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预习导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作品预习及讲解
1.【提问】如何理解《锦瑟》的意境。
【明确】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
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
(李商隐活了46岁)。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
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
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
“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
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
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
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
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
这里是
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
“此情”为单
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
“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
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2.【提问】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主旨和情感?
【明确】《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确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所以,至
今还有很多学者把它当做政治诗来读,并从诗人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阐幽发微。
李商隐一生,固然是在党争的政治派别夹缝中求得生存的,受过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挤,有过短暂的荣光,更有过长期的失意。
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欢,未必用这样朦胧的诗歌来表现,不能硬把中国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传统”(以爱情隐喻君臣际遇)
往这里套。
否则,李商隐那些写爱情的无题诗,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类的,都可以当做政治诗来读了。
我们认为,《锦瑟》还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其意境高远,感情真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悟不可支离,须从大处读之。
3.【提问】怎样理解《锦瑟》一诗的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都有以具象
表示抽象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
比喻像人间的桥梁,一般有两个硬性的端点,可以找出本体和喻体;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
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主打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人五
里云雾了。
不敢说李商隐开启了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先河,也不敢说他影响了十九世纪法国
的象征主义诗派(有受中国诗歌影响的因素),但他确实是一位古典时期的“先锋派”,他
的艺术尝试和创新是独特的,对后世影响很大,连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对都他推崇之至。
也许,正是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的这种意蕴深厚的朦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近人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词》等诗,讲的什么事,我
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中国韵文内
所表现的情感》)
4.【提问】如何理解《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确】《马嵬(其一)》是一首绝句:“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
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叙马嵬之变,兼寓讽意。
本课所选的第二首继承了前一首的
基调,却更胜一筹,写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意味深长。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
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
诗人这里用“徒闻”
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
未卜此生休”。
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
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
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
现实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
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
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5.【提问】《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
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
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
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6.《马嵬(其二)》的巧对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
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
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
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
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一类、
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驻马”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
着牛走的意思。
杜甫的诗中,这样的借对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对“白”。
这一点,李商隐也是学杜甫,但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了。
唐宋以后,律诗对偶往往以借对为高,因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
对于这首
诗的对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
金元时期的方回认为“六军、七夕、驻马、牵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吴乔更是大加赞赏:“叙天下事而六、七、马、牛为对,恰似
儿戏,扛鼎之笔也。
”(《围炉诗话》)。
但也有不同意见,明代的吴昌祺认为“虎鸡马牛
同用,亦一病”(唐汝询《唐诗解》吴昌祺评语),清代的屈复认为“空闻、无复,熟套语,七八轻薄”(《唐诗成法》)。
我们认为,后面的否定意见过于拘执传统,只要出语自然
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诗呢?
7.李商隐诗的用典
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
用典可
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
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
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8.牛李党争:唐代最著名的朋党之争就是“牛李党争”,这场党争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使本已不和谐的政治局面,更平添了几分混乱。
“牛李党争”中“牛”指的是牛党首领牛僧孺、李宗闵;“李”指的是李党首领李德裕。
“牛李党争”缘起于一场科举考试。
宪宗元和三年
(808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
牛僧孺、皇甫、李宗闵三人在答题中对时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杨於陵、韦贯之评为上第。
这触怒了时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是后来李党首领李
德裕的父亲。
李吉甫就在宪宗面前陈诉,说翰林学士裴、王涯在审查考卷时有徇私舞弊的
行为。
宪宗闻听,勃然大怒,将裴、王、杨、韦四人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获重用,被外放充当藩镇的幕僚。
事后很多人为牛僧孺等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嫉贤妒能。
于是宪宗
于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启用被贬职的裴出任宰相。
这样,两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
表人物,出现了初步对立的局面,但这时还属于“牛李党争”的形成时期。
在之后的穆宗、
敬宗、文宗三朝,两党势力互有进退,一党在朝执政,就将另一党贬至朝外。
政治主张不同,是“牛李党争”的一大特点。
牛党主张维护以进士科取士,而李党对科举制不满,要求
改革选举制度;李党力主削弱藩镇势力,恢复中央权威,而牛党则反对用兵藩镇,主张采
取妥协政策;李党主张精简国家机构,而牛党却极力反对。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党争的不讲原则性。
精简国家机构,利国利民,有何不可?牛党明知是正确的,但这主张是李党所提,不管有无可取之处,一概否定。
党争的实质就是对人不对事。
哪怕是完全正确的事,
只要是对方提出来的,就要坚决否定。
这哪里是在为朝廷着想,为亿万苍生着想呢?这完
全是士大夫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毫无原则的义气之争。
“牛李党争”,以宣宗朝牛党当政而
最终结束。
朋党之争,是继南衙北司之争后的另一场统治阶级内耗的争斗,而且旷日持久,朝野震惊,破坏了正常的议政、施政程序,扰乱了皇帝大政方针的制定。
加之,各党为了
自己的利益,内连阉宦,外结藩镇,使三股势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们只知
互相倾轧,置国家的前途于不顾,这样的国家岂能不亡?
9.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范阳,叛军半年之间,先后陷陈留、荥阳、洛阳、潼关,直逼长安。
《旧唐书•玄宗纪》载:明皇率少数宠幸于次年6月12日“凌晨,自延秋
门出,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亲王、妃主、后孙已下多从之不及”。
又史载:“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
……会吐蕃使者20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
国
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
……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
上使高
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上乃命力士引贵
妃于佛堂,缢杀之。
”
10.庄周梦蝶、望帝化鹃、鲛人泣泪、暖玉生烟: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
用。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
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解析:
“庄生梦蝶”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杜鹃啼血”包含了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及同时无限的思念。
而“晓、春”又似乎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光明与
生机的一种期盼。
“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
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
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的迷幻。
此联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诗人
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诗歌原文典故对表现人物感情的作用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既是美好的梦境,又是虚幻之境,借此隐喻年轻时
沉迷的美妙情境。
望帝春心托杜鹃杜宇啼春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之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珠泪月明珠泪,构成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了复杂的怅
惘情怀。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玉烟借此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
怅恨。
11.伉俪深情: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
开成二年(公元837年),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举行订婚仪式。
正月初五,举行结婚仪式。
结婚后感情殊好。
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亦为之辛酸。
李商隐婚后就陷入牛、李党争之争中,令狐楚及其子属牛党,王茂元属李党。
义山竟做了属
于李党的王茂元的女婿,所以牛党的人,从此瞧不起义山。
令狐说他背恩,更加嫌恶他。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氏夫人去世,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如:《花•妻死之后作》: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用典:
(1)定义:用典亦称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
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2)分类: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①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②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③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3)作用: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
①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
如李商隐之【有感】诗: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
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
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
(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②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
以类义”也。
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
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
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
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
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
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
(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③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如:
览古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空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