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
陆琦;卓柳盈
【摘要】小洲村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东南的近入海口处,居"南肺"万亩果园中心地带.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是广东村落梳式布局与岭南网形水乡相结合的典型.本文结合小洲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对村落的整体格局和空间形态作了初步研究,尤其强调了水系网络对水乡村落空间形态形成的作用.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
【年(卷),期】2011(000)001
【总页数】4页(P36-39)
【关键词】水;林;村;三位一体
【作者】陆琦;卓柳盈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
州,510640;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56
1 总体特色
小洲村也称瀛洲,始建于元末明初,历今约700年。

其位于广州市“南肺”——海珠区东南端万亩果园(约1200ha)的中心地带,古村选址于城郊近入海口处的“讷位”,四面环水,形似小岛,故称小洲(图1,茭塘司图中,小洲村在河南洲
的位置)。

1 茭塘司图
2000年,广州市政府将小洲村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列入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

小洲村被冠以的称号其它还有:国家级生态村、国内难寻的长河涌村落(10km)、珠江三角洲唯一的风貌典型的果林型岭南水乡、广东生态示范村、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州“水乡新八景”等等,而到过此地考察的地理、人文、环保等方面的专家普遍称赞——“北有周庄,南有瀛洲” 。

“保护区内大部分建筑物已残破不堪,且破旧的民宅并没有太多的保护价值,但小洲村内纵横交错的水道、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完整的古村落格局甚至是闲散的村民生活气息都是小洲村内值得珍视的遗产,被誉为‘广州最后的小桥流水’。

”1)
2 水、林、村三位一体的整体格局
2.1 村落规模
现小洲村域面积约400ha,其中果园270ha(包含广州市最大的果林农业生态公园——瀛洲生态公园),水网30ha。

2009年8月12日,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
会发展策略委员会2009年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此次规划范围面积71.3ha,重点规划范围面积18.5ha;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5.1ha,建设控制地带9.2ha,环境协调区15.9ha。

2.2 格局形成
泥沙淤积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珠江前后航道间的河南洲东部逐渐涌现出许多岗丘,小洲村的地势低于其北面的土华村和东面的官洲村,其成聚也较晚,却因此保存了珠江河口沙洲地的发育形貌,水系纵横交错,自然曲折。

小洲村从整体到局部都体现出岭南水乡的格局特色,而不是平原或山地的村镇布局形态,或西方规则大构图的模式。

2 小洲村村落图底关系肌理图
2.3 村落格局(图2)
小洲村东北方向通往珠江后航道,古村区域四面环水且内部也水网密布,分为北、南、西三个组团,其中小洲古村位于北部组团,中央有红砂岩小石岗“华台”高起。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可概括为——水、林、村三位一体,相融相生,互为脉络。


围的果基河涌大环境和整体格局仍存。

但古村区域内已较为城市化,对新建建筑的控制未能严格落实,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已遭受相当程度的废弃和破坏。

下面结合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对其一作探究。

(1)顺应自然的水乡格局:小洲村的空间格局与自然环境一脉相承,古村四面水道环绕,从中央高起的华台向周围发射出道路,呈放射形蛛网式布局,为不规则式岭南网形水乡;街巷和建筑均垂直于水道而自然曲折,呈岭南传统民居典型的梳式布局。

小洲村的人文历史也与水网紧密相关:龙舟活动兴盛、水神崇拜仍存,处处因水得景,以水为脉,体现出富有特色的古村风貌。

(2)果基河涌的农商出口地格局:小洲村位于万亩果园中心地带,果基河涌与村落相融相生,自然环境优越。

村内的水果曾远近知名,现一年四季仍在自产自销。

过去还有兴盛的蔗糖制造业。

古村东北方向的登瀛古渡码头,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仍为小洲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出入口。

登瀛古渡附近的古渡闾门、古城墙和明清商业街,是小洲村乃至广州市郊小村镇发达商贸的历史见证。

3 小洲村水系简图
4 小洲村河涌落潮水流方向示意图
2.4 地形利用
(1)选址:古村选址于风水形胜之“讷位”,在水曲中建宅,即选择了较为安全的沉积岸而不是较为危险的冲刷岸。

