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命题猜想)(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全国卷命题热点与猜题(生物)(1)

2016年高考全国卷命题热点与猜题(生物)(1)

2016年高考全国卷命题热点和原创猜题2016年高考即将到来,如何让考生在考场中高效快捷、占尽先机,如何在最后两周复习备考中快人一步、事半功倍,江西旭云文化考试命题中心特约全国名校名师和高考命题专家,精心打造《2016年高考全国卷命题热点和原创猜题》,依据考试大纲说明,深度分析命题规律,结合高考命题信息,直击高考命题精髓。

题题有意,泄露天机。

生物【命题热点】1.绿色生活与环境保护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生态失衡现象如沙尘暴、雾霾、水污染及土壤污染等对人们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受到关注。

人类对生活必需的如空气、水、土壤、食品等生态环境因素越发的关心,因而高考命题对此领域有所体现。

2.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健康保健人类是生物圈的主体,近年来主张以人为本,因而需要关注人体自身的生命活动及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健康保健。

3.生物技术的应用和生物科技前沿生物技术在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应用较为广泛,如育种、遗传病、发酵食品、DNA检测等,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关注生物科技前沿知识能拓展考生的生物学知识视野,近几年高考命题以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为背景素材增多,因此对该部分的试题需要引起重视。

4.实验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过程,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各种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的重要途径.同时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源泉。

【原创猜题】第1题为探究咸水浇灌后持续干旱对棉花光合作用的影响,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棉花为A、B、C、D、E5组,A、B两组浇灌10 L水,C、D、E组分别浇灌浓度为25、50、100mmol·L-1的NaCl溶液10 L。

随后,A组继续适时浇水、而B、C、D、E组停止浇灌进行持续干旱处理,测量每组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1所示。

将用水培法栽培的棉花植株放置于CO2充足的密闭容器中,测得棉花植株的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贵州遵义一中2016届高考生物押题试卷 含解析

