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运河伞棒舞”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运河伞棒舞”初探
梁辰;黄玉松
【摘要】“运河伞棒舞”是聊城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运河伞棒舞”历
史悠久,风格特点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它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至今仍活跃在鲁西大地上。

文化是无国界的,应该将“伞棒舞”在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上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熟悉它,并进行交流,从而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如果将这种文化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则可以用这些资金来进行这类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The canal umbrella great dance"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lk dance in Liaocheng area.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unique styl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haracterized by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authentic. It is still very popular in the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as a folk art treasures. Culture is without border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umbrella great dance" should be showed in a much larger and broader stage that everyone can know it and make it a better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I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could be changed into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brought economic benefits, the funds then could be used for this kind of folk cultural heritage administration and protection work. This paper is mainly focused on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ence value of the "canal umbrella great dance" and proposing the way to protect them.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5页(P81-85)
【关键词】聊城梁闸村;运河伞棒舞;艺术特点;保护传承
【作者】梁辰;黄玉松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252000;聊城市文化馆,山东聊城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16
“运河伞棒舞”属于运河秧歌,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至今约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三百多年里,“运河伞棒舞”以梁闸村为中心南北流传,杂糅当地的民间舞蹈、民俗民情形成了新的秧歌表演形式。

梁水镇梁闸村是运河秧歌的发源地,其中伞、板、棒的舞蹈韵律是运河秧歌的精华,也是运河秧歌区别于其他地市民间秧歌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一、地理环境概况及分布区域
聊城东昌府区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平原腹地,东经115°14′~116°08′,北
纬36°16′~36°42′,是山东省聊城市市委、市政府驻地,200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

全区被聊城市其他6县、市所环抱,
东临茌平县、东阿县,西连冠县、莘县,南接阳谷县,北靠临清市,总面积1245平方公里,人口96万,辖8镇、2乡、8个办事处和省政府批准建立的嘉明经济
开发区、市政府批准建立的凤凰工业园。

东昌府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平原沉降区与鲁西隆起区的衔接部位。

地貌低平宽广,西南高而东北低,海拔变化一般在31-38 m之间。

区内主要河流有马颊河和
徒骇河,其主要支流有7条,排水体系完善。

黄河位山灌区第一、二、三干渠分
别从境内东、中、西部由南向北穿过,引用黄水方便,水利资源较丰富。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雨热同期,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13.2℃,常年无霜期201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94 mm,年平均日照2641.9
小时。

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盐土两个土类。

其质地均匀,肥力适中,宜于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

“运河伞棒舞”流行于聊城市境内、运河两岸的十几个水闸码头,上百个村庄。

梁水镇、沙镇、道口铺、闫寺、(古城区)闸口、李海务(今凤凰办事处)一带均有秧歌队。

以梁水镇尤盛,梁闸村是秧歌的发源地,秧歌队遍及全乡。

二、“运河伞棒舞”的历史渊源与流变
梁水镇梁闸村位于聊城市西北20公里处。

梁乡闸原是古运河上设置的大型水闸码头,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村秧歌曾随运河漕运的繁荣而兴盛一时,是运河伞棒舞的发源地。

(一)“运河伞棒舞”的由来
明清时期,梁闸村是一个运河码头,明朝年间,一只十里多长的运粮船队行至梁闸村码头,因天寒河面结冰而停运几十天,负责押粮的京官感到非常无聊,便令地方官找当地艺人登船献艺。

但听遍了丝竹管弦,耍过了龙灯旱船后,京官仍不满意,说看到的都是一些老玩意。

为了讨好京官,地方官便找来当地精通武术的梁某上船献艺。

梁某率弟子从容登船,耍了几套拳脚,个个腾如龙、站如松。

京官看到兴头上,要梁某持器械与人相搏。

梁某灵机一动,戏称需借京官身后撑的绫罗盖伞一用。

于是,梁某持伞,众弟子以运河边上纤夫拉船的“纤板”为双棍,又折挑粮扁担为板,按武术的套路舞动起来。

一个时辰后,伞散了,双棍断了,扁担也拍劈了。


官大喜,重赏梁某。

此后,运河两岸的男子舞动“纤板”、击棍娱乐便流传开来。

每逢年过节或重大庆典,当地的艺人们也自做伞顶和枣木棍棒,6人一组,交替换打,舞出了闻名百里的“伞棒舞”,也就是运河秧歌的雏形。

后经长期的演变和历代艺人的完善与充实,增加了其他角色与道具,增添了民乐及打击乐伴奏,逐步形成了秧歌队的形式。

(二)“运河伞棒舞”在发展中的流变
“运河伞棒舞”并非为某一村所专享的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流传至今的最生动运河文化代表,它在在梁水镇及与其邻近的茌平县洪屯乡等周围数十个村子广泛普及,传承三百年,至今兴盛不绝。

