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历年真题及详解(含2008~2012年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历年真题及详解(含
2008~2012年真题)
201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需求的价格弹性
2.消费者剩余
3.奥肯定律
4.实际汇率
5.资本的黄金率水平
二、正误辨析(5分×6=30分)
1.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
2.因为垄断企业能够控制产品价格,所以通过索要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他们总是能确保生产有利可图。
3.纳什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4.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阶段时,财政政策最有效。
5.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较高的平均储蓄倾向会导致较高的增长率。
6.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一国与在生产所有产品上均具有绝对劣势的一国之间没有贸易的必要。
三、计算题(10分×2=20分)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为
,市场的产品价格为,求:
(1)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利润;(5分)
(2)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利润。
(5分)
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
,税收。
求:
(1)该经济的均衡产出水平及预算盈余;(4分)
(2)若政府改征定额税
,它是否影响经济的均衡产出水平,此时的平衡预算乘数为多少?(6分)
四、简答题(10分×4=40分)
1.简要说明“谷贱伤农”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
2.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的条件下,厂商如何确定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3.简述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4.什么是挤出效应?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2分×20=40分)
1.什么是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如何纠正市场失灵?
2.试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的长期动态调整过程。
201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806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4分×5=20分)
1.需求的价格弹性
答: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其公式为: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等。
需求价格弹性与商品销售总收益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商品富有弹性,其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反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如果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商品是缺乏弹性的,该商品销售总收益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的,即销售总收益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商品是单位弹性,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总收益都没有影响。
2.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
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1-1来表示。
图1-1 消费者剩余
如图1-1所示,反需求函数
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1-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
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3.奥肯定律
答:奥肯定律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
的一个数值。
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为实际产出,
为潜在产出,
为实际失业率,
为自然失业率,
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地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
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4.实际汇率
答:汇率有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之分。
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它是指1单位外币能够交换的本币数量,或1单位本币能够交换的外币数量。
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是以同一货币衡量的本国与外国物价之比,它反映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果持有外币只是为了购买外国产品,本币与外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各自的购买力,即取决于物价水平的倒数,由此可得实际汇率的表达式为:
其中,
表示实际汇率;
和
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价格水平;
为名义汇率(采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可见,如果购买力平价成立,实际汇率应等于1。
根据这一定义式,实际汇率低,本国产品就相对便宜,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有利于增加本国净出口;反之,本国产品就相对昂贵。
5.资本的黄金率水平
答: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由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的。
他认为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稳态消费
等于稳态收入
减去稳态投资
,即:
如图1-2所示,在资本边际产出的增加恰好足以满足所需投资的增长时,稳态消费达到最大化,即。
即:当资本存量处在黄金法则水平上时,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加上人口增长率(并且,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加上技术进步率)。
图1-2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从黄金分割律可知,当稳态的人均资本量高于黄金分割律水平,则可通过增加消费使人均资本量下降到黄金分割律水平;当稳态的人均资本量低于黄金分割律水平,则应该减少消费,提高资本存量,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分割律水平。
需要指出,一个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于黄金律所对应的稳态资本量。
如果人们想要得到黄金律所对应的稳态资本存量。
那么,就需要一种特定的储蓄率来支持它。
二、正误辨析(5分×6=30分)
1.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不可能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
()
【答案】错误
【解析】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边际报酬递减指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随着所投入的某种要素的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收益先上升,后递减的趋势。
规模报酬递增与边际报酬递减没有必然的联系,
规模报酬递增的厂商也有可能面临边际报酬递减。
例如: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但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
2.因为垄断企业能够控制产品价格,所以通过索要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他们总是能确保生产有利可图。
()
【答案】错误
【解析】当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低于产品的平均成本
,此时即便厂商索要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厂商的利润仍旧为负(即);当产品的价格高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此时消费者不会购买,厂商的利润为负,亏损额为总成本。
因此,即便垄断厂商能够控制价格也不能保证生产一定能有利可图。
3.纳什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
【答案】错误
【解析】不管对手的策略如何,每个厂商的行为总是最优的,这样的一个博弈的结果称为占有策略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在占有策略均衡下,双方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因此占有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有策略均衡。
4.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阶段时,财政政策最有效。
()
【答案】正确
【解析】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反映在
模型中,此时
曲线为水平线,此时财政政策不存在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最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
5.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较高的平均储蓄倾向会导致较高的增长率。
()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储蓄率对产出的影响只有水平效应而无增长效应。
在短期,较高的储蓄率(由较高的平均储蓄倾向带来)能带来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长期稳态条件下,储蓄率对增长率没有影响。
6.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的一国与在生产所有产品上均具有绝对劣势的一国之间没有贸易的必要。
()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贸易并不取决于该国在产品生产上的绝对
优势,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即便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但两国通过具有相对优势产品之间的贸易,双方都能受益。
三、计算题(10分×2=20分)
1.在完全竞争行业中,单个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为
,市场的产品价格为
,求:
(1)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利润;(5分)
(2)该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利润。
(5分)
解:(1)由已知可得该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或
(负值不符合题意,舍去)。
故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为。
此时长期平均成本为:
;
单个厂商的利润为:。
(2)当完全竞争行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市场产品的价格等于厂商平均成本的最小值,由长期平均成本函数
,可得长期平均成本最小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即每个厂商的产量为10。
此时
;
单个厂商的利润为:。
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
,税收。
求:
(1)该经济的均衡产出水平及预算盈余;(4分)
(2)若政府改征定额税
,它是否影响经济的均衡产出水平,此时的平衡预算乘数为多少?(6分)
解:(1)可支配收入为:
,则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
可得:
解得:。
即均衡产出水平为1000。
预算盈余为:。
(2)若政府改征定额税,则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
解得:。
故改征定额税并不影响经济的均衡产出水平。
此时的政府购买乘数为:
;
税收乘数为:
;
从而平衡预算乘数为:。
四、简答题(10分×4=40分)
1.简要说明“谷贱伤农”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
答:“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收获的粮食数量增加,但是卖粮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
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的程度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程度。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其分析如图1-3所示。
