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训练基地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管理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防动员训练基地项目立项申报建议书
一、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XX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
2、项目建设地址:XX区XX镇XX村
3、项目建设单位:XX军分区
4、项目联系人:
:
5、项目建设期限:1年
(1)综合保障楼,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主体四层,局部5层,框架结构。
(2)占地49亩的专业技术训练场。
(3)排供水、场地硬化、绿化等辅助工程。
7、占地面积:59亩。
其中综合保障楼占地面积10亩,专业技术训练场占地面积49亩。
(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330万元。
其中:建筑工程费300万元,安装工程3万元,其它费用27万元。
(2)资金筹措
总投资330万元,全部由建设单位筹措。
(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
(二)可研报告研究范围、内容、原则及依据
1、研究范围
本可行性报告研究的对象为XX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
2、编制内容
主要编制内容包括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场址选择、建筑工程及配套工程方案、环境保护、节能措施、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项目实施进度、招标方案、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及项目管理、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等内容。
3、编制原则
1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分析论证安徽省XX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项目的实施条件、经济和工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2优化XX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项目工程方案,为项目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节约工程费用提供条件,使工程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不仅能满足目前的需求,还要预留今后的发展空间;
3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工作态度,本项目力求做到数据准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结论科学。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客观实际进行评价分析,以保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4、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中国电力出版社;
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建设单位委托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计投资[1999]2250号;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多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修订版)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I 40?200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2001年修订版;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GJJ27?8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
《屋面工程技术规程》GB50207?94: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S0009~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卜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卜200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8年版;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S0013?2006: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91: 《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B4272?9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l6?200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0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J一8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
1 总投资万元330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330
流动资金万元0
2 资金筹措330
3 占地面积平方米59亩
综合保障楼平方米10亩
专业技术训练场平方米 49亩
4 建筑面积平方米 3265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当今世界总体趋势向好,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国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综合国力竞争越趋激烈,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影响和平、稳定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充分认识到和平环境来之不易,充分认识到和平稳定是当前压倒一切的大局,充分认识有一支“拉得出,起作用”的高素质武装队伍的重要性。
开展国防动员训练,是全面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需要,是构建和谐XX的现实需要。
通过训练,切实提高民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
培养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武装队伍,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供安全保障。
建设XX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是推进训练转变、改善训练条件、提升训练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市后备力量建设水平的现实需要。
多年来,由于训练场地受限、训练手段落后、训练器材短缺,我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受到较大影响,建设XX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我市面向未来发展的迫切需要。
XX军分区对此高度重视,经研究决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一系列指示精神,提出建设XX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