贵州遵义一中2016届高考生物押题试卷 含解析

2016年贵州省遵义一中高考生物押题试卷一、选择题1.细胞或细胞的部分结构、成分有"骨架或支架”之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无关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无此基本支架C.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生物大分子以单体为骨架,每一个单体都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2.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细胞中某一生理过程,图丙和图丁分别代表与此有关物质的局部结构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甲图代表的过程与⑤形成有关,则A代表的物质是通过乙图过程合成的B.乙图和丙图中的①②③含义不同,乙图和丁图中的④含义也不同C.丙图中的虚线,不会出现在乙图的③中D.如果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35S会出现在乙图和丁图中④所对应的结构中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中,生长素诱导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且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D.生长素是生长素基因直接转录和翻译的结果4.用不同浓度的药物X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若干天后,分别制片观察统计有丝分裂指数[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数×100%],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高浓度的药物X促进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B.制作装片过程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染色剂,防止染色过深C.药物X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只有10%,是由于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D.细胞分裂间期开始时与分裂结束时相比,物质运输效率相同5.下列实验中,既要保持活细胞状态又需要染色和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A.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状况B.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C.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6.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A.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后宜选择生女孩B.通过检测孕妇血细胞或基因诊断确定孩子是否患某种遗传病C.患遗传病的孩子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D.可以利用显微镜检测某人是否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39分)7.(9分)图1为CO2在植物细胞内的代谢示意图,自然界中的部分植物不进行途径1,只通过途径2利用CO2,其利用的CO2主要来自大气,称为“X植物",也有一些植物可通过途径1和途径2利用CO2,称为“Y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酶B所催化的过程在暗反应中叫做,该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填具体部位).(2)酶A对CO2的亲和力比酶B高得多.酶A可促使中间物把大气中含量较低的CO2固定下来.据此推测,在高温、光照强烈和干旱的条件下,(填“X"或“Y”)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3)如图2,在光照适宜,不同的叶片温度,不同的CO2浓度(较低CO2浓度和较高CO2浓度)下测定一种X植物和一种Y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得到甲乙两图的数据,其中(填“甲"或“乙”)图的数据是在较低CO2浓度下测定的.(4)研究发现,部分多肉植物具有途径1和2,并可在白天气孔几乎完全关闭的情况下进行较强的光合作用,从途径1和2发生的时间上推测其原因是:.8.(12分)某养殖场饲养的红眼鹌鹑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褐眼个体,长大后发现是雌性(ZW).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用红眼雄性个体与之交配,F1均为红眼,雌雄比例1:1.F1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2中出现褐眼个体,且均为雌性.(1)褐眼为性性状,判断依据是.(2)推测控制褐眼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3)若要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褐眼群体,必须得到个体,获得的方法是.(4)设计实验证明上述(2)的推测成立,写出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A、a表示),并用文字说明对实验结果的预期..9.(9分)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高浓度(质量分数为20%)的葡萄糖溶液对家兔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将生理盐水快速注射到家兔的血浆中,家兔的血浆渗透压下降,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时要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2)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后,葡萄糖无法被完全吸收,导致肾小管内葡萄糖的渗透压增大,对抗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已知乙酰胆碱在不同部位的突触中,其功能不同.实验发现刺激家兔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促进细胞膜上K+通道的开放和K+外流,引起心脏输出血量减少,血压下降,最终导致尿量较少.推测上述过程中乙酰胆碱属于(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4)上述实验表明家兔尿液生成的调节方式属于调节.10.(9分)2016年9月G20峰会将在杭州召开,会议将会提出治水治气节能减排等具体措施.下图是城市生态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題:(1)据图可知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除了城市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2)春运期间城市人口密度主要受影响,常住人口密度由决定.(3)城市污水富含砷、铬等重金属元素,直接排放会污染水源.污水中的重金属沿着传递而富集到人体,从而危害健康.(4)城市郊区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15分)运用学过的知识,回答有关现代技术实践的问题:(1)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是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制作泡菜时,有时坛内会长一层白膜,这是繁殖形成的.(2)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时,灭菌与调节pH的先后顺序是;一般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法灭菌.(3)下图为花粉植株的培育途径为了挑选到单核期的花药,一般通过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此时需要对花粉细胞核进行染色.有些花粉不易着色,需采用.常用图中通过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有两种途径,这两种途径之间没有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4)现有乙醇、乙醚和乙酸乙酯,沸点依次为78℃、35℃和77℃,应选择作为溶剂从植物组织萃取胡萝卜素,理由是.[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回答下列与试管动物相关的问题:(1)试管动物技术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该“工序”中的“供体”是指.