门,如苏州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以日计酬”的手工业工场,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3、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主要表现在: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

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

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的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

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

例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王莽的王田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的,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后也走向失败。

土地兼并之所以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土地,而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购买土地,又是由于在封建时代只有土地才是"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的财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后归宿。

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被统治阶级农民在起义过程中提出过"均田免粮",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近代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但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这种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也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完成废除封建制度的任务,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