古建筑集中于最为安全的北部组团,而在南部组团和西部组团只有少量分布。

(2)地势与布局:小洲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北部组团中央高起的红砂岩石岗“华台”为村落制高点,是最早先民的聚居地点,原有社稷坛、“林坑”和“太婆井”,现为村中心唯一面积较大的绿地开敞空间。

(3)水系与布局:水系由西南流向东北,成网状纵横交错于房前屋后,走向灵活多样。

在村建设范围外形成果林的灌溉水渠,在村内成为当时聚落的给排水河涌。

3 由水而生的空间形态
“广东村落的布局形式大致有四种:一是梳式布局传统,在广东大部分地区都有,是本省广府地区农村中最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

”“岭南水乡聚居空间格局包括……水网分汊把聚落建筑划分为若干部分的网形水乡。

”2)小洲村正是典型的
梳式布局和网形水乡的结合体。

水系网络形态是村落发展空间形态的基础,即组团布局形态、街巷网络形态和建筑布局形态俱为顺应水系网络形态的结果。

下面对三者关系略作陈述。

3.1 水系网络形态
(1)水系布局(图3、4)
水源走向方面:在古村西面的西江涌是流经小洲村的最大河涌,因地势高差自西南向东北流淌,在北南分3条支流即石岗滘经过古村汇入细涌,再呈S形向北流入
大涌(西江涌在村北段称为大涌),继而通往珠江后航道。

石岗滘组成了小洲村内多个极具特色的“Y”字形水道交汇处——这些位置常成为水乡村落的“水口”。

分布特点方面:小洲村自然形成的水系网络形态和周边的泥基果林仍存,水道尚未被规整或拓宽以利通航。

水系特点为:密、窄、浅,只在西江涌和简氏宗祠前有较宽的水道。

河涌水渠如经脉蛛网无处不在,具有步步可亲水的岭南水乡特质。

功能特点方面:西江涌、细涌及大涌,都具通航功能,现仍可见木制小船或水泥船,这与小洲村的水果生产运输息息相关。

20世纪90年代前,居民的饮食洗涤用水
均取自河涌,生活污水也在此自然净化,后来水质曾一度恶化。

2005年截污后,
水质大为好转,居民已开始重新将涌水用于洗涤,水道中又出现了小鱼小虾和蟛蜞等生物。

潮汐因素方面:小洲村的水系随潮汐而自然涨落,与珠江水同步,每日两次,盈则碧波可鉴,枯则泥沙毕现,是其他村落难见的奇景。

(2)水口
村落布局中,在“Y”字形水道交汇处,设计有三道“水口”:第一道为古村西北的牌坊、礼堂处,昔日有文武庙镇守,今已毁;第二道为古村东北的玉虚宫、天后宫、娘妈桥、泗海公祠处;第三道位于东北角三帝庙、简佛祖庙处。

