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水平检测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水平检测试卷(附答案)
2023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水平检测试卷(附答案)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的语文试卷是怎么样的?大家是怎么编写的呢?不如一起见识一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水平检测试卷,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最新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人民文学》发起的“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

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

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

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

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

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

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

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

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很难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

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
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在“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

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

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

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

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

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

”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

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

赵遐秋在《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

”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

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

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
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

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

20__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

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

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

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

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

“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

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方能回归初心和本真。

(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B. 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 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切近生命生活的代入感相对处于劣势。

D. 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
提到的非虚构写作的“个人经验叙事”,两者都关涉到“亲历性”的因素。

B. 材料二用咪蒙团队所写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的例子,证明人们更加渴望不遮蔽真实、不曲解真实的报告文学。

C. 报告文学既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 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B. 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C. 作家任大卫:“除了赤子的梦呓与狂想的疯话,并没有什么文字可以叙事人间真正的生活。


D. 美国作家托马斯·里昂:“非虚构作品以自然为客观的观照对象,不倾向于追求精神审美的创作理路。


4. 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分)
5. 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

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

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

一低头,仿佛是被强
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

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

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

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

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

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

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

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

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

天是那么睛,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

“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

“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

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撤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

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

“哎!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

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平日里看起来还很精神。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

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

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
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

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

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

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

“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

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

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北平陷落后,瑞宣焦虑不安,并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符合他接受高等教育的背景。

B. 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不同的观念意识。

C.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共同的心声,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未能与瑞宣达成一致。

D. 李四爷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却不肯亲自去传
烧书的命令,反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白巡长对李四爷心存防备。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的侵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惨淡阴暗。

B. 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C.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D. 小说语言整体明白晓畅、幽默风趣,人物语言典型个性,同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语,展现了老舍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功力。

8. 文中的瑞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9. “坦克车的声音”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综合分析其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书吴潘二子事
(清)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

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

既而曰:“此皆不足传也,惟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

”于是购得《实录》,复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

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

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

会湖州庄氏难作。

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

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

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

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产,独仲子死无后,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而后为之置嗣。

”遂梓行之。

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

庄氏既
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

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

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

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

”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

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

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廷钺及弟侄等,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

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

论罪深刻,余亦悯然。

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

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

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

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

予之适越过潘子时,余甥徐公肃新状元及第。

潘子规余慎,无以甥贵稍贬其节,余谢不敢。

二子少余十余岁,而予视为畏友,以此也。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二子所著书若干卷,未脱稿,又假予所蓄书千余卷,尽亡。

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

且其人实史才,非庄生者流也。

(选自《顾炎武诗文选译》,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B.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C.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D. 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不列/名获免于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诸生,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这里指“科举之路”。

B. 《国语》,又称《左氏外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别体史
书。

C. 梓行,刻版印行。

现在仍然使用的“付梓”一词,亦沿用此意。

D. 及第,专指科举考试中状元,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吴炎、潘柽章既有才华又有气节,在明亡之后,放弃寻求功名之路,以诗文自豪自娱。

B. 吴炎、潘柽章认为只有写出一代史书才能留传后世,于是广泛地搜集材料,埋头写作。

C. 吴炎、潘柽章经过数年努力,逐渐有了名声,因此被列入《明书》校阅者的姓名之中。

D. 吴炎、潘柽章二人都十分孝敬父母,友爱朋友,以古人为榜样,行事一致,性情相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右庄氏,不直之荣。

(4分)
(2)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

(4分)
14.吴潘二子和庄廷鑨都是史书作者,顾炎武对双方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观于舍人壁画山水
王季友
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

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欲放湖中鸟。

独坐长松是阿谁,再三招手起来迟。

于公大笑向予说,小弟丹青能尔为[注]。

【注】尔为:犹言如此。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看似平淡,实则言简义丰,“野人”既是身份的自谦,又暗含了一种脱俗的品味。

B.“朝见此山谓山晓”中的“山晓”一词,构词法如同“春晓”,
写山中黎明破晓之景。

C. 颈联描写一个独坐松下的人,他被壁画吸引,诗人再三招手示意,他才不舍地站起来。

D. 尾联于舍人的“大笑”,既有对“我”的逗趣之意,也有对自己高超画技的得意之情。

16. 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此诗“看他字字是真,却字字是画”,请结合此诗颔联谈谈
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 ”一句从侧面描写第一次听到琵琶女演奏时的神奇效果,“______________”一句又从侧面描写第二次听琵琶女演奏的神奇效果,都是通过对听众沉醉状态的描写,表现其高超琴技。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登岳阳楼》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均写漂泊天涯的境遇和老病孤愁的心情。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比四十三年前“_______________”的惨烈回忆和现实中“_______________”的热闹场景,含蓄的抒发作者对沦陷区百姓忘却战败历史的心痛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表情包创意古已有之,例如中国古代戏曲的脸谱。

脸谱是通行于剧场的表情符号。

通常,红色绘制的脸谱表示忠义刚烈,黑色绘制表示正直勇猛,白色绘制往往作为奸臣的标记,如此等等。

三尺戏台划分出的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的区别。

道德褒贬与脸谱风格之间显而易见的呼应表明,古代戏曲擅长提炼与夸大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而归纳为某种相对固定的类型。

这些角色代表了一个单纯而强烈的世界:是非分明,爱憎透彻,尽量祛除犹豫、妥协、矛盾、宽宥与谅解等暧昧的情感成分。

相形之下,孵化表情包的那一部分网络文化无法适应如此刚烈的气质。

的痛斥,的赴死,的悲伤,的离别,古代戏曲垂青的那些情节过于沉重,以至于不堪重负。

如今的表情包是一种“软性”的符号,卡通柔和的表达更为适合这一代人的温情与宽容,令人开怀的幽默则显现了出色的智商与情商。

人们喜欢轻松地发一个表情包:萌萌哒!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义无反顾慷慨激昂令人动容撼人心魄
B. 慷慨激昂义无反顾撼人心魄令人动容
C. 撼人心魄慷慨激昂令人动容义无反顾
D. 慷慨激昂令人动容撼人心魄义无反顾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全都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D.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三尺戏台划分出的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

B. 三尺戏台划分出了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让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的区别。

C. 三尺戏台划分出的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让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的区别。

D. 三尺戏台划分出了善与恶的道德阵营,观众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之中识别忠臣义士与奸贼小人。

四、课内文言文考察(本题共2小题,6分)
21. 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C. 君子生非异也/蛟龙生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