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说说自己初读课文的最深感受。
作者杨利伟对于进入太空的见闻感受,不遗余力地作 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值得我们学 习。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 坚毅果敢。
内容探究
1.第1自然段的描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通过写火箭尾部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 的炽热火焰和上千吨水化成蒸气,描绘出火箭发射之初的壮 观景象,开篇即把读者带入宏大的场景中,给读者身临其境 的感受。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 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 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 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 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3)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巧妙地将科学性和文学性结合起来,叙述生动
而不失严谨。如“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 至比电梯还要平稳”,用人们熟悉的感觉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绝大多数人无法体验到的宇亩飞船升空的感觉,通俗易 懂。再如“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一个大约6G 的负荷上”,运用具体的数据,解说了人体内脏感受到的 共振负荷,用语严谨精准,深入浅出地向读者普及了高深 的科技知识。
作者介绍
杨利伟,1965年生,辽宁绥中人,特级 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在太空飞 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了中国首 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 梦想,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 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 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 奖。著有自传《天地九重》。
2.文章用小标题分成了四个部分,它们有什么作用?作者 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这四个部分的内容的?
小标题是文章的文眼,告诉读者它所领起的这一部分讲了 什么内容,即表明写作对象。同时还能奠定感情基调,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作者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火箭起飞——进入太 空——返回地球)来安排这四部分内容的。
试简析本文在写法上呈现的突出特点。
(1)以第一人称叙事。
作为自传,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一边叙述 火箭升空、航行和归航的过程,一边融合描绘自己的身心感 受,将所见、所闻、所感融于一体,增强了叙述内容的真实 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小标题式结构。
从整体叙事看,文章采用的是纵式结构,以事情发展的 顺序(或飞船升空、航行、归航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讲述 经历。每一部分都设置了简明扼要的小标题来提示内容,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让读者对课文内容有更明晰的把握。
一是体会到了“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 “我”很难受。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靠意志 力克服了这种错觉。
二是听到了神秘的敲击声。“我”试图找出响声所在, 却未能发现什么,以至于至今无法确认发出声响的原因。
6.第四部分为什么说归途“惊心动魄”?请分析原因。
先是快速行进的飞船与大气摩擦时,舷窗外的防烧蚀层 剥落。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讲述“神舟五号”升空的? 经 历了怎样的过程?
按时间(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 过程如下: ①火箭起飞。 ②飞船缓慢地升起。 ③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④火箭逐步加速。 ⑤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 ⑥整流罩打开。 ⑦“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
3.飞船升空的过程中,“我”的身心感受经历了怎样的 变化过程?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炽热(chì) 赫兹(hè zī) 轨道(guǐ) 确凿(záo) 严谨(jǐn) 无虞(yú) 负荷(hè) 千钧(jūn) 轮廓(kuò) 模拟(nǐ) 稠密(chóu) 幅度(fú) 舷窗(xián) 俯瞰(kàn) 遨游(áo) 烧灼(zhuó)
2.词语释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负荷:负担,文中指承受的压力。 幅度:物体振动或摇摆所展开的宽度。比喻事物变化的大小。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五脏六腑: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 千钧重负:比喻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钧,古
太空一日
杨利伟
-.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炽热、俯瞰、无虞、本末倒置、惊心动魄” 等词语。
2.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4.体会文中第一人称叙事的妙处,感悟关键词句中蕴含的 人物情感。 5.了解航天知识,感受航天科技工作者严谨求实的态度、 坚定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 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 外边来人了!
心理描写,“外边来人了”表明飞船安全着陆在预定 地点,此次归航成功了。理智、平和的话语中蕴藏着“我” 巨大的喜悦之情,写出了作者安全回到地面后踏实而又激 动的心情。
3.找出文中一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简要说说它们 的表达效果。
拓展延伸
天地九重(节选)
杨利伟
地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
以前不理解文学描写中“美得让人窒息”是什么情形,而此时我真的是屏 住呼吸,久久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激动得不得了。
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 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 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4.作者在第二部分中主要采用了哪种观察视角写太空所 见?(请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然后简要概括“我”在太空中看到 了哪些景象。
主要采用了俯瞰的视角。 “我”看到的景象有: ①地球是一段弧。 ②各大洲和各个国家。 ③祖国的首都和各个省份。 ④类似棉絮状的悬浮物。
5.由第三部分可知,“我”在太空中遇到了哪些未知的 状况?“我”是如何克服的?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 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 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当我返回地球 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眨眼”这一微小的动作都代表了如此重大的内涵,可见 航天事业是着眼细微的伟大事业。指挥大厅里的大声喊叫和 鼓掌欢呼表现了大家看到“我”安然无恙时的激动、兴奋之 情,体现的是深挚的战友情。
火箭起飞时,全身用力,肌肉紧张。飞船缓慢升起时,心 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渐渐放松。
随着火箭逐步加速,感到压力在不断增强。 接着因为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火箭和飞船开始 急剧抖动,产生共振,导致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 腑似乎要碎了,但头脑还非常清醒。 最后共振慢慢减轻,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 过的轻松和舒服。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
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
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 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也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针对抛伞的过程,俄罗斯的航天员为什么从不给新航 天员讲述? 杨利伟又是怎么做的? 这说明了什么?
