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索推进“医养游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建设的提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探索推进“医养游结合”新型养老模式
建设的提案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
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老有所养”是中国梦的重要构成。
为此,要创新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解决社会化养老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2013年3月,北京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双井恭和苑”开始试行,“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2014年5月22日,海口市政府召开十五届第2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海口恭和苑开展医养结合老年健康服务试点项目的通知》。
自此,海口恭和苑成为海南省老年健康服务产业首批获得市政府授予的“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老年游客选择在海南养老、慢游,面对逐步递增的老龄化人群和老龄化旅游人群,如何将“医+养+游”结合理念贯穿于日渐凸出的养老健康休闲服务需求之中,实现医疗、养老和旅游合三为一,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享的问题,成为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医养结合需求缺口巨大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02亿,其中约3700万老年人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养老床位。
两相数据对比,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明天我们该去哪里养老?该怎样养老?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2014)报告,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占总人口的14.9%,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另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
到“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
由于缺乏长期照料护理资源,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成为困扰千万家庭,影响养老事业发展的社会问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老龄化社会“医养结合”的理想模式是“三位一体”:一方面解决院内老人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解决医院出院老人在回归社区过渡期的临床护理需求;同时,向周边社区派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发挥机构的养老服务支撑作用。
但限于软硬件设施条件和经营思路,目前国内不少民办养老机构更多地只能称之为老年人看护点,且入住老人以老弱病残者居多,且大多数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养老机构只能解决老人的看护和衣食温饱问题,主要以“养”为主,“医”则勉为其难。
究其原因:一是由
于养老机构医师缺乏临床经验以及缺乏基本医疗设备设施,容易出现误诊误治;二是由于养老机构治疗费用不纳入“医保”报销范畴,老人及家属出于经济原因考虑,容易出现能拖则拖,延误治疗情况;三是缺乏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资源互补、有机整合的工作机制;四是由于养老机构缺乏规范的康复治疗,致使许多患病老人送医疗机构治疗后,后续的康复治疗靠长期在医疗机构“押床”,既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又大大增加了老人家属负担。
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需求极大,但医养机构的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结构带来医疗养老的需求。
二、正确理解“医养游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内涵
所谓“医养游结合”是养老健康休闲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养生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
“医养游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集医疗、护理、康复、美容、保健、临终关怀、养老和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医养游结合、全程托护式的新型养老度假护理模式。
“医养游结合”的“医”不等同于医院,它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急性医疗,可以在养老项目中设置医疗室,设置急救设施或是120急救车,与医院合作开通急救通道,让老人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治疗。
第二部分是健康管理,也是“医养游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
所在。
第三部分则是康复护理,以养老机构为主体,但需要以医保报销为前提。
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游结合”服务对象重点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第四部分是养生保健护理,即针对并未患有老年疾病,但有意向预防的老年人群提供的特殊服务,通过医养机构与休闲旅游区的合作,打造专门的医旅游区、健康休闲旅游区等,提供专门的场所和专业的人员帮助老年人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以打拳、老年瑜伽、慢游、有氧运动健身等方式进行养生保健护理。
三、探索推进“医养游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难点
当前,“医养游结合”模式的主要障碍在于无论是医疗机构的改制、养老院服务项目休闲养生旅游服务项目的拓展,普遍遭遇发展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单位,则影响了众多养老院转型为医养机构。
缺乏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成为养老机构和医疗护理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
具体如下:
1、医保结算是难点。
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
“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康复护理费
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
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
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
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也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2、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难度大。
以北京为例,2013年全市400家养老机构中,只有62家机构内设医务室,仅36家纳入医保定点,全市3700多家托老所和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只有极少数具备医保定点资格。
养老院在向医养机构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其内设医务室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能仅具备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
