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才是盈利之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很多优秀的交易策略,说出来原来也是稀松平常,本来靠这些平常的东西,就能赚到钱的,却有那么多人做了那么久都没有赚到钱。之所以这样,首先是他们“无知”,不会正确地评价一个交易策略,陷入只是片面追求某个要素(比如胜率)的误区;其次是因为他们“无行”,贪婪心理导致他们想穷尽天下所有的策略,于是,今天试试这个,明天用用那个,对任何一个策略都没有深入研究及长期使用,这样,对任何一个策略也都信心不足,更加谈不上长期使用了。一般来说,只有对一个策略背后的交易思想非常清楚,再用足够多的历史数据进行杜绝引用未来数据的机器测试,在得到良好的评价之后,对这个策略才会有较强的信心。单单依靠复盘而总结出来的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为了检验这个已经通过机器测试的策略是否和自己的性格符合,最好再进行杜绝引用未来数据的人工测试,如果测试起来感觉很自然,那就是和性格相符了。对交易策略的信心不足,是人们不能长期坚持某一策略的首要原因。即使再成功的策略,也一定存在大量失败的小亏,以及一定存在市场盲点。只有经过机器测试和人工测试,对这些失败的小亏才会有预先的心理准备,同时对什么样的市场状况会落入盲点也心里有数。这样在实战中碰到连亏几次时,也不致轻率地放弃系统,而且在市场状况落入交易策略的盲点时,主动退出观望。最近媒体报道(2007年12月),国内最早创办“阳光私募”的赵丹阳先生,主动解散旗下1.5亿元的基金,这正是一个成熟的系统化投资者的表现,其水平及勇气令人佩服!因为按照价值投资的标准做法,国内股市经过两年大涨后,的确是找不到价格被低估的好公司的股票了,市场已运行到价值投资这个策略的盲点,此时再入市便是违反规则。
除了对交易策略的理解和信心,以及从众心理之外,一个人的理念、心态、经验也对他能否长期坚守某一交易策略有重大影响。理念和心态会影响到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纪律去严格执行交易策略,而经验帮助交易员对具体某次的盈利或亏损有更好的理解和宽容,甚至能对交易策略的细节进行微调,以便获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对缺乏经验的新手,这种微调常常有害无益,严格执行交易规则反而是上上之策。
嗟呋!我常常慨叹,我绝不相信投资真的是这么难,以致于那么多人花了十年、八年时间也掌握不了!投资本身没有那么难,人们只是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媒体的干扰而人为地使它变难了。媒体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是谁的朋友谁的敌人,对于有辨别能力的人来说,它是有用信息的来源,是盟友;可是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人来说,它又成了一个极大的干扰来源泉,是敌人。如果把一个不懂投资的人关到深山里,没报纸、没电视、没网站、没论坛、没有书,也没有人跟他谈投资,他跟外界惟一的接触是只能看走势图和下单交易,那么我相信他只需一两年就可以稳定盈利了。为什么?因为没人干扰他,他天天就只能专心研究走势图,研究出一套策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长期使用,因为没有别的理论来**他。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的这些人!他们炒股仅仅是因为别人都在炒,自己不炒就落后了;他们在中国石油刚上市就大肆买进,仅仅是因为一些媒体天天说它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他们在似懂非懂地进行“价值投资”,仅仅是因为一些媒体天天说价值投资才是“惟一正道”!他们不愿意做外汇期权,是因为很少有人做外汇期权,那就说明外汇期权不是个好东西!从众!从众!跟着大家走才有安全感呀!特立独行的人,不是疯子就是有怪癖,不值得认同!赚钱事小,合群事大啊!