建成后主要用于保障国防教育,现役官兵、民兵预备役及人防、交战专业分队训练,学生军训,党政干部过军事日,党校和行政学院领导干部、学员国防教育,举办大型军事科目汇报表演和国防动员演练等活动。
还可以利用基地的国防教育展厅、多功能电教室等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不断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必将有力带动XX市国防动员工作创新发展。
不断推进XX市国防动员工作再上新台阶。
对促进国防动员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带来巨大的军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加强我市军警民联合训练奠
定了坚实基础,在我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XX军分区对民兵训练基地的建设予以高度重视。
XX军分区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有关部门,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任务,并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立项、资产变现及具体建设事宜。
加快了民兵训练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民兵训练基地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2、项目选址在XX区XX镇XX村,交通便利。
3、通讯条件优越。
XX市可随时接通国内国际电话,并可与国际互联网接通。
4、建材工业发达。
XX市已实行混凝土集中供应,随时满足施工过程混凝土需求,砂石料就近取材,其他建材市场健全,可保证供应。
三、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场址所在地理位置
1、地点与地理位置
场址位于XX区XX镇XX村。
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土地权属类别属国有土地划拨,(59亩)。
(二)建设条件
1、自然条件
XX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经 116°23'~117°23',北纬 33°16'~34°
14'之间。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近连云港,西连商丘、开封,南接宿州、蚌埠,北临徐州,南北长 150 公里,东西宽 50 公里,全市辖三区一县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 2741 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万公顷( 万亩),至2010年末, 万人。
(1)气候条件 XX市地处北温带,属北方型大陆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日照时数为小时,日照度为 %,无霜期202天, 其他气象资料如下:
年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
年均相对湿度:70%
主导风向:东北风
平均风速:
风压:343kN/m2
年最高降雨量:(1964 年)
年均降雨量:
日最大降雨量:(1957年7月14日)
最大冻土深度:200mm
地震烈度:6 度
(2)水文条件 XX市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于华北平原南部的XX平原中部。
XX市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 104 立方米/年, × 104 立方米/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枯丰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
近年来,城区及近郊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水能力逐年减少, 呈现超采现象,应该予以防范。
全市水资源的水质较好,均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克/升,但其钙镁离子偏高,导致水的硬度较大。
(3)地质地貌
XX市地处XX平原中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微倾,除东北部有少量低山地形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
其主要类型是:山丘、平原、湖洼地、河流。
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偏东,系泰山余脉,海拔在 60~400米之间,余者皆为一望无际的平原。
其海拔高度 ~ 米,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85%。
以横贯平原中部的古隋堤(今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土壤肥沃,地面平整,地下水丰富;南部为古老河湖沉积平原,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地瘦质差,但增产潜力大。
封闭型湖洼地主要分布在四铺、百善、铁佛等地区,全系耕地。
总面积为平方公里。
XX市域境内水系发达,沟渠纵横,河流多系人工河道,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河水变浅,水流缓慢。
由于煤炭的开采,造成地表塌陷积水而形成湖泊。
至 1992 年底, 全市辖区内形成大小塌陷湖泊 30 余个,常年积水面积平方公里, 占总塌陷面积的38%,多年平均蓄水量为 3040 万立方米,占全市平均地表蓄水量的 %。
塌陷湖泊水质好、浮游生物多、污染少,适合鱼类生长。
(4)工程地质条件
XX市东、西有寒武、奥陶系地质构成。
山丘平行延伸两侧,其余均为平原,海拨一般为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为万分之一。
北区第四纪地层分布广泛,地基承载力山前地带可达 18 吨/平方米。
地下水层多为石灰岩层隙间水,含水较丰富。
项目区最大冻土深度 20 厘米,地震烈度 6 度。
建设用地的综合自然条件较好。
XX市域大地构造属中淮地台鲁西隆起区南极,区境范围内除寒武系、奥陶系有部分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掩盖,低山残匠占全部总面积的 %。
本区第四系分布广泛,孔隙水储存于第四系砂层之中,主要大气降水为主补给水源。
浅层地下水流向与地形坡降及河流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
地下水位升降随季节降水量变化,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作用。
(5)交通条件 XX市交通方便,铁路运输方面,符夹线、青阜线东连京沪,北衔陇海,西接京九。
公路运输方面,105 国道、202 省道穿市而过,合徐高速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距市区分别为 10 公里、15 公里。
水运方面,内河航运经淮河直贯长江。
空运方面,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仅 60 公里。
2、社会经济状况
XX市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现辖相山、烈山、XX三个区和XX 县,面积2741平方公里,。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安徽省首批文明城市称号,三次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试点市。
XX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市政府所在地相城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相山显通寺香火鼎盛,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发掘被列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
发现,临涣古城墙、汉画像石,传递着凝重、久远的文化信息,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双堆烈士陵园,展示着革命战争年代的辉煌。