“运河伞棒舞”的发展有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场面越来越宏大热闹。

运河秧歌诞生之初,只有武术套路耍伞棒、纤板、木棍等动作表演,以棒打节奏,伞舞为主。

配鼓乐、笙箫管笛以及增加其他表演则是后来的事。

据说,当年梁闸附近的运河畔,曾经有一座寺庙,庙中曾经住着一位精通笙箫管笛的老僧人。

在他的指导下,乐器演奏被有机融合到伞棒舞蹈中。

除了配乐以外,当地群众发挥其“娱乐”精神,不断在秧歌舞中设角色,有花大姐、憨老婆子、憨小儿等等,演出场面越来越“乐和”。

不过,由于现在演出时村里不少能吹唢呐笙箫的老艺人离世,多种乐器演奏在今天演出中已经不再展现,运河秧歌似乎又“简化”了。

如今,每逢年过节,运河秧歌展演仍是当地最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因为年轻人多数外出,单凭一个村子的人力很难满足表演需求,为了撑起表演的场面,于是在表演中,很多村子自发走向了联合表演的道路——这似乎也成为这种古老艺术
活动继续存在的必然选择。

“运河伞棒舞”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历代艺人的完善与充实,增加了其他角色与道具,增添了民乐及打击乐伴奏,逐步形成了秧歌队的形式。

由于该地的秧歌是因运河漕
运的繁荣和兴盛而形成的,故被人们称之为“运河秧歌”。

在以后的三百年里,运河秧歌以梁闸为中心南北流传,杂糅各地当地的民间舞蹈、民俗民情形成新的秧歌表演形式,各具特色。

如,李海务河洼村(原为运河码头之一)的秧歌糅进了舞狮技艺;道口铺奶奶庙村(今东风村)的秧歌糅进了当地“跑驴”的表演形式,风趣幽默,喜闻乐见,流传广泛。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奶奶庙,两头翘,出门就是秧歌调”的民谣;沿运河向北临清市的大秧歌糅进了“十二美女”“扑蝶”等民俗风情、沿运河向南阳谷的大秧歌糅进了“花车”、“花船”、“ 二鬼摔”、“高跷”等技巧。

三、“运河伞棒舞”的内容与艺术特征分析
运河秧歌自明代形成以来,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区特色与艺术风格。

(一)“运河伞棒舞”的基本内容
运河秧歌阵容庞大,少时二三十人,多时六七十人。

运河秧歌演出时分大场和小场两部分。

大场跑舞,小场唱戏。

它舞中有唱,唱中有戏,戏中又有舞,很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符合群众的欣赏习惯。

在当地,每年的正月初三到十五,是秧歌走街串乡进行交流的日子。

演出时可登台表演,也可在广场演出,或沿通街边舞边唱边行进。

一般广场演出,则先以棒舞开场然后舞伞人领诸人登场。

舞伞者先唱祝福词,如:正月十五挂红灯,男女老少喜盈盈,舞动伞棒求吉利,秋后又是好年景。

随后伞旋棒打,舞队中的各角色在伞的指挥下依次表演,或甲按角色表演,或乙按曲调演唱,各走图行,互相逗乐。

演唱的曲目有:《姨娘斗》、《秃子闹房》、《闺女出嫁十二难》、《王眉还家》、《小磨房》等。

民乐队包括:月琴、大管、小管、笛子、唢呐、笙、鼓、锣、钹等,吹奏的曲子有:斗鹌鹑、小开门等。

(二)“运河伞棒舞”的艺术特征
“伞棒舞”是运河秧歌最精华的部分,表演中,舞棒者跳跃旋转,动作幅度大,激
越高亢,独具一格。

据说,这种表演风格只在梁闸村有,其他村子的村民很难学到。

“伞棒舞”的动作豪迈粗犷,矫健、英武、多与武术套路相揉合,难度高,力度大,加之配有打击乐的伴奏,更显的铿锵有力,舞出了鲁西汉子的魂魄。

伞的动作有:脖花、苏秦背剑、掌花、双搂花、金丝缠腕等。

棒的动作有:跳式前探海击棒、左蹦打棒、右蹦打棒等。

在长期演变过程中,还逐步增添了花大姐,其动律主要有微颤、拧腰、拨背、含胸、拧八字等,形成了曲线美的“三道弯”以表现女性的柔美。

男女角色之间不同的动律有机的融会在一起,形成了男刚女柔、男放女羞、刚柔相济的特点;花公子、三花脸、没皮虎、憨老婆、憨小、绅士、老翁、火流星、高跷、跑驴、摔鬼、老背少等角色以表现生活的丰富百态,诙谐逗趣。

其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河秧歌是广大民众借以表达心愿、抒发情怀、陶冶情操的一种自娱而又娱人的大型广场舞蹈。

(2)在艺术风格上突出的表现了男性粗犷豪放,女性妩媚柔韧的风格特点。

传承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观、理想情趣和精神追求。

(3)其主题与古老的礼仪文化、古运河文化等原始文化密不可分,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

(4)素材多取源于人民群众身边的物、人、情。

采用“以物寄情”的创作手法,寓五谷丰登之意,表达了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的美好心愿。

(5)有一套完整严谨的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传承着约定俗成的既定格式,其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性风格。

