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十六课《六国论》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导学案
自主学习案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六国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北宋对外政策和六国相似之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文体知识:
1.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
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合作探究案
一、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以致,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可谓智力
..孤危古义:智谋,力量。
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第二次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古义:不去,今义:不可以
其实
..百倍古义:那实际或它的实际情况,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用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二、一词多义
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亲附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介词,跟、和
吾与点也动词,赞赏、赞与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动词,给
唯赤则非邦也与句尾疑问语气词,通“欤”
为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动词,作为
洎牧以馋诛,邯郸为计动词,成为
为国者动词,治理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介词,被
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得
大则得城得到、获得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吾得兄事之必须、应当(读d ěi)
相:
当与秦相较 (指对方)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指对方)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相国)
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
三、判断下列句式: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
洎牧以馋诛
(被动句)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句
四、第二段是在论证什么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⑵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五、齐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
所以,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六、第四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七、请梳理本篇文章的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3、4):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5、6):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八、本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在赂秦,来批评当朝的统治者不能一味贿赂契丹、西夏,应该对他们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否则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劝谏北宋王朝义六国为鉴,不被“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
统治。
九、完成下列情境性默写
1、《六国论》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 ”。
2、《六国论》中,作者之所以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
3、《六国论》中,描写六国诸侯的祖辈、父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
4、《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 , ”。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暴霜露斩荆棘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拓展练习
朗读《六国论》第四段,重读最后一句。
思考:这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论证法
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内容方面
1、叙述正面事例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说理。
(正例反说)
2、叙述反面事例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说理。
(反例正说)
语言标志
多用假设分析的关联词,加强分析力度。
1、试想,如果……那么……;假如……就……;
2、可以想象一下,倘若……很可能……;如果没有……就没有……;哪怕是……也不可能……
3、如果不是……怎么会有……;要是……怎么能……
请参考《六国论》的论证方法将下面段落补齐。
司马迁身受了腐刑之后,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
【
】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范例:
司马迁身受了腐刑之后,但他没有去死,是完成《史记》的信念支撑着他,使他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决心,这个信念支撑着他,让他最终完成了《史记》。
如果司马迁没有一定要完成《史记》的信念,那他绝没有那么顽强的意志活下去,那么司马迁其人也不会为后人所知,今天还会有这么完整而珍贵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史记》吗?正是信念,支撑着司马迁,使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
(正例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