既然投资是个心理实践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在实践中成功,而不仅仅是在研究中成功?或者用大白话说,怎样投资,怎样交易才能赚到大钱?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老话: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最早是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提出来的。若从哲学专业角度来说,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原本是有很多具体的含义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仅仅简单地把“知行合一”这个成语理解为,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不要坐而论道,不要清谈误国,通过实际行动去达到现实上的成功。与这个词对应的就有“知易行难”的说法,意思是说,很多知识、很多道理要弄明白它很容易,可是要长期坚持执行它就很难了。实际上,很多专业知识,要正确掌握它本身就不容易,所以社会才分工出来一个“学者”的职业,专门从事对知识的研究。所以“知”是属于学习、研究的范畴,相比之下,“行”属于实践、行动的范畴。“知”本身就不易,“行”无疑就更难了,因为“行”不但要求“知”,还要求“知”以外的其他很多“非智力因素”,比如勇敢、自信、纪律、意志、耐心等等。
我在前面讲到,投资者的整体修炼包括五个方面,即对市场规律的正确理解,对交易策略的正确把握,对交易经验的足够积累,对交易品性的充分培养,对理念和心态的长期锻炼。这些方面是错综复杂地缠绕在一起,只有经过很多年才能细致地区分它们。在这些修炼没有达到一定阶段之前,严格执行交易策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件,投资者需要克服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比如,没有交易机会时一天又一天地坐等,那种百无聊赖的感觉可能跟蹲监狱差不多,另一方面还得时时克制住“尝一尝新方法,试一试新机会”的冲动,开仓以后不管账面上是盈利还是亏损,照样又是一天一天地坐等平仓信号出现,很多时候还真是有在火上烤的味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等,所以耐心和纪律就成了首要的素质。
由于贪婪、恐惧、懒惰、散漫、轻率,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些天性与严守交易策略都是格格不入的,但要改变它们谈何容易,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交易经验的积累,也是要经历过大牛市、大熊市、大牛皮市,才能比较完备;所有这些,决定了即使是最勤奋的投资者也需要5~8年才能开始走向成熟,只有到了这个阶段,耐心和纪律才从外部的强迫转化为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自觉。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需要像治慢性病那样长期吃药,也就是每天早晚看几页关于理念和心态的书。
2008年1月的一天,我和一位教授朋友一起喝茶,席间,他谈到一个现象,自2006年、2007年以来,大学里炒股的老师相当多,可是两年过去了,据他所知,真正赚到钱的人少之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这些教授、博士们还不够聪明吗?像这样的问题我已经被问过千百遍了。
首先,投资是一个类似于做生意那样的实践过程。按我的理解,实践中的成功似乎和聪明并没有太多的必然的正相关。就是说,聪明不见得一定会成功,而成功者固然综合素质较高,却不见得一定很聪明,很可能智商只是普通水平而已。相反,太过聪明的人却往往当不了统帅,只能当军师、参谋,这点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注意力太过集中在智商方面,导致其他方面有所欠缺吧。投资是一个实践过程,不是一个纯粹的研究过程,教授们擅长于研究,却不一定擅长于实践,所以他们当中赚到大钱的人很少,就容易理解了。类似的问题,如果你问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们:“既然你们那么精通经营管理,怎么你们还赚不到李嘉诚的1%的财富?”你这样问的话马上会被认为是无理取闹的确也是!经营管理是肢体活动,所以大家一看都明白那是个实践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好的,所以大家都宽容地看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巨大差距。然而,投资由于是纯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有些人就往往不承认它是实践过程,误认为只是个研究过程,所以就以为只要聪明就够了。
怎样评价一个好的交易策略,概括地说,无非是寻找一个具有正的算术期望和较高的几何期望的系统,然后在资金管理模式方面,保证在抓到一波行情之前能够允许不伤元气地小亏很多次。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评价交易策略的知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秘诀,常见的突破系统、均线系统、趋势线系统等等,只需略加修改就可以胜任。
具体到投资(投机)来说,知行合一就包含了两大步,首先是在对市场运行规律的正确理解之上,建立一套正确的、与自己性格相适应的交易策略,对初学者来说还要每一步都形成明确的规则,这就是“知”;其次是长期地、心无二致地贯彻这套策略,对初学者就是严格地执行这套规则,这就是“行”。无论是属于“知”的建立正确的交易策略,还是属于“行”的长期执行这套交易策略,都必须靠正确的理念和心态来保证。
除了对交易策略的理解和信心,以及从众心理之外,一个人的理念、心态、经验也对他能否长期坚守某一交易策略有重大影响。理念和心态会影响到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纪律去严格执行交易策略,而经验帮助交易员对具体某次的盈利或亏损有更好的理解和宽容,甚至能对交易策略的细节进行微调,以便获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对缺乏经验的新手,这种微调常常有害无益,严格执行交易规则反而是上上之策。
嗟呋!我常常慨叹,我绝不相信投资真的是这么难,以致于那么多人花了十年、八年时间也掌握不了!投资本身没有那么难,人们只是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媒体的干扰而人为地使它变难了。媒体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是谁的朋友谁的敌人,对于有辨别能力的人来说,它是有用信息的来源,是盟友;可是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人来说,它又成了一个极大的干扰来源泉,是敌人。如果把一个不懂投资的人关到深山里,没报纸、没电视、没网站、没论坛、没有书,也没有人跟他谈投资,他跟外界惟一的接触是只能看走势图和下单交易,那么我相信他只需一两年就可以稳定盈利了。为什么?因为没人干扰他,他天天就只能专心研究走势图,研究出一套策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长期使用,因为没有别的理论来**他。可是看看我们周围的这些人!他们炒股仅仅是因为别人都在炒,自己不炒就落后了;他们在中国石油刚上市就大肆买进,仅仅是因为一些媒体天天说它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他们在似懂非懂地进行“价值投资”,仅仅是因为一些媒体天天说价值投资才是“惟一正道”!他们不愿意做外汇期权,是因为很少有人做外汇期权,那就说明外汇期权不是个好东西!从众!从众!跟着大家走才有安全感呀!特立独行的人,不是疯子就是有怪癖,不值得认同!赚钱事小,合群事大啊!
