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所谓的内部因素主要指:(1)学习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即学习者和教师;(2)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客体,即所教授的目的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3)学习与教学活动本身,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四大环节的理论和实践。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一些基础学科,特别是与本学科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环境,包括社会语言环境和教学语言环境,以及其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条件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
1、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即,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
可以看作是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或叫做支撑理论。
2、直接应用于语言教学、属于本学科范围内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
其中,应用研究是指运用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对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评估、教学管理和师资培
养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而基础理论又包含有四个内容:(1)对外汉语语言学,是作为第二语言来教学和研究的汉语语言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语用、功能和文化因素等方面。
(2)汉语习得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题之一,即学习者的研究,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
(3)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是把教学内容和对教学对象的研究结合起来,即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为学习者迅速、有效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4)学科研究方法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甚至影响到研究的成败。
3、学科体系的第三层是教育实践,主要是教学实践,它是学了理论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科理论产生的土壤。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1、它是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而其中不可避免涉及到文化内容,也必须包含一定的文化因素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
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培养其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这一性质使其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掌握这种目的语的作用,第二语言就必然带有短期、速成、集中、强化的特点,即必须强调所传授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并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
3、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普遍教学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本身又有特殊的规律,即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在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方面都不同于别的语言。
因为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在教学方法上也就要体现汉语教学的特点。
4、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因此,与语言交际相关的文化因素,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综合的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的学科。
1、对外汉语教育是专门的学科。
所谓专门的学科,是指它有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视角,是别的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如前所述,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而它的研究视角,不仅是语言学的,也是心理学的和教育学的,而且是这几方面的综合的独特的视角。
2、对外汉语教育是综合的学科。
综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及哲学七大学科。
这里主要先概述哲学、横断学科和社会学与对外汉语教育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从宏观上、方向上,对包括对外汉语教育在内的一切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而数学等横断学科则提供方法轮的作用,其所提出的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等,对各学科都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行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等社会问题的学科。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因此,语言学和语言教育的研究,都不可能不受社会学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语,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正是指它综合的、有选择性的汲取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
3、对外汉语是应用的学科。
应用学科有其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它不仅需要关注应用本身,进行大量的具体应用研究,也要进行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决定了它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学科。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定位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正如它的名称,应当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的第二语言教育的分支学科。
而基于现实,在坚持学科性质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前提下,把对外汉语教育这一学科称为语言教育学或是应用语言学,都是可以的。
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
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称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的各分支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中
(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
(2)从言语中接触到大量语言事实,应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3、语言有生成性
(1)对外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不仅仅是只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语言素材,而是用有限的语言材料理解和表达丰富的思想。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把知识转化成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尽量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而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6、语言产生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即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一个具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的正常人,都能掌握自己的母语并学习第二语言。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影响语言学习。
(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了解这些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四个阶段:
1、历史比较语言学:
(1)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
该学派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建立语言的谱系分类。
(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成为独立的学科。
(3)局限性:它强调了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了语言的共时研究;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2、结构主义语言学:
(1)1916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的讲稿被他的学生整理出来,成为《普通语言学教程》,这本书被奉为语言学的“圣经”,其语言理论成为现代语言学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统由很多小系统构成;符号由“能指”(形式)和“所指”(概念)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的,一旦形成以后又是约定性的;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同时,又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区分“内部语言学”(语言本身的结构)和“外部语言学”(语言与社会、民族、文化、政治等的关系)。
特别提出区分“历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主张进行共时研究。
(3)20世纪前半叶,以索绪尔学说为基础,欧洲语言学出现结构主义思潮,代表派有:强调语言符号功能的布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符号间各种关系的哥本哈根语符学派,强调共时描写语言事实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
(4)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突出贡献是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的方法。
(5)局限性:只集中于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意义的研究。
3、转换生成语法:
(1)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了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其标志是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
他提出区分“语言能力”——人们内化了的语言规则体系和“语言表现”——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即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
认为语言表现不能全面反映语言能力,只就有限的实际话语(语言表现)进行结构分析,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创造性的特征。
语言学需要研究的是能使人掌握语言的规则体系、说出无限话语的人类的认知结构中的语言能力。
(2)因此,他提出“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理论,这样酒吧语言学的触角伸向人类认知领域,探讨语言的心理过程。
4、功能主义语言学:
(1)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着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中心在欧洲。
以弗斯为奠基人的伦敦功能结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语义是语言研究的中心,
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研究语言,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
(2)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理论,在对语言的系统和结构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从功能角度研究语言,着重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研究语言如何使用,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功能与语言系统的关系,并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莅临,依“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
●功能主义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名词解释)