(2)培育试管动物首先需要收集精子和卵母细胞.收集精子的方法有假阴道法、手握法和电刺激法,从反射弧的角度分析,前两种方法刺激的是(填“感受器"或“神经中枢”或“效应器”),后一种方法刺激的是(填“感受器”或“神经中枢”或“效应器”).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供体母羊,可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然后从中冲出卵子,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原因是.(3)为了获得同卵双胎试管动物,可对早期胚胎进行分割处理,但不能选用原肠胚,因为原肠胚的较高.(4)转基因动物、试管动物和克隆动物的培育过程中都要用到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2016年贵州省遵义一中高考生物押题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细胞或细胞的部分结构、成分有”骨架或支架”之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无关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其他生物膜无此基本支架C.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生物大分子以单体为骨架,每一个单体都以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细胞膜的成分;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分析】1、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2、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3、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4、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解答】解:A、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A错误;B、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B错误;C、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正确;D、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抓住“骨架”这一关键词,把细胞内微梁(管)系统、生物膜的基本结构、DNA双螺旋结构及生物大分子等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道综合题,意在考查教材中小字及难理解的黑体字,避免在此处出现盲区.2.图甲和图乙分别代表细胞中某一生理过程,图丙和图丁分别代表与此有关物质的局部结构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甲图代表的过程与⑤形成有关,则A代表的物质是通过乙图过程合成的B.乙图和丙图中的①②③含义不同,乙图和丁图中的④含义也不同C.丙图中的虚线,不会出现在乙图的③中D.如果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35S会出现在乙图和丁图中④所对应的结构中【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表示脱水缩合过程,乙图表示翻译过程,丙图表示DNA分子结构中的一对脱氧核苷酸,丁图表示多肽链的一部分.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由于⑤是肽键,若甲图代表的过程与⑤形成有关,则A是酶,属于蛋白质,因而A代表的物质是通过乙图过程合成的,A正确;B、乙图中的①②③分别是mRNA、核糖体和tRNA,而丙图中的①②③分别是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乙图和丁图中的④含义也不同,分别是多肽和R基,B正确;C、丙图中的虚线表示碱基对形成的氢键,在乙图的③tRNA中也会出现,C错误;D、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又S可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团中,所以如果用35S标记某种氨基酸,35S会出现在乙图和丁图中④所对应的结构中,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DNA、RNA与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脱水缩合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中,生长素诱导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C.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且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D.生长素是生长素基因直接转录和翻译的结果【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植物激素有的促进植物生长,如低浓度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有的抑制生长,如高浓度生长素、脱落酸等.【解答】解:A、在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中,秋水仙素诱导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B、用脱落酸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B 错误;C、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C正确;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色氨酸的衍生物,其不是基因直接转录和翻译的结果,D错误.故选:C.【点评】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概念、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4.用不同浓度的药物X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若干天后,分别制片观察统计有丝分裂指数[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数×100%],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高浓度的药物X促进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B.制作装片过程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染色剂,防止染色过深C.药物X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只有10%,是由于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D.细胞分裂间期开始时与分裂结束时相比,物质运输效率相同【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分析】根据曲线图分析,药物X浓度增加,则有丝分裂指数下降;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解答】解:A、据图分析,高浓度的药物X使得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减少,严重抑制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A错误;B、制作装片过程中漂洗的目的是去除解离液,B错误;C、药物X浓度为O时有丝分裂指数只有10%,表明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C正确;D、分裂间期开始,细胞体积略微增大,细胞内开始进行DNA的复制,与分裂间期相比,分裂结束时细胞体积减小,物质运输效率高,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以有丝分裂过程为素材,考查曲线图分析的相关知识,意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5.下列实验中,既要保持活细胞状态又需要染色和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 )A.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状况B.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C.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题是高中教材实验中,实验工具和是否需要染色、是否能保持细胞的活性的考查,先回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实验原理,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解答.