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心法——商君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商君书》看管理心法
欧阳米果
序言
管理学,表面上是管人,实质上是管心。
人心是天下最难克之物,同时也是最善变之物。
管心必先懂人心,需要懂得人的三心九欲。
纵览古今世事成败,都是用心之成败。
管理学的概念来自西方,传入我国之后,我们进行了例行的国产化处理,而中华智慧宝库中的兵书战策计谋类的文章与管理学比较匹配,因此这方面的管理著述颇丰。
不过很多书中主要讲的是管理方法和技巧,谈及本心的却是不多,本文结合天人学心性知识,以《商君书》为例,探索一下人心管理之道。
文章分析
一、《商君书•战法》解译
【原文】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
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译】一般说来,战争的策略必须以政治上的胜利为根本。
有政治上的胜利,人民才不争夺。
人民不争夺,才不逞个人的意志,以君上的意志为意志。
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君的政治使人民乡里械斗就胆怯,和敌人作战就勇敢。
人民习惯于用力量攻打凶险的地方和强悍的敌军,所以没有怕死的心情。
【原文】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
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
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
【译】看见敌兵像水决一般地崩溃,奔跑不停,那就放他跑吧!兵法曾说:“大战打胜了,追赶败兵,不要超过十里。
小战打胜了,追赶败兵,不要超过五里。
【原文】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
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译】军队一动,先要衡量敌国。
我们的政治赶不上敌国,就不要和它作战;我们的粮食赶不上敌国多,就不要和它相持;敌兵比我们多,我们就不要做进攻的客军;敌国一切都赶不上我们,我们就向它进攻,不必犹豫。
所以说:用兵的重大法则在于谨慎,研究敌情,考察双方兵力的多少,或胜或败,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原文】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译】称霸天下国家的军队,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战术高明,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打败仗的原因。
【原文】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
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
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
【译】如果敌我双方军队实力强弱相当,将领的水平超过敌人的就能获胜,将领的水平不如敌人的就会打败仗。
假如战前的决策出朝廷的谋划,将领超过对方的会取胜,将领不如对方也能取胜。
在政治上长期掌握获胜的战术,国家就一定能强大。
直到称王天下。
如果民众服从并听信君主的治理,那么国家就会富强,而且军队打胜仗,执行这一原则,一定能长期称王天下。
【原文】其过失,无敌深入,偕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
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
【译】用兵的错误,要害是轻敌冒进,使军队背靠险地,渡过边塞,使众人疲倦而饥渴交加,再加上遇到疾病流行,这是错误的用兵方法。
所以将领役使民众,像骑一匹马似的,不能不小心啊。
(译文摘自网络)
二、背景资料
商君,是指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诬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西南)。
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杀。
三、理论分析
纵观《商君书•战法》,其实军事价值并不高,因为书中所涉及的军事内容都是一些基本常识,概括起来也就是穷寇莫追、知已知彼、胜不骄败不馁等等。
唯一的特色就是突出强调了“政”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是商鞅把法家思想套用到了军事上。
所以,研究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研究商鞅的“政”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研究法家管理方法。
法家是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其特点制定法令并严格执行。
商鞅为了推行法治,先是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
”秦民无人相信,后加至五十金,终于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在国民心中树立了公信力,史称“徙木立信”。
有了公信力,商鞅开始颁布法令,对内发展生产,对外奖励军功,让秦国强大了起来。
为什么秦国老百姓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呢?因为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商鞅让百姓看到了遵守法令就能得到很多好处,而违法就要受严惩,这样,百姓自然就按照法令行事,在利益的驱使下,积极性大为提高。
商鞅这些治国理政的方法,在他的文章里统称为“政”。
中国从汉代到清代,国家政权长期实行的是“外儒内法”指导思想。
即表面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但是实际操作上却离不开法家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
法家规定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儒家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
从天人学原理上看,这是一种阴阳互济的方法。
正如序言中所说,古今世事成败,都是用心之成败,顺人心者必成、导人心者易成,逆人心者难成。
因此,欲成事,必先懂人心。
四、人心分析
历史上有许多分析人心的理论,诸如性善、性恶、性空说,本我、自我、超我论等等,往往让读者烧脑又闹心,难以把握。
天人学有《天人心法与行法》一篇(以下简称《心法》),对人的心性有浅显易懂的解析,认为人心分为(兽、魔、人)三种层次,在每一层次上又有生存、幸福、自豪三种欲望,这就是天人学所说的三心九欲。
需要注意的是,《心法》中所说的兽心与魔心,并非全是贬义,在另一方面也有着实在而积极的意义。
不过我们现在谈的是管理,总是说兽、魔什么的,也不太好听,这里就换个说法,把人的三种本心称为自心、强心、良心。
自心是自我私心,即《心法》中的兽心。
自心的三欲是:生存欲——生存安全感
幸福欲——舒适感
自豪欲——优越感
强心是自我强大之心,即《心法》中的魔心,强心的三欲是:生存欲——存在感
幸福欲——掌控感
自豪欲——骄傲感
良心是人的良善之心,即《心法》中的人心。
人心的三欲是:生存欲——价值感
幸福欲——爱与被爱
自豪欲——荣誉感
以上三心九欲,是正常人类都具有的,不可或缺,缺少任何一样就成了缺心眼。
只是有的人良心较少,却也并非全没有。
心欲分析的详情请看《天人心法与行法》。
管理心法
管理学,实质上是管心。
商鞅的法家管理,也是从经营人心开始的。
徙木立信,是先让百姓相信自己真能说到做到,取得信任之后,再拿出土地、物资、荣誉、待遇等一系列诱人的蛋糕,以幸福欲和自豪欲来鼓舞百姓奋发进取,同时又拿出严刑酷法,以生存欲的威胁来约束百姓,使其不敢惰怠,于是国民的干劲爆涨。
然而任何变革都会有阻力,在管理上也是如此。
归根结底这还是人心问题。
这么说吧,在最早的时候,人们聚在一起生活,抱团取暖,共同努力,形成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生存欲在起作用,不如此就无法生存下去。
可是物质丰富了之后,人们不再担心生存的安全,那么幸福欲和自豪欲就开始冒头了。
一些具体条件的人开始寻求舒适、并从舒适感受到优越,这正是“自心”的表现。
有了舒适与优越,就想长期保有之,自然就想到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对资源和地位实施掌控并引以为傲,这是“强心”的存在感、掌控感、骄傲感起了作用。
这样一来,社会开始分层次了,有的人多干少得,有的人少干多得,甚至有的人不干也能躺赚,于是就出现了阶层。
人心原本就是如此,我们现敦促孩子努力学习,不也是为了能获得一个体面身份、一个轻松挣钱的工作吗?一旦我们得到了,不也是想要长期保有这些吗?本性上的东西,与是非对错无关,区分是非的原则,可以看一看《讲理大本营》一文。
由于阶层不同,利益不一,管理变革总会有反对者,这涉及到分蛋糕,那些少干多得的、不干躺赚的肯定反对。
就算把蛋糕做大,不影响其原有利益,也会有反对者,这是自豪欲的问题——从前低眉顺眼的穷光蛋现在跟我平起平坐,我还上哪儿找优越和自豪去?