1、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系统。
2、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既用口头形式,也用书面形式;既指说、写的表达能力,也指听、读的理解能力。
3、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4、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5、话语分析:也称“语篇分析”,是对会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6、会话分析:对日常会话的结构与规律进行分析的分析。
(会话分析与话语分析有分析题,他会举例子,看书P79——P80)
分析题:
言语行为理论:指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消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会话含义理论:实际上是对会话中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的研究。
(见书P81)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貌似有可能是简答题)特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1)语法方面:汉语的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时、态变位。
(2)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
(3)词汇: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也便于记忆。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
(1)语法方面:汉语词没有形态变化带来方便的一面,但习惯于屈折变化的学习者来说,学会一种新的语法手段来代替早已熟悉的语法手段也是很复杂的。
(2)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具有区别意义的声调,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的学习者是颇为艰难的。
(3)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固定的四字成语以及保留的不少古汉语词语,这些特点体现了汉语的丰富多彩,同时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
(4)汉字方面:汉字是意音文字,对于世界上大多数用拼音文字的学习者,汉字是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本质特征):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直接同客观事物打交道、亲身获得对事物的认知,而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知识,再应用到实际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靠自己摸索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不只是即是技能掌握的过程,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4)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影响下进行的。
2、教学过程的模式:
(1)传授式。
即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学生能快捷地获得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缺点是容易造成注入式、满堂灌的弊病,忽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活动式。
即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索学习的模式。
它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但混淆了学生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区别,有很大的片面性。
(3)发现式。
即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4)发展式。
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1)教学模式多样化,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育阶段。
(2)要强调辩证法,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吸取各派之长,克服其局限性。
4、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只是传授与只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的原则;(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5)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7)直观性原则;(8)巩固性原则;(9)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
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以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称为课程论。
课程论是指导课程设置的理论。
教育史上有多种课程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学科课程理论和活动课程理论。
(1)学科课程论: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部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2)活动课程论: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只是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
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但对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逻辑顺序注意不够,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活动课程论的影响对本学科比对一般理论性、知识性学科更大。
2、主要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为依据)
(1)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口头语言交流和学生书面语言阅读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
(2)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直观教具、真实环境或事实,对所学的知识获得形象、具体、直接、真实的认识;
(3)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一种以学生的机体活动为主,通过教师作为组织者所指导的科学的训练,形成技能和行为习惯并发展其能力的教学方法;
(4)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指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方法。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
●记忆
1、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分类(分类依据、类型):
首先,记忆按其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
(1)形象记忆:是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的字母、音素、词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记忆。
(2)逻辑记忆:是指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如对第二语言语音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的记忆。
(3)情绪记忆:是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第二语言学习中从某些对话、朗读或表演中体验过愉快情绪的记忆。
(4)运动记忆:是指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常常是一种对技能的记忆,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都包含有运动技能如发音和书写动作的记忆。
其次,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名词解释)
(1)感觉记忆:是指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一秒左右。
(2)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
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或进行模式识别后,就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临时储存。
(3)长时记忆: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度的,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也有特别强烈的感知记忆直接进入长时记忆。
●第二语言的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
1、识记。
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
识记按其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
忆两种。
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者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保持。
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之长期存留在脑中已备应用。
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3、再认和重现。
只是记忆的以三个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是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记忆痕迹恢复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是信息的提取也是信息的输出。
第二语言的再认,是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再度呈现时能识别并确认的心理过程。
第二语言的重现也称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再度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遗忘
1、定义: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的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就是储存的信息不能正确的读取出来。
遗忘又分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2、以往产生的理论解释:
(1)衰退说: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
(2)干扰说:认为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他刺激和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
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的保持所产生的影响,成为前摄抑制,也就是旧的记忆干扰新的记忆;另一类是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成为倒摄抑制,也就是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
3、影响遗忘的因素:
(1)从识记的时间来看,记忆的进程并不是均衡的。
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就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率达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
(2)从识记的内容看,有意义的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的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材料、难易程度适合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学习者感兴趣、所需要的内容比不感兴趣、不需要的内容遗忘得慢。
(3)从识记的数量来看,实际的数量越大,遗忘的越多。
(4)从识记的程度来看,一定的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
如果把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150%时遗忘最少。
(5)从识记的方式来看,信息如果结合一定的情景并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多通道输入,比孤立的呈现、只凭视觉或听觉的单通道输入,遗忘要慢得多。
●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重要意义:(1)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目的语文化”或“第二文化”)。
(2)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3)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所以说,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一定的文化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2、文化的定义:
(1)广义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说,除了天然的物质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