【解答】解:A、DNA和RNA本身没有颜色,不容易观察,要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液进行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该实验需要盐酸处理,不能保持细胞活性,A错误;B、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需要健那绿染色,细胞保持活性,需要显微镜观察,B正确;C、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呈现紫色,不用染色既可以观察,在此实验中需用显微镜观察,C错误;D、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不用染色既可以观察,在此实验中需用显微镜观察,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是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实验工具和染色剂,解题时要把染色剂和发生颜色反应的指示剂区分开,不同实验的用具和染色剂应通过实验原理的分析理解,比较的方法去掌握和应用.6.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的叙述,错误的是()A.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后宜选择生女孩B.通过检测孕妇血细胞或基因诊断确定孩子是否患某种遗传病C.患遗传病的孩子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D.可以利用显微镜检测某人是否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结婚:这可降低隐性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解答】解:A、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患病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男、生女的概率相等,A错误;B、可通过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手段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B正确;C、人类遗传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正确;D、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形,故可以用显微镜检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39分)7.图1为CO2在植物细胞内的代谢示意图,自然界中的部分植物不进行途径1,只通过途径2利用CO2,其利用的CO2主要来自大气,称为“X植物”,也有一些植物可通过途径1和途径2利用CO2,称为“Y植物”.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酶B所催化的过程在暗反应中叫做三碳化合物还原,该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填具体部位).(2)酶A对CO2的亲和力比酶B高得多.酶A可促使中间物把大气中含量较低的CO2固定下来.据此推测,在高温、光照强烈和干旱的条件下,Y (填“X"或“Y”)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强.(3)如图2,在光照适宜,不同的叶片温度,不同的CO2浓度(较低CO2浓度和较高CO2浓度)下测定一种X植物和一种Y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得到甲乙两图的数据,其中甲(填“甲”或“乙”)图的数据是在较低CO2浓度下测定的.(4)研究发现,部分多肉植物具有途径1和2,并可在白天气孔几乎完全关闭的情况下进行较强的光合作用,从途径1和2发生的时间上推测其原因是:夜间进行途径1,白天进行途径2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是水光解产生氧气和还原氢,同时合成ATP,发生在叶绿体基粒中;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三碳化合物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合强度、水、矿质元素等.【解答】解:(1)由题图可知,三碳化合物在酶B的作用下还原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该过程是三碳化合物还原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2)由题图和题意可知,植物YA对CO2的亲和力比酶B高得多.酶A可促使中间物把大气中含量较低的CO2固定下来,供给暗反应利用,因此以植物X相比,在高温、光照强烈和干旱的条件下,气孔开度低,植物Y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的效率高,光合作用强.(3)由题图可知,甲图随着温度升高Y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大于X,乙图随着温度变化,X、Y植物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差异,由于植物Y能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因此甲图曲线的二氧化碳浓度较低.(4)具有途径1和途径2的植物,在白天气孔几乎完全关闭的条件下,夜晚进行途径1,将二氧化碳储存在C4中,白天利用C4中的二氧化碳进行途径2.故答案为:(1)CO2的固定叶绿体基质(2)Y(3)甲(4)夜间进行途径1,白天进行途径2【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根据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利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解答问题.8.(12分)(2016•遵义校级模拟)某养殖场饲养的红眼鹌鹑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褐眼个体,长大后发现是雌性(ZW).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用红眼雄性个体与之交配,F1均为红眼,雌雄比例1:1.F1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2中出现褐眼个体,且均为雌性.(1)褐眼为隐性性状,判断依据是红眼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褐眼个体.(2)推测控制褐眼的基因位于Z 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F2中褐眼个体均为雌性,且母本为红眼.(3)若要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褐眼群体,必须得到褐眼雄性个体,获得的方法是用褐眼雌性个体与F1红眼雄性交配,后代中出现雄性褐眼个体.(4)设计实验证明上述(2)的推测成立,写出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A、a表示),并用文字说明对实验结果的预期.结果预期:后代中红色眼均为雄性,褐色眼均为雌性,且比例为1:1 .【考点】伴性遗传.【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鸟类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雌个体的性染色体组型是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型是ZZ;红眼与褐眼个体杂交,子一代为红眼,子一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F2中出现褐眼个体,因此红眼对褐眼是显性性状;且子二代中的褐眼个体均为雌性,因此控制褐眼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亲本褐眼雌鹌鹑的基因型是Z a W,红眼雄鹌鹑的基因型是Z A Z A,子一代的基因型是Z A Z a、Z A W.【解答】解:(1)根据分析可知,褐眼是隐性性状,因为红眼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褐眼个体(红眼雄性与褐眼雌性个体交配后代均为红眼).(2)由题意可知,F2中褐眼个体均为雌性,且母本为红眼,则褐眼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3)由题意知,该褐眼是雌性,若要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褐眼群体,必须获得褐眼雄性个体,获得褐眼雄性个体的方法是用褐眼雌性个体(Z a W)与F1红眼雄性(Z A Z a)交配,从后代中选出褐眼雄性(Z a Z a)个体.(4)如果褐眼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褐眼雄鹌鹑的基因型是Z a Z a,红眼雌鹌鹑的基因型是Z A W,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Z A Z a:Z a W=1:1,前者表现为红眼雄性,后者表现为褐眼雌性,遗传图解如下:。