既然投资是个心理实践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在实践中成功,而不仅仅是在研究中成功?或者用大白话说,怎样投资,怎样交易才能赚到大钱?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老话: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最早是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提出来的。若从哲学专业角度来说,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原本是有很多具体的含义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仅仅简单地把“知行合一”这个成语理解为,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不要坐而论道,不要清谈误国,通过实际行动去达到现实上的成功。与这个词对应的就有“知易行难”的说法,意思是说,很多知识、很多道理要弄明白它很容易,可是要长期坚持执行它就很难了。实际上,很多专业知识,要正确掌握它本身就不容易,所以社会才分工出来一个“学者”的职业,专门从事对知识的研究。所以“知”是属于学习、研究的范畴,相比之下,“行”属于实践、行动的范畴。“知”本身就不易,“行”无疑就更难了,因为“行”不但要求“知”,还要求“知”以外的其他很多“非智力因素”,比如勇敢、自信、纪律、意志、耐心等等。
我在前面讲到,投资者的整体修炼包括五个方面,即对市场规律的正确理解,对交易策略的正确把握,对交易经验的足够积累,对交易品性的充分培养,对理念和心态的长期锻炼。这些方面是错综复杂地缠绕在一起,只有经过很多年才能细致地区分它们。在这些修炼没有达到一定阶段之前,严格执行交易策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件,投资者需要克服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比如,没有交易机会时一天又一天地坐等,那种百无聊赖的感觉可能跟蹲监狱差不多,另一方面还得时时克制住“尝一尝新方法,试一试新机会”的冲动,开仓以后不管账面上是盈利还是亏损,照样又是一天一天地坐等平仓信号出现,很多时候还真是有在火上烤的味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坐等,所以耐心和纪律就成了首要的素质。
由于贪婪、恐惧、懒惰、散漫、轻率,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些天性与严守交易策略都是格格不入的,但要改变它们谈何容易,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交易经验的积累,也是要经历过大牛市、大熊市、大牛皮市,才能比较完备;所有这些,决定了即使是最勤奋的投资者也需要5~8年才能开始走向成熟,只有到了这个阶段,耐心和纪律才从外部的强迫转化为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自觉。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需要像治慢性病那样长期吃药,也就是每天早晚看几页关于理念和心态的书。
2008年1月的一天,我和一位教授朋友一起喝茶,席间,他谈到一个现象,自2006年、2007年以来,大学里炒股的老师相当多,可是两年过去了,据他所知,真正赚到钱的人少之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这些教授、博士们还不够聪明吗?像这样的问题我已经被问过千百遍了。
首先,投资是一个类似于做生意那样的实践过程。按我的理解,实践中的成功似乎和聪明并没有太多的必然的正相关。就是说,聪明不见得一定会成功,而成功者固然综合素质较高,却不见得一定很聪明,很可能智商只是普通水平而已。相反,太过聪明的人却往往当不了统帅,只能当军师、参谋,这点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注意力太过集中在智商方面,导致其他方面有所欠缺吧。投资是一个实践过程,不是一个纯粹的研究过程,教授们擅长于研究,却不一定擅长于实践,所以他们当中赚到大钱的人很少,就容易理解了。类似的问题,如果你问工商管理学院的教授们:“既然你们那么精通经营管理,怎么你们还赚不到李嘉诚的1%的财富?”你这样问的话马上会被认为是无理取闹的确也是!经营管理是肢体活动,所以大家一看都明白那是个实践过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好的,所以大家都宽容地看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巨大差距。然而,投资由于是纯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有些人就往往不承认它是实践过程,误认为只是个研究过程,所以就以为只要聪明就够了。
怎样评价一个好的交易策略,概括地说,无非是寻找一个具有正的算术期望和较高的几何期望的系统,然后在资金管理模式方面,保证在抓到一波行情之前能够允许不伤元气地小亏很多次。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评价交易策略的知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秘诀,常见的突破系统、均线系统、趋势线系统等等,只需略加修改就可以胜任。
具体到投资(投机)来说,知行合一就包含了两大步,首先是在对市场运行规律的正确理解之上,建立一套正确的、与自己性格相适应的交易策略,对初学者来说还要每一步都形成明确的规则,这就是“知”;其次是长期地、心无二致地贯彻这套策略,对初学者就是严格地执行这套规则,这就是“行”。无论是属于“知”的建立正确的交易策略,还是属于“行”的长期执行这套交易策略,都必须靠正确的理念和心态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