图1-3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在图1-3中,农产品的需求曲线
是缺乏弹性的。
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
的位置向右平移至
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下降为。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
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
和
的面积之差。
2.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的条件下,厂商如何确定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答:在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的条件下,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4所示。
图1-4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在第Ⅰ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边际产量上升达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且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
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
或者说,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
因此,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不会在这一阶段停止生产,而是连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以增加总产量,并将生产扩大到第Ⅱ阶段。
在第Ⅲ阶段,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继续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
因此,这时即使劳动要素是免费供给的,理性的生产者也不会增加劳动投入量,而是通过减少劳动投入量来增加总产量,以摆脱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和总产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Ⅱ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
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此,第Ⅱ阶段是厂商确定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3.简述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答:(1)在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乘数原理考察投资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投资乘数指投资支出的变化与其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即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引起的连锁反应越大,收入增加得越多,乘数就越大。
同样,投资支出的减少,会引起收入以数倍减少。
加速原理则考察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怎样影响投资的变动。
其内容是:收入的增加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而消费品要靠资本品生产出来,因而消费增加又会引起对资本需求的增加,从而必将引起投资的增加。
生产一定数量产品需要的资本越多,即资本产出比率越高,则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影响越大,因此,一定技术条件下的资本产出比率被称为加速系数。
(2)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联系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都是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且他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
(3)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区别
乘数原理考察投资的变动对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投资乘数指投资支出的变化与其带来的收入变化的比率。
投资的乘数作用是投资的增长(下降)导致收入的数倍增长(下降)。
加速原理考察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反过来又怎样影响投资的变动。
而投资的加速作用则是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增长(下降)导致投资的数倍增长(下降)。
可见,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是从不同角度说明投资与收入、消费之间的相互作用。
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地、准确地考察收入、消费与投资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经济依靠自身的因素发生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4.什么是挤出效应?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1)挤出效应的含义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
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
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政府支出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①支出乘数的大小。
乘数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产出增加固然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
②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
的大小。
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从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
的大小,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越小,说明货币需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
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对投资的“挤占”也就越多。
④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
率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及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五、论述题(2分×20=40分)
1.什么是市场失灵?原因有哪些?如何纠正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现。
(1)垄断及其纠正措施
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垄断、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垄断的产生使得资源无法得到最优配置,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由于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产生了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
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的方式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控制市场结构,避免垄断的市场结构产生;
②对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管制;
③对垄断企业进行税收调节;
④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
⑤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国有化。
(2)外部影响及其纠正措施
外部影响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
外部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就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①使用税收和津贴;
②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
③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
(3)公共物品及其纠正措施
对于公共物品而言,市场机制作用不大或难以发挥作用。
因为公共物品由于失去竞用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费并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消费者对其支付的价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无需付费。
在此情况下,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调节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
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费存在免费搭便车的问题,很难通过竞争的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问题。
在此情况下,由政府来生产公共物品应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对于大多数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物品,由政府或政府通过组建国有企业来生产或向市场提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国防、公安等。
政府应提供多少公共物品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是问题的难点所在。
现在更多的推荐采用非市场化的决策方式,例如投票,来表决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
显然,虽然用投票的方法决定公共物品的支出方案是调节公共物品生产的较好方法,但投票方式并不总能获得有效率的公共物品的支出水平。
(4)不完全信息及其纠正措施
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信息不能全面地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关的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
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市场失灵。
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问题,而市场机制又很难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市场信息方面进行调控。
政府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方法主要有:
①针对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消除信息不充分所造成的影响;
②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实施一种最优合约,即委托人花费最低限度的成本而使得代理人采取有效率的行动实现委托人目标的合约。
2.试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的长期动态调整过程。
答: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决定了均衡收入和价格水平,而总需求的变化或总供给的变化则会使均衡收入发生变化。
经济的动态调整就是考虑到时间因素的调整,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例分析来总需求变动所引起的经济的动态调整过程。
(1)短期调整
短期中,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化对国民收入和价格的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如果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小(平坦),当总需求发生变动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大,对价格的影响小。
这种情况接近于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情况。
相反,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大(陡),当总需求变动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小,对价格的影响大。
这种情况接近于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情况。
经济短期动态调整过程如图1-5所示,假定经济初始均衡点为
点,此时产出为充分就业产出
,价格水平为。
货币扩张使得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
右移到
,短期均衡点移动到
点,产出从
增加到
,价格从
上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