2022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命题猜想)(解析版)

2022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命题猜想)(解析版)

【考向解读】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高频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及种间关系 中频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低频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争辩 【命题热点突破一】 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变式项目常见图示变式图示“J ”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S”型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S ”型曲线K 值的不同表示方式图示解读:(1)“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渐渐增大的。

(2)“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

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3)K 值是肯定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即种群诞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值。

(4)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反之,K 值会上升。

例1.(2021·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 封闭培育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 .可用数学模型N t =N 0λt 表示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 .K 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 D【变式探究】(2021·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争辩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养分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年龄 0+1+2+3+4+5+6+7+8+9+10+ 11+ ≥12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39264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

争辩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丢失繁殖力量(进入老年)。

2013-2016年高考真题汇编——种群和群落(单选题)

2013-2016年高考真题汇编——种群和群落(单选题)

2013-2016年高考真题汇编——种群和群落(单选题)1.(2016海南卷.2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答案】D【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

2.(2016新课标2卷.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3.(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 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A【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

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

2016年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生物试题(含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生物试题(含答案)

《未考先知》—2016年高考生物全国卷信息归集与高考命题预测一、2016年《考试说明》解读2016年全国《考试说明》与2015年对比,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时间、分值(含选修比例)、题型实例与题量等几个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

二、近些年全国新课标I、II卷总体特点1.总体特点(1)题型题量:6+4+1模式,即单项选择题6道,全部考查必修内容;非选择题:必做部分4道,必修内容;选做部分2道(选修1、选修3各1道,2选1)。

选做题个别设问除考查选修内容外,还结合了必修内容。

(2)难易度:适中,近两年(14、15年)试题甚至偏容易。

(3)图形图表:并不多,甚至没有。

(4)实验题:单纯的实验设计题很少出现,多为试题中涉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等。

2.高频考点必修1:生物的物质基础及结构基础,物质的跨膜运输,酶、ATP及细胞代谢等必修2:遗传基本定律及相关实验,人类遗传病与系谱图、变异与育种等必修3:动物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等选修1:微生物的筛选、培养与应用选修3:基因工程3.选择题特点:14年新课标I卷首次考查遗传系谱图(T5)、新课标I卷考查教材正文以外相关栏目信息(T2)、新课标II卷考查对教材插图理解能力(T3),15年新课标I卷(T5)考查朊粒、新课标II卷(T2)考查端粒酶知识(1)数量及分值:共6题(T1~T6题),每题6分,共36分,均为必修内容(2)常考点:生物的物质基础及结构基础,物质的跨膜运输,酶与A TP,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遗传定律及相关实验,人类遗传病,动物及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等。

(3)图形图表题:一般为1到2题,有些年份甚至没有,如15年新课标I卷选择题中没有出现图形图表题。

新课标I卷:11-15年依次为2道(T2酶活性、T6实验记忆)、2道(T5胚芽鞘生长素的产生及运输、T6种群数量特征)、1道(T4免疫调节与HIV)、1道(T5遗传系谱图)、0道。

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种群和群落仿真押题原卷版来源学优高考网

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种群和群落仿真押题原卷版来源学优高考网

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种群和群落仿真押题原卷版来源学优高考网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1.下列哪项叙述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A.稻田中杂草的种类达20种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稗草随机分布C.农技站对棉蚜虫害监测结果为2只/叶D.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2.下图为2010年日本、中国、印度三国的人口年龄图解,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日本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B.印度死亡率相对较高C.中国人口问题已得到完全解决D.年龄组成直接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3.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

据表分析可知( )年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份增长速率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4.下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C.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5.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A、B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下图所示结果。

已知B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A岛,且6~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说明环境容纳量均为50只B.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种间竞争D.两岛的社鼠因为存在地理隔离,最终将导致生殖隔离6.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7.下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D.在草本群落中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中小学资料】三年高考(2016-2018)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中小学资料】三年高考(2016-2018)高考生物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

2.(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3.(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4.(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

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答案】C【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

5.(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6.(2018全国Ⅲ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7.(2018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

专题09 变异、育种和进化(命题猜想)-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解析版)

专题09 变异、育种和进化(命题猜想)-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解析版)