俄罗斯的航天员担心新手们害怕,所以从来不给他们讲述 这个过程。杨利伟回来却讲了,而且是将每一个步骤都讲了, 让后来的航天员们都有心理准备。这说明杨利伟认真、负责, 重视安全,关心和重视每一位战友。
鉴赏评价
承认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是以杨利伟为代表的新一 代航天人实事求是精神的最好体现。长城已经在世界人民 的心中,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神往它的雄姿伟迹。从 另一个角度来看,杨利伟航天飞行的成功,正意味着中国 人对长城精神的发扬光大与拓展延续。
所以,即使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长城的伟大与辉煌 也将成为对人类太空探索事业的不可或缺的激励。
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和倾慕,啊,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您太完美了。 我仔细端详这美丽的星球,生怕错过一处风景,我深知这是亿万中华儿女梦 寐以求的美景,而唯一的机会幸运地降临到我身上,我一定要替所有的中国 人好好看看她,我一边看,一边不停地按动着相机的快门,我要留下所
有我见到的奇异景色。
地理知识告诉我,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覆盖着海洋,我果然看到了 大片蔚蓝色的海水,浩瀚的海洋骄傲地披露着广阔壮观的全貌,我还看 到黄绿相间的陆地,连绵的山脉纵横其间;我还看到我们平时所说的天 空,大气层中飘浮着片片雪白的云彩,那么轻柔,那么曼妙,在阳光的 普照下,仿佛贴在地面上一样。海洋、陆地、白云,它们呈现在飞船下 面,缓缓飘来,又缓缓离去。
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
遨游:漫游;游历。 严谨:严密谨慎。 概率:某种事件在同一条件下可能发生 也可能不发生, 表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 无虞:不用忧虑。虞,忧虑。 屏息凝神:暂时抑止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屏,抑止(呼吸)。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文中指头脚 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简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写“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过程以及“我” 在此过程中承受共振带来的痛苦,最终化险为夷。
第二部分:写“我”在太空中所观察到的地球及太空中的 不明物体。
第三部分:写“我”在太空遇到的“本末倒置”的错觉和 听到的神秘敲击声。
第四部分:写“我”在飞船归航过程中经ຫໍສະໝຸດ Baidu的一系列惊心 动魄的过程。
(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刚起飞时“我”紧 张得全身肌肉极度僵硬的情形。 (2)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 要平稳。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人们熟悉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 飞船刚升起时的平稳状态,可感、易懂。
(3)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 写出了共振变化带给“我”的极度痛苦的感受。这种痛苦是 一个长期接受严苛训练的宇航员都“几乎无法承受”的,可 见其痛苦程度之深,令读者不禁为杨利伟捏了一把汗。 (4)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 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以“棉絮状”比拟不明物体的形状, 以“米粒”“指甲盖”比拟物体的大小,形象具体,便于读 者感知了解。
“我”后来看到录像时,之所以激动,是因为“我”曾亲历 死亡的威胁,所以更懂得生的意义和战友们对自己的担心。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 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 战友和亲人。
特意俯瞰北京的表现,蕴含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和对战友、亲人的牵挂之情。
4.杨利伟非常明确而肯定地说:“我没有看到长城。”请 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畏 牺牲的勇气;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具有另一种勇 气,那就是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
杨利伟的回答让许多人在兴奋中感到一丝遗憾和失望, 但杨利伟说得没错。因为长城的平均宽度不到10米,据计 算,如果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遥看一根 头发丝,如果不借助先进的观测仪器,肉眼是无法分辨的。
接着飞船右边和左边的舷窗先后出现裂纹。然后还有穿 越黑障区和抛伞过程的惊险。
最后是飞船落地。整个过程险象环生,有很多是未知的 状况,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就当时身 处飞船的“我”来说,这一路确实可谓“惊心动魄”。
品味赏析
1.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 请在文中找一些相关的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求实的科 学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