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第4课时_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4课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8页练习七第6—7题、“动手做”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调查数据、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数据调查表,能用调查表收集、整理数据,并能有效地表示,能简单地评价和分析统计获得的数据。

2、使学生经历现实的统计活动过程,进一步体验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以及整理和表示数据的过程、方式,提高数据简单处理的技能,进一步感受数据可以反映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逐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调查和统计活动,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据统计,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尝试在活动中提出建议,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逐步具有尊重客观事实的意识,获得重视阅读和保护视力等方面的行为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
数据统计和分析。

教学难点:
小组调查与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导回顾
提问:在前面的学习和练习中,你了解了一项统计需要经过哪些基本过程? 2、揭示课题。

按基本过程,自己来收集、整理数据,再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开展调查统计活动。

广州注册公司详细问题了解下!
二、调查统计
(一)统计课外阅读情况。

1、出示练习七第6题。

提问:小力是怎样了解他的同学课外阅读情况的?他的调查表怎样设计的?你知道小力用这个调查表会怎样了解同学们的情况?
2、分小组活动。

引导:想:如果用这个调查表在小组里了解每个同学课外阅读情况,再整理数据进行统计。

分小组统计(出示要求)
(1)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情况,如实填写调查表。

(2)组长负责收回全部调查表。

(3)小组讨论怎样整理数据比较方便,和组长一起用小组的方法整理。

(4)根据集体整理的数据,各人完成第46页的统计表。

(5)在小组里交流统计表,校对是否符合调查、整理的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交流:能说说你们小组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吗?
根据你的统计,简单分析你们小组课外阅读的数据。

4、汇总数据分析。

提问:如果要知道全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数据,可以怎样做?
分析:你对全班同学课外阅读的情况有哪些了解?
5、活动小结:总结我们这项统计经过了哪些活动,你对统计有什么体会?(二)统计全班视力情况。

1、提出问题,了解要求。

要了解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你觉得用什么办法解决,需要怎样统计?
出示练习七第7题。

学生阅读、了解要求。

2、小组调查数据
每人依次汇报自己的视力情况,用你的方法做好记录,核对你的记录是否正确。

3、汇总数据,完成统计。

提问:按照我们班选择的调查项目,统计表中要设计哪些项目?
学生完成统计表的设置,根据汇总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4、分析、评价数据。

知道了全班视力的哪些情况,对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作一番评价。

5、活动总结。

说说这项统计的收获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

1、完成“动手做”
(1)明确做什么。

说明要做什么,了解什么结果。

(2)了解怎样做。

强调滴水时要和硬币面靠近些,滴水要慢些,尽量使滴水能多一些。

夏天和小伙伴到山上玩,跑累了、渴了,随时都可以找到往外喷涌的山泉,这些山泉都非常细小;不知听谁说的,要往泉水上吐口唾沫,唾沫随水散开,这样的水才可以喝,假如唾沫不散开是不能喝的,海水和封闭水塘的水唾沫都不散开。

我们经常渴了就趴在山泉上喝,当然都是先用唾沫检验一下;只是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为什么有的水唾沫迅速散开,有的水唾沫却散不开,不知其中有何科学道理?现在想想,那是多么好的山泉水啊,没有一点污染,真没必要用唾沫检验能不能喝。

五、六十年代,大人忙于上班,孩子们也大多没长起来,山上的草长得很厚,掉落的松毛、松果也很多,我和哥哥上山拾草,都可以满载而归;城市拾草可不是为了养羊、养牛,都是做饭引火用。

随着人口增多和生活艰辛,上山拾草已经越来越难了,每棵松树下不知被耙子过了多少遍。

直到八十年代,使用液化气做饭已经越来越普及了,没人上山拾草了。

为了预防山火,现在管理人员每年秋天都得雇人把草割掉,有句形容时代变迁的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用在这里应该“十年山东,十年山西”了。

站在山顶,青岛老市区大都尽显眼底,西南面与信号山、观象山遥相呼应;晴天,胶州湾停泊的船只也能看得见,北面台东居住区和工厂夹杂在一起,显得很拥挤,看那儿的房子,就显的黑乎乎的,房顶的瓦看不出红色,都被工厂烟尘熏变色了;而往南看,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众多的欧式建筑映衬在绿树之中,煞是好看,对青岛美景的赞美,其实都是针对对市南沿海一带,从四方区往沧口区都是工业区,比较杂乱。

东面紧挨着青岛山的就是中山公园,中山公园把太平山的两个山头都圈在其中,又离海边很近,真可谓“依山傍水”。

青岛的这些山,不像重庆的山那样陡峭、耸立,更没有悬崖绝壁,有那么一两处绝壁也是放炮采石人工造就的,青岛市区的这些山其实属于丘陵。

五、六十年代,山上驻了很多海军部队,这大都是通讯和雷达兵,一部雷达车也直接开到山顶。

青岛山海拔只有128米,清朝末年守将章高元曾在山上设防;德国占领青岛后在山南建了两座永久性炮台,依山势修建了地下要塞指挥部。

进入地下指挥部,有很多房间和通道,从通风、排水、除湿、取暖、蓄水、紧急通道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精巧构思。

你不得不佩服德国人的严谨,在山中建设的工事布局合理性,即使是以今天的眼光看也非常不易。

青岛山炮台遗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战场战争遗址?,系
侵华德军1899年所建。

地下指挥部设炮兵指挥室、海军指挥室、陆军指挥室,是侵华德军总指挥部,指挥部有通道直通山顶,这里设置了一个铁质瞭望塔,进出胶州湾的船只都在这瞭望孔的监视之下。

转动的瞭望孔自重六吨,转塔下有44枚直径50毫米的钢球支撑,搬动手柄,并不需要多大力量塔顶就可以转动,瞭望塔框架是用铁铸造而成,厚度20厘米,由德国运来,现场安装,总重160吨;从外边看像是一个钢铁碉堡,有瞭望孔,能抵御当时最猛烈的炮火攻击。

瞭望塔虽说是铁质,但并没有锈蚀得很严重,阳光下甚至有点光亮;傍边有脸盆大的一堆和好的水泥,大约是修建瞭望塔没使用完剩余的;风吹雨淋一百多年了,这堆水泥依然坚硬如初。

从前水泥都叫“洋灰”,听老人讲这些建筑工事用的“洋灰”都是用铁桶包装,从德国运来的,当时国内是不能生产的,小时候还听到很多叫“洋”字的日用品,像洋钉、洋车,更不要说洋枪、洋炮了,我们现在用的火柴,我小时候还称作“洋火”;总之,国内不能生产的泊来品,都被称为“洋”。

看眼前这异常坚固的“洋灰”,连同一百多年了转动自如的瞭望塔,你不由的感叹德国人的制造质量,这地下指挥部可以肯定不是豆腐渣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