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7-9年级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从说明文的角度上说,这也是读通、读懂说明文最基本的要求:读通说明文,就是要在扫清文章障碍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即结构思路);读懂说明文,应该能够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读懂说明文,就是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了解文章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是怎么介绍的,并能运用文中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这几点,不仅是说明文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体现,也是说明文学习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类说明文。

作为一篇说明文,它不仅条理明晰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其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又使它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说明文。

而本文的这两个特色正是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所以本文的学习可以处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为处理文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梳理文章思路,提取关键信息,能够用文中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第三课时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

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

(二)学生情况
作为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筛选、处理信息,并形成解释的能力;同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说明文相关的知识及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说明文的学习,还应该能够根据文中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合作、质疑来解释材料中的物候现象。

在上节课的说明文学习中,已经结合相关文章《学习说明文》重点学习了梳理说明文说明顺序“逐段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与技巧。

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测。

(三)教学方式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本文内容比较浅易,思路也较清晰,故本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学生课前按照要求进行个体学习,而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和展示。

(四)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预习:
1.查词典,在预习本上积累本文重点字词;
2. 抓住关键信息,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完成课后练习(一),在书上完成圈点批注。

3.教师引导学生对经纬度的知识以及行政区域的划分进行学习。

三、本课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梳理说明文说明顺序“逐段概括——归纳合并”的方法与技巧;能够画出本文的树状结构图,简单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2.抓住关键词,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能用文中介绍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运用问题。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认识到科学与人类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课型合作探究
课时 3课时
导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梳理说明文说明顺序“逐段概括——归纳合并”的方法与技巧;能够画出本文的树状结构图,简单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2.抓住关键词,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能用文中介绍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运用问题。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认识到科学与人类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利用文中的知识解释材料中的现象
学习过程
导入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那么,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呢?
理清思路:
1. 请你简单的说说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2.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大自然的语言”?
深入探究
本文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请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形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并且说说作者是如何把深奥难懂的物候知识介绍清楚的。

(PPT进行展示)
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说说你找到的依据。

明确: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

这些标志性词语有利于我们进行信息的筛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回答,或者谈谈自己对大自然语言的认识。

1.画出本文的结构图,并且进行讲解。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2.总结理清思路的方法。

概括要点——归纳总结
(课本知识短文“学习说明文”)
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谈自己的理解,明确关键词的作用,有利于我们进行信息的提取。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训练学生分析、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探究
让学生自读文章,自己先进行思考,找到几点因素,同时训练学生善于发现规律。

运用迁移:
研究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有哪些重要意义?
请同学利用刚才的方法进行阅读,找找意义所在。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学习说明文,不仅仅是增长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解决生活中问题,请各小组试着解释材料中的物候现象。

1.学生分析物候现象的材料。

2.教师明确讨论的要求
a指出材料中的特殊的物候现象。

B用文章中的知识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
能够利用所学的方法,及时进行迁移训练,巩固所学,给学生以成就感,同时,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抓住关键词进行信息的筛选。

训练学生的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形成解释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大自然的魅力。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结束语
有句诗说的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大自然用她特有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她丰富多彩的世界,希望我们同学能够擦亮你善于发现的眼睛,用智慧和思考开启科学的大门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理清思路:概括-----归纳
提取信息:关键词
解决问题:结合文章内容
附:阅读材料,指出物候现象以及原因
材料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备注:胡,古指北方少数民族。

胡天,即北方的天空。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材料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材料三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的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材料四
岭南某一山区,在山腰种植菠萝获得成功,而在山脚菠萝长势不好。

材料五
连云港和郑州纬度相差无几,可在冬天,郑州人穿的衣服却比连云港人穿的衣服更保暖一些。

材料六
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唐·李白《塞下曲》之六反思:
阅读说明文,尤其是像本文这样的科普性较强的文章,不仅仅让学生对科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更应该让学生能够利用文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正是学习说明文的精髓所在,实际上与近些年说明文阅读“材料链接”的考点有神似之处。

本课不仅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物候学的知识,理清作者的思路,还适时地提出了利用关键词来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让学生了解方法之后,及时的进行迁移,学以致用----找出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本课还注重了多学科的融合性,把语文学科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实现了利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与目前的语文学科的考查方式保持了一致。

近几年中考的趋势是跨学科的综合,语文与政治、语文与历史、语文与地理等学科的融合越来越明显,本课借助文章的知识,结合地理知识,能够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解释,或者解决材料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设计
的问题,一方面,训练学生形成解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的意识。

在关于菠萝的种植问题中,“逆温层”这种特殊现象,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这也很好的证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总之,这节课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个别环节如果能够不断进行训练,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