四、传承谱系
(一)代表人侯金峦(1901—1992)
1.侯金峦,男,东昌府区梁水镇梁闸村人。

他自幼习武,后随其叔父侯春香学习
“伞棒舞”,尽得真传。

舞时步法娴熟,腰活腕转,打车轮,翻跟头,令人叫绝。

数十年间,每当外出表演,无不引起一方轰动。

他的棒舞有“偷”不到手的说法,即是看会了打棒的路线,也打不出他的神韵。

因此运河秧歌流传方圆几百里,唯有“棒舞”至今仍然是梁闸村的独门绝活。

他是授徒较多的艺人,他的承传方式是口授身教,师徒间多是血缘、亲缘和地缘的关系,并有武术功底。

如舞伞的口诀是:三尺红伞手中旋,一手虚握一手转,身形随着伞儿舞,不可死抓硬杠伞。

然后,再教授身法和步法。

现存录像中我们看到的舞伞艺人分别是侯金峦的第二代徒弟王学孟与第三代徒弟崔合生;打棒者是他的第五代徒孙侯付会、崔合力、杜广强、丁超蜂、杜华中。

2.传承谱系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文化传承方式学艺时间住地第一代侯风祥(伞)男不详不详家族传承少年梁闸村侯富元(棒)男不详不详家族传承少年梁闸村第二代王学孟(伞)男 1928 小学师徒少年梁闸村
张玉忠(棒)男 1935 小学师徒少年梁闸村第三代丁秀刚(花公子)男1933 小学师徒少年梁闸村丁建刚(板)男 1926 小学师徒少年梁闸村第四代崔合生(伞)男 1952 初中师徒少年梁闸村杜培福(组织者)男1954 初中师徒少年梁闸村第五代杜广强(棒)男 1980 高中师徒少年梁闸村杜华中(棒)男 1973 高中师徒少年梁闸村侯付会(棒)男 1980 高中师徒少年梁闸村丁超峰男 1980 高中师徒少年梁闸村崔涛(棒)男 1980 高中师徒少年梁闸村崔合力(伞)男 1980 高中师徒少年梁闸村
(二)代表人李彦龙(1908年出生)
1.李彦龙,男,东昌府区梁水镇王屯村人。

他自幼习武,后随其临村师父李金林学习舞伞,尽得真传。

他在继承伞的传统技艺的同时,揉进了当地武术的特殊技巧,使伞的表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后传授于儿子李秀伦等。

2.传承谱系
代别姓名性别出生文化传承方式学艺时间住地第一代李金林男不详
不详不详不详米屯第二代李彦龙(伞)男 1908 不详师徒少年王屯李
秀歧(板)男 1909 不详师徒少年王屯王文成(花大姐)男 1921 不详
师徒少年王屯第三代李秀伦男 1942 高小家传少年王屯刘春祥(板)
男 1935 师徒少年王屯第四代王双成(摔二鬼)男 1959 初中师徒少年王屯第五代朝庆喜(老背少)男 1966 高中师徒少年王屯李明(组织人)
女 1982 大专师徒少年王屯
五、“运河伞棒舞”的发展现状及传承
运河秧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艺术风格,是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一枝瑰丽的奇葩,深受人民群众及专家、学者的青睐。

1984年北京高校及我省的专业舞蹈家随同省电视台来梁闸村做研究考察,录制了“大秧歌”电视片。

1994年区文化馆舞蹈干部郗先锋挖掘整理了运河秧歌,并把其中的板、棒进行改编,带到了北京,在全国舞蹈大赛中获一等奖,舞蹈专家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1998年运河秧歌中的伞棒舞,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成为传播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老艺人看来,运河秧歌虽然场面豪放热闹,但要登“大雅之堂”,在观赏性上还有待改进。

如果不经过剪辑加工,单从大屏幕上看,梁闸运河秧歌还有很多不够细腻之处。

运河秧歌已经入选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仍在进行中。

此项申报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之所以时间漫长,可能也与其在表演时显现的“土”有关,但这种“土”恰恰是秧歌舞“原汁原味”的体现,即便将来对运河秧歌展演有所改进,这种“土”味道也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这门传统技艺却面临失传的困境。

东昌府现在的艺人较少,其中大部分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已经不能舞蹈,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特别是棒舞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加之年青人外出打工不愿学艺,使技艺
精湛且能推陈出新者仅有极少数人。

再不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一东昌府特有的民间舞蹈艺术瑰宝将难以为继。

近年来,为让以梁闸为代表的运河秧歌发扬传承,镇政府为秧歌队投资购买了大量演出用品,并且每年还组织各村秧歌队开展比赛。

但让人担心的不是器具的匮乏,而是年轻人对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热情不够。

演出运河秧歌中最精华的伞棒舞,最需要技巧和体力,只有由年轻人来演才适合。

因而,希望能够通过文化、教育等各部门努力,找到一种让这一古老艺术为年轻人所学习、接受的途径。

近年来,聊城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对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和保护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高度的重视。

成立了“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每年都有民间文艺进城展演,有效的保护和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

在我市每年的文化旅游节中,运河秧歌成了知名品牌,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辑部出版社,1996.
[5]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系.文舞相融[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 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J].音乐研究, 2006 , (1).
[7] 罗雄岩.试论中国民阃舞蹈的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