XX口子酒素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美誉,临涣茶文化源远流长。
XX自然资源富集,现代气息浓郁。
XX 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是国家和安徽省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矿产16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达42亿吨。
主城区建成面积68平方公里,285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逐步展开,山水生态城市加快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XX市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
XX地处安徽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心,既是东部沿海的腹地,又是中部的前沿,是沿海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的近水楼台。
京沪、陇海、符夹等铁路纵横东西南北,6条国道、省道以及京福、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离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至连云港港口280公里,是安徽省距深水港口最近的城市。
XX工业基础雄厚,科技支撑力强。
XX现有省属煤矿34对,地方煤矿22对,2009年原煤产量4172万吨;有大唐XX发电厂、国安电力公司等8家电力企业,电力装机容量3-5年内可达400-500万千瓦;%,形成了煤炭、电力、煤化工、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门类齐全、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
现有普通高校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4所;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品88个。
XX文明开放包容,宜商宜业宜居。
重视文化共生和相互适应,通过思想洗礼、观念重塑和思维再造,城市功能文明、形态文明、素质文明整体提升,文明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初步形成。
,,园区已逐步成为XX新的经济增长极。
建市50年来,XX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经济社会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全市经济总量(GDP),增长294倍;,
增长520倍;,增长527倍。
农业从传统迈向现代,总产值增长261倍;工业由弱变强,总产值增长1959倍;市场日益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1倍。
去年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抢抓中央扩大内需、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双重机遇,积极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全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双重挑战,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增长的态势。
,同比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47元,增长11%。
在全国首次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我市位居地级城市第29名;在全省首次“科学发展观指数”排名中,我市名列第6位。
一是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认真落实保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向困难企业发放岗位和培训补贴1亿元。
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食品工业、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陶瓷建材等非煤产业加快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
,增长55%,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19 家,总数达到542家,其中大中型企业达到37家。
XX 矿业、皖北煤电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45名和437名。
二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步伐坚实。
去年我们克服50年不遇重大旱灾的不利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全年新建百亩以上蔬菜基地23个,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小区(场)292个,蔬菜总产增长10%,肉蛋奶总产增长6%。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3个,近三分之二的农户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扎实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财政筹措1亿元引导资金用于一体化建设。
5个试点镇(办)空间布局、产
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集中居住区(中心村)建设方案基本完成。
全市开工建设城乡一体化项目268个,建成191个;14个村民集中居住区全面开工,,,拉动社会投资10多亿元。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3、施工条件
施工场地平整开阔,施工运输可利用现成的公路和城市道路。
高标号水泥、砂石、石灰等建筑材料当地产量可观,能满足供应,运距短、价格便宜。
其它建筑材料在当地市场上容易购得。
施工用水、用电、通讯可以利用项目区周围已有设施就近解决。
四、工程方案
(一)建设内容
1、综合保障楼,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主体四层,局部5层,框架结构。
其中:会议室500平方米(多功能大会议室400平方米、小会议室100)、活动室300平方米、宿舍1600平方米、食堂和餐厅750平方米、卫生间115平方米。
2、占地49亩的专业技术训练场。
3、排供水、场地硬化、绿化等辅助工程。
(见主要建筑工程一览表)
主要建筑工程一览表
序号建筑物名称建筑结构单位造价(元) 建筑面积(m2) 金额
(万元) 备注
一综合保障楼框架结构900 3265 1000
1 会议室砖混900 500 45
2 活动室砖混900 300 27
3 宿舍砖混900 1600 144
4 食堂和餐厅砖混900 750
5 卫生间砖混900 115
合计3265
二
三公用工程
1 给排水
2 绿化工程
3 场地道路
合计9
四总计3265 330
(二)建筑方案设计遵循原则
1、依据XX市国防动员训练基地项目的规划要求,将本项目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和时代地区特色的功能分区明确、布置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并留有发展余地的办公楼,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2、提高和加强本项目建设的科学性,改善XX市XX市民兵训练基地办公条件,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3、本项目充分考虑该地域自然、地理条件、区位特点和景观特征,体现现代化办公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
4、组织便捷的交通体系,解决综合楼内外的分区与交通联系问题,使用地与外界、用地内部保持良好的交通联系。