【考向解读】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Ⅰ)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Ⅰ)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8.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中频考点:生物进化低频考点:基因重组、育种【命题热点突破一】三种可遗传的变异例1.下图1、图2表示某种生物的两种染色体行为示意图,其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两图所示的变异()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B.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C.均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D.均涉及DNA链的断开和重接【答案】 D【特别提醒】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变式探究】团头鲂(2n=48)是我国一种名贵淡水鱼类。

研究人员用低温处理野生型团头鲂一定数量的次级卵母细胞,使其不分裂出极体(姐妹染色单体已分开),这些次级卵母细胞在室温下最终发育成团头鲂。

新培育的团头鲂多数为杂合子,少数为纯合子。

新培育的团头鲂()A.与野生型团头鲂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4C.杂合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基因重组D.纯合子的基因型都相同【解析】野生型团头鲂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4;低温处理不分裂出极体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则团头鲂的染色体数目为48,与野生型的团头鲂染色体数目相同,不存在生殖隔离;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在不发生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的情况下基因是相同的,而题干信息团头鲂出现了杂合子,且为大多数,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低,因此推测不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应是交叉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次级卵母细胞含有的基因不同则团头鲂的纯合子基因型不同。

【答案】C【易错点睛】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问题辨析1.关于“缺失”问题。

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2.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仿真押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仿真押题)(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1.下图是生态系统4种成分组成的关系图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从A开始B.图中的食物链可以用A→D→C表示C.B→A的过程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答案】 B2.南方某稻田生态系统,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泥鳅等动物几乎绝迹。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B.稻田中各种生物的分布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C.保护稻田中的青蛙等有益动物可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D.稻田中的全部生物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解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使用农药的影响,A正确;稻田中各种生物构成一个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B正确;保护稻田中的青蛙等有益动物可减少害虫的数量,进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稻田中的全部生物以及无机环境形成生态系统,D错误。

【答案】 D3.下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C.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④占②的百分比为能量传递效率【解析】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一部分用于植物呼吸消耗,一部分储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A说法错误;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物同化量的一部分,并未被植食动物同化,B说法正确;⑧表示植食动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并没有流向分解者,C说法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两营养级间同化量的比值,植物同化量未知,D说法错误。

【答案】 B4.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c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C.d中能量均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D.为提高羊肉的产量,应该提高图中c/a的比值【答案】 D5.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 (新课标Ⅰ卷)生物 含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 (新课标Ⅰ卷)生物 含答案解析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下列关于生物体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和纤维素都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B.神经元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与某些无机盐有关C.蛋白质含量多的细胞,其功能较为复杂D.细胞中DNA的差异决定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差异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没有线粒体,只能通过厌氧呼吸获得能量B.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C.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主要由蛋白质和tRNA组成D.蓝细菌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一般不发生改变2.B解析: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细胞内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可以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如硝化细菌,A错误。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如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发生癌变后变成了球形),且癌细胞表面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故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B正确。

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主要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C错误。

蓝细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丝分裂,D错误。

3.下图为某家庭的遗传系谱图,带“?”的个体为胎儿。

已知A、a是与半乳糖血症有关的基因,且l号和2号不携带半乳糖血症的致病基因。

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用B和b表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半乳糖血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12号的基因型是AAX B Y或AaX B YC.图中“?”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为1/36D.图中“?”可能既患红绿色盲又患半乳糖血症4.ACC合成酶是植物体内乙烯合成的限速酶,下表是科学家以番茄ACC合成酶基因为探针,研究番茄果实不同成熟阶段及不同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情况。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5 实验与探究(命题猜想)(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5 实验与探究(命题猜想)(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考向解读】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现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命题热点突破一】从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等角度综合考查生物实验方法很多,要掌握几种主要方法和相应的实验内容,并理解为什么不同实验要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

(1)显微观察法: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

(2)染色法: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

(4)杂交法:植物的杂交、测交实验等。

(5)化学分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6)模拟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生物膜的通透性等。