这就是要求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
从软件方面来讲是,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来讲是,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
这些条件的限制为养老院拓展医疗服务带来了诸多困难。
3、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短缺。
当前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从医疗机构来看,我国医护比例与国际标准水平比较相差甚远。
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
第六次全国人口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需要近
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现实情况却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农民工或下岗职工。
这与我国几千万名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距甚远,由此同时,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将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问题。
4、医疗、养老和旅游的结合难度大。
海南发展养老健康休闲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说海南是天然的健康岛,无论在气候、环境、饮食、生态等各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
且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推进,海南对国内外老年人养老的吸引力也不断加强,发展养老健康休闲服务的条件越来越成熟。
但是由于海南的优质医疗、高水平护理、先进医疗养老设备设施等缺失,要想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机遇,通过将医疗、养老和旅游结合,科学、全面发展养老健康休闲服务仍有一定的障碍。
四、探索推进“医养游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建议
医疗、养老和旅游合三为一是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
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新时期,大力推行“医养游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准入与管理机制。
要把机构养老规划纳入到医疗服务规划乃至城乡建设的规划中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准入与管理机制。
建议对专业医护型养老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政策,养老机构必须先由卫生部门批准资格准入,然后由民政部门批准其非营利性质的申请,最后纳入医保体系。
根据养老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加强对养老机构医疗和护理工作等全面的监管。
2、加大政策扶持。
从政策和资金上积极鼓励扶持“医养游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是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医疗单位创办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
鼓励养老机构在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经审查批准后内设医疗机构,实现“医养合一”。
不符合内设医疗机构规划、标准的养老机构可以根据“就近原则”,与附近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合作,按程序将老人转诊,并派出专业的生活护理员陪同。
二是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设置基本原则、条件的城乡养老机构,经审查批准后可内设养老型医疗服务机构,并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和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3、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医疗定点条件的,依申请纳入定点范围,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入住的参保老人按照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
二是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保险的衔
接,有效发挥医保基金效益,减少压床、过度医疗等弊端,降低老人的医保支持压力。
三是适度放宽医保范围。
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适度放宽养老机构和护理院中真正需要治疗的老人医保范围,对于失能程度较重、恶性疾病、大病恢复、病情严重且花销较大的老人,可设定一定的医疗保险基金报销比例,切实解决部分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
四是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
积极引导保险公司,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保险险种,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服务。
4、全面推进医疗养老信息化进程。
“医养游结合”,核心价值是健康管理。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缓解“医养结合”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资源过度使用等现象,并极大地推动“医养游结合”模式的有效实现。
一是发挥智能IT服务作用,打造具有医养特色的健康管理系统。
可涵盖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医疗协助(包括用药指导、膳食指导、运动指导、慢病病例等)等,实现对个体健康的全程监控。
二是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
三是组建“医养结合”信息库,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将老年人信息系统与医疗系统的预
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健康档案相整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的调阅、共享功能,并向社会定期公布医保支付额度、均次医疗费用等核心数据,在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诊疗行为和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5、加强照护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是老年人获得高品质晚年生活质量的保障。
当前专业照护人才的培养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时间周期,如果不能从当下就开始筹划,那么即使有了充足的资本投入、健全的法律保障,人力资源的短板依然会让健康养老事业成为一个漏水的桶。
目前,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现实情况却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我国几千万名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距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医疗养老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特殊服务,需要具有护理背景的专业人员。
