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关于学生和老师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
一、前言
“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种取向:一是主观幸福感(SWB, Subjective well-being),一是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ical well-being)[1]。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心理幸福感是对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和潜能的实现程度的评价。
国外幸福感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经过40 余年的发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样、研究对象日益广泛、研究成果非常丰硕。
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定量、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成果中论文上万篇,专著近百本[2]。
他们在研究的领域提出了幸福感稳定论( StabilityTheory)、定值理论(set- point theory)、动态平衡理论、认知比较论( Cognition and Judgment Theory)、应对方式论(CopingStyle Theory)、文化差异论(Cross Culture Theory)以及其他理论。
我国开展幸福感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晚了国外20 余年,但是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多成果。
二、主体
在现有的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中,从研究内容看,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相当全面,涉及的内容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职业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人际幸福感等以及这些幸福感与各种要素的互相影响程度。
在人群涉及面上也是相当广泛,学生、医生、老年人、军人、少数民族等都包括在其中。
从研究的学科角度分析,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角度出发的,管理学、社会生态学角、运动人体科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也有涉及;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角度分析,影响不同研究对象的幸福感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可一概而论。
在每一个研究对象的背后,研究者考虑的更多的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特质。
(一)学生
学生主要包括儿童、中学生、大学生、医护专业学生等。
在有关儿童的幸福感研究中,可以把其分为普通儿童,寄养儿童等类别。
在普通儿童的研究中,有讨论基础美术与儿童幸福感关系的。
认为基础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发展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活动之一,在培养儿童的积极性情感,开发儿童潜能、提高儿童审美素养、完善人格,促进创造性思维形成等多个方面具有独特的、显著的功能。
然而,由于现实生活中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最具有开发儿童幸福能力的美术教育走向了误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儿童幸福感的缺失和错位[3]。
在寄养儿童的研究中,学者认为寄养儿童的总体幸福感处在中等以上水平,表现出正向情感体验较多,消极情感体验较少,各幸福感指标均处于中等水平。
生活各方面的幸福感存在层次性,表现为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高于高层次需求。
寄养儿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家庭亲密度、同伴支持、生活事件刺激量、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等[4]。
按照学者所研究的范围,中学生大概可以分为初中生和高中生。
在有关初中生的研究中,有城镇初中生、沿海地区初中生等分类。
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5]。
初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与幸福感体验呈显著正相关。
同时,初中生的自我接纳对其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6]。
在高中生的研究中,高中生心理幸福感整体平均水平较高,但仍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较低;随着年级的增高,高中生心理幸福感逐渐降低;高中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在心理幸福感总水平、利他行为、个人成长、环境把握、健康关注层面均显著高于男生[7]。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性的文章,如:《蒙汉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与其价值观发展的相关研究》[8]《高中生与高职生幸福感水平之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9]等。
大学生可以分为普通大学生、师范类大学生、大专学生、聋哑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等。
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父母的教养方式、自我价值观、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心理源控制、学业成就归因、就业压力、自我和谐、人际信
任、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社会支持、自尊等方面都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如有结论认为: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得分有显著负相关;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
外向稳定型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均分最高,其次是内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内向不稳定型[10]。
还有一些比较类的文章,如《免费与非免费师范生幸福感、自尊和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11]、《民、普高校大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生活事件相关的比较研究》[12]、《女大学生与女性管理者的幸福感及相关研究》[13]。
医护专业学生的研究是很多的,涉及恋爱、生命意义感、职业道德感等方面。
如:医学生幸福感总体水平偏低;大二正在恋爱与未恋爱的医学生幸福感有显著差异,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正在恋爱的医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差异[14]。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有密切联系,高生命意义感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幸福感[15]。
(二)教师
教师可分为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和高校教师。
小学教师的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等。
有代表意义的研究成果如下:小学教师自身能力的实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人际关系和谐、学校管理好、社会支持水平高是其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经济收入低于期望值、学校管理不当、社会支持缺乏、工作的繁琐及不喜欢这个职业是导致小学教师感到不幸福的重要因素[16]。
教师幸福感状况处于中等水平,情况并不理想,一半以上的教师并不能从教师这一职业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17]。
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的研究根据地区的不同,幸福感水平也是不尽相同的。
如:该地区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并不理想,一半以上教师未能从工作中体会到幸福[18]。
延边地区朝、汉初中教师的心理幸福感处于中上等水平[19]。
高校教师的整体幸福感、职业幸福感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内容。
其中代表成果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现状不容乐观[20]。
性别、年龄、婚姻情况、是否拥有私有住房、职称、工作性质、是否担任辅导员、教龄、收入等都是影响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因素[21]。
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也不都是相同的,不可一概而论。
在每一个研究对象的背后,研究者考虑的更多的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特质。
如: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到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父母的教养方式、自我价值观、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气质、心理源控制、学业成就归因、就业压力、自我和谐、人际信任、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社会支持、自尊等方面的影响。
对老年人则从性别、年龄、职业、收入高低、再婚与否、体育锻炼、宗教信仰等方面考虑[22]。
三、总结
现有的研究无论是在涉及的主体层面、学科角度分析层面,还是在对于相似群体的比较方面可是说是已经非常全面了。
但是,我们也不免会发现一些问题,如幸福感标准的不统一化,导致研究之间所得结论不免有些冲突的地方。
幸福感研究中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标准相离化。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重点关注的是个人内部的心理体验,如果幸福仅仅具有主观属性,而没有任何客观标准可以检验,仅仅依靠主观的判断也许会导致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得出相反结论。
当然,幸福感本身就是很主观的东西,再加上时代的快速变迁,这些冲突的产生也是在所难免的。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更加应该注重综合幸福感的研究。
从而达到真实地反映研究主体幸福感水平的效果。
四、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邱林.SWB 和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J].心理科学,2004,(4):2
[2]冯用军,朱华山,朱金陵.云南省大学教师整体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以 397 名大学教师的调查为中心[J].当代教师教育,2010,(3):3
[3]汤力维.论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与儿童幸福感的关系[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0:58
[4]何彩平.寄养儿童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4
[5]杨绍清.城镇初中生幸福感的特点及家庭因素对其的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75
[6]周嘉.初中生的幸福感和自我接纳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52
[7]周淑慧.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142
[8]萨日娜.蒙汉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与其价值观发展的相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76
[9]王兆轩.高中生与高职生幸福感水平之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68
[10]尹海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4:59
[11]李增芬.免费与非免费师范生幸福感、自尊和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96
[12]凌宇民.普高校大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生活事件相关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89
[13]周亚薇.女大学生和女性管理者的幸福感及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56
[14]张介平,刘婷,陈霞.医学生恋爱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分析[C].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07-24(3):2
[15]肖蓉,张小远,赵久波.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与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7):24
[16]李颖.小学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34
[17]王梅.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231
[18]田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65
[19]白莹莹,延边地区朝、汉初中教师成就目标、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幸福感的比较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0:54
[20]马秀敏.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0:172
[21]付丽丽.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67
[22]陈彤.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