(7)引流法: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例1.(2015·天津高考)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B.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C.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答案】 A【变式探究】(2015·山东高考)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可导致滤纸条上色素带重叠B.低温诱导大蒜根尖时间过短,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C.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装片时,需保持细胞活性以便观察有丝分裂过程D.将洋葱表皮放入0.3 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换平衡后制成装片观察质壁分离过程【解析】A项,若将叶绿体色素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中的色素就会溶解在层析液中,导致滤纸条上不出现色素带。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仿真押题-2018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

专题12 种群和群落仿真押题-2018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

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

【答案】B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及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标志重捕法在做标记时,标记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B.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个体数量为X1、X2、…、X n,则种群密度为(X1+X2+…+X n)/nC.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数时同种生物无论个体大小都要计数【答案】D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D.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A正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中不存在K/2值,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可能形成森林,但是若环境条件不利,就不会到达森林阶段,C错误;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D错误。

【答案】A4.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命题猜想)(解析版) 含解析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4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命题猜想)(解析版) 含解析

【考向解读】1。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Ⅱ)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高频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中频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频考点: 环境保护【命题热点突破一】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网分析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例1.(2015·海南高考)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B【变式探究】图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不会引起()A.水华现象B.a和b的数量增长C.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D.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答案】D【命题热点突破二】借助图示考查能量流动与能量流动有关的三个易错点1.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的关键词:(1)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

(2)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2.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效率:(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范围为10%~20%。

(2)能量利用效率:①一般指流入最高营养级(或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总能量的比值。

②一般来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③有时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1 细胞的分子组成(仿真押题)(解析版) 含解析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1 细胞的分子组成(仿真押题)(解析版) 含解析

1.下列有关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内的化合物都是以碳链为骨架的B.脂肪酸和核酸都含有氮和磷元素C.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含有Mg元素D.脂肪、糖原和淀粉都是储能物质答案D2.下列有关植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体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B.植物体内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C.同种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含水量基本相同D.土壤板结会影响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答案C解析同种植物不同发育阶段含水量不一样,生长发育阶段含水量较多,成熟衰老阶段含水量较少;土壤板结会影响植物的根部细胞有氧呼吸,而根部吸收无机盐是主动运输,需要有氧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ATP。

3.下列有关生物体中化合物的正确叙述是()A.腺苷是构成ATP、RNA和DNA的基本单位的成分B.抗体、受体、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识别作用的物质C.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而淀粉、脂肪是储能物质D.组成酶的单体是氨基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答案B解析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是构成ATP和RNA基本单位的成分,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细胞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淀粉、脂肪是储能物质;组成酶的单体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4.如图是组成生物体的部分大分子化合物与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C、D、E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H、O、NB.F1、F2、F3……F n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C.①②⑤分别指:糖原、淀粉、蛋白质D.③和④的单体是核苷酸答案D5.下列有关细胞的组成物质及结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糖类都是由相应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B.细胞膜、核膜、原生质层都具有选择透过性C.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都有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D.有中心体的细胞也可能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答案A解析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糖类包含单糖、二糖和多糖,其中单糖是二糖和多糖的单体,所以A错误;低等植物细胞有中心体,所以可以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5 实验与探究(仿真押题)(解析版) 含解析

2016年高考生物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15 实验与探究(仿真押题)(解析版) 含解析

1.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中不能检测出蛋白质B.先将淀粉、淀粉酶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用黑藻叶片进行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种群的数量【答案】D2.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时,可用蚕豆花药代替蝗虫精巢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染色体联会B.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可看到RNA主要在细胞质中,DNA 主要在细胞核中C.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应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D.在“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设置不同温度梯度的低温进行实验,能确定染色体加倍的最适温度【解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可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观察到细胞核是绿色的,细胞质是红色的.若选择用外表皮,因为外表皮细胞的液泡内的细胞液呈现紫色,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即无法观察到DNA和RNA的分布情况,B错误。