出入口和内部道路符合人流与车流的
集散要求,人车尽量分流互不干扰,各运动流线保持顺畅和便捷。
5、完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空间景观。
本项目建筑布置应考虑总体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并做好绿化及景观的布局,使建筑与生态环境结合,并利用地形创造特色。
6、充分考虑基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且单体建筑物体现简洁大方和现代化气息的建筑理念。
(三)结构方案
1、设计原则
本项目结构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设计标准、规范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在满足管理特点及建筑面局的前提下,力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2、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6850010?200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6850007?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修订版;
(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版;
(8)《多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9)《多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10)国家现行其他技术规范、标准。
(四)工程地质条件
本项目具体地质条件如下:
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综述
1地形
场地平坦,在地貌上场地属于丘陵地貌单元。
2地层
在钻控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填土Q4ml、全新统风积粉土、细砂Q4eol、全新统坡积粉质粘土Q4d1。
其岩性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人工填土:时代成因Q4ml,呈杂色、稍显、松散、不均匀、包含碎砖,主要以建筑垃圾等组成,。
②粉土:时代成因Q4eol呈黄褐色、稍密?中密、稍湿?湿、均匀,层状结构;包含砂粒,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风积形成,?。
③细砂:时代成因Q4eol,呈黄褐色、不均匀、稍密、饱和、包含砂粒,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及石英,风积形成,?。
④粉质粘土:时代成因Q4dl,呈褐黄色、硬塑一可塑、均匀、层状结构、包含白色钙质结核、铁锰结核,含有砂粒,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2场地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上游河谷地下水径流补给,大气降水、丘陵孔隙水及低山丘陵裂隙水的侧向补给。
年地下水位变化幅度1?。
?。
属上层滞水,根据以往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对地下水及土的分析结果可知,水化学类型为
HCO3?Ca型水,,水、土的侵蚀性指标低于有关规定的界限值,对钢筋混凝土不具侵蚀性。
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2、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根据场地地基条件、土工试验成果、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现场原位测试成果,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屯50007?2002、《安徽省工程建设标准》DBJ03-23-2006有关条款及XX市地区的建筑经验,场地内地基土的承载力综合评价如下。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建议为:
粉土:fak120Kpa地层编号②
细砂:fak120Kpa地层编号③
粉质粘土:fak一150Kpa地层编号④
2湿陷性浮价
场地内地基土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屯50007?2002、《安徽省工程建设标准》DBJ03?23?200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及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对场地内地基土湿陷性评价如下:
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内粉土、粉质粘土不具有湿陷性。
3土的压缩性评价
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内地基土《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土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及土的主要物理力统计成果,对场地内地基土压缩性评价如下:
通过计算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成果,粉土、粉质粘土的压缩系统a1-2,≤,判定该场地粉土、粉质粘土为中压缩性土。
4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场地内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适宜进行工程的建设。
5场地地震效应
根椐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和《安徽省工程建设标准》DBJ03?23?2006,,,,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从场地土的性质判定,粉土、细砂、粉质粘土为中软土,场地类别为工I类,场地内未见历史震害遗迹,属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五)基础方案评价和结论
1、地基方案
根据场地土及周围环境条件,采用筏板或独立基础,以粉质粘土为持力层。
2、结论与建议
(1)该场地适宜工程建设。
(2)基槽开挖时,尽量保持土的原始状态,应认真进行钎探,发现问题应待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3)建议基坑开挖后对地下水控制,建议采用井坑或点井降水方法。
(4)风荷载550pa、雪荷载300pa、。
(六)设计基本参数
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使用年限
耐久年限≥50年
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抗震设防类别乙类
耐火等级≥二级
2、抗震设防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3、风雪荷载和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
基本雪压
场地标准冻深
(七)结构体系选择
本项目场地类别暂按II类考虑,抗震构造措施按7度设计。
1、结构:根据本项目建筑物形式和工程特点情况,主楼拟采用全现浇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楼拟采用全现浇钢筋砼框架结构。
2、基础:本项目主楼基础形式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裙楼基础形式拟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本项目根据《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建标【1998】198号),需进行降水工程的准备、工程勘察、降水工程设计、降水工程施工、降水工程监测与维护、技术成果等六个基本程序,以保证本项目的正常和安全施工。
具体设计时按地质详细勘探报告确定。
(八)抗震设防
本项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