在管理上如何促进人的积极性,如何消除阻力和反对,是个大学问。
除了用好自心和强心之外,还要用上“良心”。
良心与自心、强心的来历不同。
自心与强心人类先天就有,不仅是人类,连动物也能有。
而良心却是人类后天形成的,它主要来自责任的觉醒、环境的促动以及圣贤的教导。
人若是做了父母,自然会觉醒照顾孩子的责任;在社会环境中,与人为善还是与人交恶,后果和感受肯定是不同的,这也促动了良心的萌生;还有就是宗教中的一些道德约束,以及思想家们的理论指导,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一批圣贤同时出现在东方西方,如苏格拉底、佛陀、孔子等等,好像老天爷忽然想起来要赋予人类良心似的。
人类社会从愚昧走向文明,在这期间,人的自心和强心没什么改变,正是良心的成长才让我们从兽转变成为人。
人类良心最大的作用就是保障社会成员和谐共存,毕竟在一个无良的社会里,人的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又何谈其他呢?
良心的主要表现是生命的成就感和价值感、爱与被爱所带来的幸福感,以及奉献、牺牲中产生的荣誉感,这些是普世道德标准。
成功的管理,来自对人心人性的深刻理解,那些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都是从抓人心着手去建功立业的。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能明白为什么在中国会有儒法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也能理解为什么在今天总是把道德与法治相提并论,因为法家能管人的自心与强心,而儒家能管人的良心,至于为什么是外儒内法,想必也无须解释了。
管理原理
深入了解人心的秘密之后,管理上的事就很简单了。
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目标,然后自我评估一下,这个目标是为了个人还是集体?有没有良心方面的意义?
接下来,只要考虑好这样几条即可:
1、我的公信力如何?别人相信我的兑现能力吗?
2、我能拿出来什么?在自心与强心方面,我能给出金钱、权力、待遇等方面的变化来提升幸福感吗?在良心方面,我能给出价值感、关爱和荣誉感吗?
3、对于不服从管理的人,我能拿出什么对策?
以上这几条,是管理的原理,也是实用方法,越是能把握好人心,管理越容易见成效,余下的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在运用中还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必须清醒认识到阶层的存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成员的劳动与收入不可能完全平等,而阶层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让底层成员看到上升空间。
因此管理者一定要让阶层通道保持通畅,阶层固化是社会矛盾的根源,必须让底层人员有盼头,知道自己也能通过努力升到上层。
而处在上层的既得利益者也是有区别的,有的是以从前的辛劳换来的待遇,有的则是特权阶层,需要分别对待。
其二,在管理上要注重儒法结合,通常是先儒后法、外儒内法。
因为儒是用良心的,这占了大义。
法家的利与威,让人认识到存在即可,这些本是出自兽魔之心,拿出来嚷嚷面子上不太好看。
另外先儒后法,也给管理者减轻了心理负担,不会有良心不安。
第三,领导要起表率作用,这是常识,不必细说。
最后要强调的是,思想教育是重中之重,序言中说人心是天下最难克之物,同时也是最善变之物。
难克是因为人的三观不会轻易改变,本性更是难移,善变是指人的三心九欲随时会因境遇而变。
见异思迁、得陇望蜀是人本性中自心、强心的正常表现,而不忘初心则是良心的闪光,可是从良心的来历看,离开思想教育,良心是很难闪光的。
我们提出的任何管理措施,不可能全都顺人心意,唯有用思想教育对人心进行疏导,才能把不顺的变为顺当的。
此正是导人心者易成,逆人心者难成。
天人学团队管理课程,有良好的三观教育、人心引导作用,有条件可以听一听。
附:管理实例中的心法分析
1、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选拔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时就曾经说过:“我认为,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
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
”此后,史考伯的信条同卡内基如出一辙。
正是因为两人都善于激励和赞赏自己的员工,才会有今天如此庞大的钢铁王国。
2、拥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首创了电话管理术,他会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当然,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
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就会高兴地说道:“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
”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都会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此后上班精神抖擞。
思考题:
卡内基和松下幸之助的管理方法中,运用了三心九欲中的哪些方面?我们受到了哪些启发?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