调查显示,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是目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共同问题。
因此,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护理教育势在必行。
可在中高等护理教育中增设老年护理学科,培养专业护理人才,并通过提高专业护理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专门人才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利用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的资源,对社会护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岗位等级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随着养老护理服务的普遍开展,还必须重视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孝”文化教育。
6、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
一是公立医院牵手民办养老机构合作设立医养结合康复中心;二是抓住海南将试点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的政策契机,引入外资和国外医院的先进经验,结合海南中医养生健康产业的发展,融合海南优势的生态旅游资源,合作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美容、保健、临终关怀、养老和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医养结合、全程托护式的新型医养结合型养老度假护理机构。
五、国内部分省市“医养结合”模式探索
目前,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老人仅能享受到日常生活护理,一旦患病则难以得到及时医疗救助,轻则不能及时减缓老人病痛,重则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导致老人死亡。
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的养老和医疗资源的分离是引发养老纠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养结合”新模式的出现,实现了“对症下药”,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医养结合”已经在国内多家医院或养老机构内试点,广东省计划在全省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模式。
在试点的运行中发现“医养结合”新模式统筹了医疗与养老、医保与养老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实现部分医疗机构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而且使医院具备了养老院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社会化养老的成本,使老年人能够得到更专业、人性化的服务。
“医养结合”形式多样,具体例子如下:
1、北京率先探索引入民资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在养老服务方面压力巨大的北京市率先探索引入民资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2013年3月将北京首个民资建设的营利性“医
养结合”养老机构——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双井恭和苑”确定为“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项目”。
双井恭和苑借鉴国外在养老社区中设置“护理之家”的成熟模式,其特点是以养为主,医养结合,持续照料。
主要是在内部建立带有医疗资质的“保健服务中心”,并积极尝试与北京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为机构内老年人提供医疗临床服务的同时,接纳符合医院出院标准,在家康复、护理有困难的老年病患者,并为周边社区的老人和居民提供特色诊疗和康复服务。
2、重庆开创公立医院主办养老机构新模式
在国内,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首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养老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思维,融合了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开创了机构养老的新模式,为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该老年护养中心位于重庆市璧山县青杠街道,距重庆主城区26公里,占地面积1073亩,依山傍水,环境优雅,设置养老床位3000张,医疗床位1000张,由普通护养区、临湖护养区、临湖疗养楼、学术交流中心、老年医院、护理职业学院等组成,分五区三期建设。
是我国目前由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在运行的全国第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养老机构,集养生文化、康复理疗、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功能,定位为大型五星级综合性养老机构。
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由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养老机构,有强大的医疗支撑保障体系;第二,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于一体,建
立了完善的内部循环转区机制:养老区——慢病康复区——重医一院本部——养老区;第三,内设有“重医一院护理院”,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服务范围,降低了需要照护老人的医疗费用;第四,注重精神养老功能,具有完善的配套生活设施及养老文化娱乐设施;第五,在老人安全管理中,建立了全智能化老年服务体系,无线呼叫定位系统、远程探视系统等;第六,拥有一支完善的专业队伍,由医师、护师、营养师、社工师、心理咨询师、护理员、志愿者等组成。
3、杭州探索养老机构与医院的共赢发展
杭州实施了创新“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项目,将杭州慈养老年医院和杭州下城区慈养护老中心同时落户杭州石桥永华街57号。
这两个机构共同探索一条“以医带养、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另外,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也引进专业老年康复医院——杭州绿康老年医院。
为了提高中心的医疗护理能力,福利中心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定了以老年康复为特点的杭州绿康医院。
这家医院能实施包括精神心理康复的康复理疗服务,给中风偏瘫、神经脊髓损伤等的老年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康复环境。
4、青岛对老年参保患者试行医疗专护管理
2011年7月,青岛市人社局下发了《关于对老年参保患者试行医疗专护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医养结合”专护病房设在二级或三级医院。
将试点医院已有的老年病科、老年护理中心改为医养专护病房。
青岛这次试点“医养结合”采取了医保基金日包干结算,纳入医疗专护管理的老年参保患者为退休参保人员或者城镇老年居民,这
些都是基于医保制度上的“医养结合”探索,可进一步提高医保管理绩效、拓宽社会保障功能。
5、湖北襄阳将医院和养老公寓融为一体
湖北襄阳农工医院创新思路,携手襄阳汉江国际老年公寓,走出了一条“以医助养、寓养于医、医养结合”的新路子。
其“医院+养老院”的模式创始于2006年9月,它将医院和养老公寓融为一体,为公寓老人的医疗急救及保健疗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障。
楼下是正规的大医院,楼上是养老护理的好环境。
医生和护士为住进公寓的老人提供24小时的自理、介护、特护三个层次的日常护理,入住老人可以“小病不出居室,大病不出公寓”。
“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运作五年,其规范化、专业化和体贴入微的关心得到了入住老人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