【答案】B3.下列实验中,操作过程及主要目的对应合理的是()A。

①B.②C.③D.④【答案】D4.下列各选项描述的科研方法、试剂使用、观察现象、实验条件等,与相应的实验不符合的是()A.采用同位素标记法B。

实验中使用酒精C。

观察颜色变化D。

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生活状态①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原子的来源②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证实DNA 的复制方式①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②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①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酵母菌呼吸作用中CO2的生成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①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②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解析】D选项中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在解离的时候已经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解读】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高频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演替及种间关系 中频考点:种群的数量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低频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命题热点突破一】 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变式图示解读:(1)“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而增长速率是逐渐增大的。

(2)“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都是先上升,后下降。

其中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3)K 值是一定环境的最大容纳量,即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的值。

(4)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反之,K 值会上升。

例1.(2015·广东高考)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 t=N0λt表示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 000个【答案】 D【变式探究】(2015·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命题热点突破二】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角度考查例2.(2015·北京高考)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l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由题意可知,本实验采集数据的方法为样方法,故B项正确。

通过观察图表可知,本实验研究的是两个自变量(灌溉和大蚂蚁)对因变量(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的影响。

只考虑灌溉与否,可以看出定时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增多,不灌溉会使小蚂蚁数量减少,说明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故D项正确。

只考虑有无大蚂蚁存在,可知定时灌溉和不灌溉两种情况下,不驱走大蚂蚁与驱走大蚂蚁相比较,驱走大蚂蚁后小蚂蚁数量多,故认为大蚂蚁的存在会使小蚂蚁离开而导致其数量减少,A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 A【变式探究】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记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答案】 C【命题热点突破三】直接或结合图示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曲线。

(2)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捕食曲线。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曲线。

2.“大鱼吃小鱼”不一定是捕食关系:(1)同种鱼——种内斗争。

(2)不同种鱼——捕食。

例3.(2014·海南高考)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

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

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

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

回答下列问题:(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__________(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就有_________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答案】(1)捕食和竞争(2)有利小鸟捕食了体内有虫卵的小蜂,减少了害虫的数量,减少了对小蜂的侵害(3)调节【变式探究】蜉蝣是水生生物,它们在发育为成体时最易被天敌捕食,因为这个时候它们从水中飞出进行交配和产卵。

每天从水中飞出的蜉蝣数量和它们被捕食的数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蜉蝣的捕食者是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B.从6月2~9日,每天蜉蝣的被食量稳步下降C.从6月2~9日,每天飞出的蜉蝣数量稳步上升D.某天飞出的蜉蝣越多,某一个体蜉蝣被捕食的可能性就越小【答案】 D【命题热点突破四】有关种群、群落知识的综合考查1.“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2.误认为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属于垂直结构: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水平结构。

3.误认为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前者属于种群范畴,后者属于群落范畴。

4.明确群落演替的规律(1)特点:具有一定方向、不可逆、漫长但并非无休止。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例4.(2015·浙江高考)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答案】 B【变式探究】(2015·安徽高考)果园可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1)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害虫种群密度,如用性信息素(E)-2-壬烯醇诱捕害虫丽金龟,可破坏其种群________。

(2)科研人员对板栗园内的栗瘿蜂和长尾小蜂的数量进行了连续5年的监测,结果见下图。

据此判断这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每年输入果树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一部分储存于果树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其余能量的去处是________ 、________。

(4)如果不对果园土壤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出现从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再到草本与灌木混生等阶段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利用性信息素诱杀某种性别的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2)根据两种生物种群数量曲线的走势可以看出,随着栗瘿蜂数量的增多,长尾小蜂的数量也随之增多,栗瘿蜂数量下降又导致长尾小蜂数量随之下降,据此可知,长尾小蜂以栗瘿蜂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

(3)输入果树的能量有四个去处: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未被利用。

(4)果树林中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几乎得不到光照而难以生存。

【答案】(1)性别比例(2)捕食(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等(4)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高考真题解读】1.(2014·浙江卷,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 B2.(2014·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解析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也剧烈,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物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错误。

答案 B3.(2013·全国课标卷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