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归纳亚健康状态的病因,既有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也有环境学、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的不良影响,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对于人群亚健康状态评估的研究,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其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

【关键词】
亚健康;亚健康状态评估
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其余75%左右处于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

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包括了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环境学、生活方式和遗传学等多个学科。

如何减少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人群,增加第一状态(健康状态)人群成为近来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热点。

1.亚健康状态概念的提出及意义
诺贝尔奖得主Peter Medawar曾经说过:延长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是医学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切医学研究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随着健康新概念的提出,医学模式也逐渐发生了重大变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成为现在及以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医学模式。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国外将其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将其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正是健康的新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进展。

当前,“减少风险,延长健康寿命”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任务。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危险不是具体的疾病,而是体重过轻、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十大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的死亡合计占世界范围全部死亡的1/3以上。

在中国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发展程度较高的
国家,烟草、酒精、血压、胆固醇和肥胖五大因素造成的疾病负担至少占总负担的1/6。

报告同时指出,政府在提高健康水平方面具有指导作用,需要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风险预防,以利降低未来可避免的死亡率。

世界卫生组织的《迎接21世纪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该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

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保持人体健康状态,干预亚健康状态,降低发病率将成为全世界以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2.亚健康状态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人数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国际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亚健康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正是现代人注重健康,重视在疾病前防范其发生、发展的健康新思维的充分体现。

虽然亚健康在症状上表现的是医学领域的问题,但从整体看,它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因素及自身体质密不可分。

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状态,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

究竟向哪方面转化,取决于自我保健措施和自身的免疫力水平。

向疾病状态转化是亚健康状态的自发过程,而向健康状态转化则需要采取自觉的防范措施,加强自我保健,合理调整膳食结构等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亚健康过程有着较大的时空跨度,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若干问题还有待于探索。

由于人们在年龄、适应能力、免疫力、社会文化层次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亚健康状态的表现错综复杂,较常见的是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免疫力降低,出现躯体疲劳、易感冒、稍动即累、出虚汗、食欲不振、头痛、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性功能障碍等。

亚健康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慢性疲劳综合征、信息过剩综合征、神经衰弱、肥胖症等若干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对疲劳综合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人群中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人数约为300-500万,其中1/8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症,英国的调查结果表明,约20%的男性与25%的女性总感觉疲劳,其中约1/4可能为慢性疲劳综合症。

目前,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发病人群多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年轻白人中,其中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群体,其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日本国立公共卫生院最近在政府支持下,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

在全国5000余名15-65岁人士中,表示目前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学习压力过重、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了44%,还有36%说不出原因。

目前日本的自杀率、离婚率、和暴力犯罪居高不下,和人群中普遍又持续的亚健康息息相关。

在国内,广东省教育工会报告的一项调查显示:广东省高校教师中有七成处于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人群常存在“六高一低”的倾向,
即存在接近疾病水平的高负荷(体力和心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体重以及免疫功能偏低。

由于亚健康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对导致亚健康状态的确切病因、发病机理、危险因素没有达成共识。

现在的研究表明,亚健康是多种致病因素中和作用的结果,既有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也有环境、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的不良影响,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然而具体的发生机理、危险因素仍不明确。

(2)诊断标准未统一。

关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美国和澳大利亚于1988年,英国于1991年,日本于1993年相继制订出了诊断标准。

各国在诊断标准上都有一定的区别。

我国亚健康研究起步晚,各地关于亚健康的诊断没有统一。

照搬国外的标准,不符合中国居民的身体素质特点,有可能在诊断上存在偏差。

有必要达成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统一标准,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研究和治疗。

(3)治疗上缺乏针对性。

现在有关亚健康的研究多数局限于高等教育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而对整个社会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仍然较少。

对亚健康的干预与治疗仍缺乏规范、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3.人群亚健康状态研究的展望
3.1 人群及个体亚健康状态评估将成为以后研究的热点
2003年10月,美国NIH公布了全球健康的14大挑战,其中“发展可以量化评估人口健康状态的技术”、“发展能够评估个体多种状态和病原体的临床检测技术(Point-of-careTest)”被列为其中。

3.2 亚健康的干预及治疗将向多样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健康状态是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发生了一些功能性改变,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大体有以躯体症状为主的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以心理症状为主的心理性亚健康,以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症状为主的人际交往性亚健康。

1997年5月2日,中国首次召开了关于亚健康状态的研讨会,同时,中国药学会成立了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专门机构。

全国首家亚健康康复中心于2000年12月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东院成立。

该中心设有心身健康评估、心理治疗、生物-物理治疗科目,集治疗和康复为一体,通过漂浮疗法、
音乐疗法、大肠水疗、生物反馈疗法等先进手段,对前来检查的人们实施未病先治。

北京东华医院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亚健康也取得了一定疗效,它能使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改善血循环,促进自然治愈能力,增强防御机能,起到抗炎、调整血压、治疗便秘、改善睡眠、增加食欲的作用,大部分人做12次治疗,即能显著改善症状。

同时中医药对亚健康的影响正在广泛调查研究之中.
3.3 人群亚健康状态评估及医疗保健的市场预测和发展趋势
亚健康状态的卫生保健工作研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亚健康的发生机理,使人们在亚健康状态时就进行疾病预防,切断亚健康向疾病进展的途径,使其向健康方向转化,良好有效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不仅可以提高亚健康状态人群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大幅度地减少人到中年、老年的疾病发病率,减少社会对老年照料的投入,使这部分投入能转向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中,产生间接效应。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但群体健康水平仍然不高,卫生部1997年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全体人群中慢性病的患病率为32.3%,老年人中高达71.4%。

疾病、早残、早亡在减少人力资源的同时,还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多样化的针对有关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服务,如健康评估、医疗护理、精神护理、生活护理等,建立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包括身体、心理、家务等多领域服务,将可以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亚健康状态研究适应中国国情,是一种社区、家庭保健的新概念,通过对他的研究、认同、完善,赋予它更多的新内涵,将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