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强调有教无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指的是分两种去解释,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解释二:“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
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
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
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扩展资料
有教无类”从根本上决定了儒家学说的本质。
“有教无类”的涵义不是某些特定阶层、特定集团、特定群体的人可教,而是人人可教。
人人可教即人人可学,人人可学即大众之学。
“有教无类”不是某部分人的问题,而是所有人的问题。
孔子教导人的,不是如何挣大钱、发大财、当大官,而是人如何才称得上是人,怎样才能算作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孔子告诉我们做人比发财更根本、更基础、更富有根源性。
要做人,就要修己。
……孔子儒学的意义就在于将礼乐教化不分族类、不分老少向所有人敞开,实践“有教无类”。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打破社会等级界限,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在教学实践中,他强调“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善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有问题时才加以指点。
教育学生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意因材施教,常常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以不同解答。
他教育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提倡勤学多问,他自己则是“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在他看来,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
而》)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而思又以学为基础。
要求吸收新知识与复习已有知识相结合,言与行相结合,反对讲空话,只说不做。
孔子的许多见解,至今仍然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