(3)水体
小洲村内部的主要河涌为石岗滘、细涌、大涌,街道基本垂直于河涌。

河涌宽约8~9m,窄处常为3米余,仅供勉强通航。

河水现较为清澈,潮涨时观赏性极好。

排水渠沿街巷延伸,一般较窄(常不到半米)且浅,多为明渠,原作排水之用,现经整治水质已有较大的改善。

小洲村内已发现至少七处古井,许多古井的水仍用于洗涤,饮用水源已使用接入的自来水。

3.2 组团布局形态
“Y”字形水系网络石岗滘将村落自然地划分为北部、南部、西部三大组团。

北部组团处于“讷位”中的“讷位”,为风景形胜之地,亦是小洲先民的聚居地、特色建筑和“瀛洲八景”的集中地。

由于村落北端为古时与外界沟通的唯一路径——
登瀛古渡,且小洲村的文化与水息息相关,所以北部组团自古便是小洲村民公共活动的主要区域。

南部组团和西部组团则更偏生活性内向性,为后人的分房聚居地,亦拥有各房房祠。

其中小洲村主要姓氏简氏的大宗祠位于南部组团,西部组团则与新村隔河涌相望。

5 小洲村街巷节点分析图
6 小洲村街巷分析图
3.3 街巷网络形态(图5、6)
小洲村的路网走向随水而布,基本垂直于河涌。

而水道环绕小洲古村,且中央“华台”高起,形成以其为中心的放射形蛛网式路网布局。

在稍新的区域(南部组团和西部组团),街巷也是顺此规律迎水排列延伸,可见水道是村内居民的公共而非私有资源,大家都有到达水、使用水的权利。

水、街、屋亲和交融,体现为“街-水-街”、“街-水-屋”、“屋-水-屋”三种临水空间。

古村在东西南北均有入口与道路相接,主要入口广场为北入口瀛洲牌坊处与东入口简氏宗祠处。

小洲村的道路系统是研究岭南水乡格局的宝贵蓝本——路由水生,自然曲折的路
网布局基本尚未被取直或拓宽。

街巷之间、街巷与水之间产生了多种节点关系和空间感受。

根据街巷与水的空间关系,可总结出两种街巷的形态特征。

(1)临水街巷形态
临水街巷,沿水道曲折延展基本无断开,形成连续的滨水空间。

临水街巷为村内公共性较强的主要交通道路,分为内部的双边水巷和外围的单边水巷两种。

宗祠、房祠和商铺等公共建筑常沿临水街巷建设,居房屋排列最前列,占据较为开敞公共空间。

(2)离水街巷形态
离水街巷,垂直于水道而自由曲折地划分地块。

离水街巷如毛细血管般,为联系各户民居与主要交通道路——临水街巷的纽带,常在巷门处设闸门楼,有插槽供晚
上加木门关闭。

离水街巷内部为各家各户的出入口,房屋密集排布,沿街巷常有单边或双边排水渠,是岭南民居常见的梳式布局中不规则形式的体现。

3.4 建筑布局形态
(1)居住建筑布局形态
古村建筑呈典型岭南建筑的低层高密度梳式布局形式,但非规整格式而是随水网走向自由延伸。

建国后的新建建筑也多为居民自发建设,虽许多为拆除古建筑而新建,
也基本未破坏道路和建筑的总体布局。

村内基本未有个别单体的过分突出或凹进而产生对整体脉络的打断和破坏,也未在古村范围内建造过大尺度的广场、道路或建构筑物。

(2)公共建筑布局形态(图7)
梳式布局是广东村落特别是广府村落的最典型布局形态,多将公共建筑设计于风水相位最佳的村面。

小洲村的公共建筑就是基本临河涌布置,如诸多祠堂(包括宗祠和各房祠)、宫观坛庙等。

在村北入口建有人民公社时期的大礼堂,村外围新建有艺术村等。

虽然体量较大或与原有肌理不尽相同,但对村落整体布局影响不大且具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4 结语
通过结合自然环境和人文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村落水系网络的重点调查,可以清晰地得出小洲村水、林、村三位一体,相融相生,互为脉络的整体格局;以及村中的组团、街巷和建筑布局也由水而自然生成的空间形态。

7 小洲村典型公共建筑与特色建筑分布图
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小洲村确实是广东村落梳式布局形式与岭南网形水乡相结合的典型,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演化成果,值得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保护整治。

图片来源
图1 摘自清同治《番禺县志》
图2~7 摘自陆琦主持的《广州市海珠区小洲村建筑与景观改造整治设计》调研报告。

注释
1)孙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规划师,2008(12,24):73.
2)陆琦.广东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参考文献
[1]陆元鼎,廖志.我国南方村镇民居保护与发展探索•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陆琦.广东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51.
[3]孙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规划师,2008(12,24):73.
[4]朱光文.远去的果林水乡——小洲水乡的外部环境与聚落景观[J].小城镇建设,2006(1):29.
[5]朱光文.珠江三角洲最后的果林水乡——小洲水乡的外部环境与聚落景观[J].岭南文史,2005(4):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