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不是万能药,使用须谨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叶不是万能药,使用须谨慎
经常收到一些咨询有关艾叶功效和使用问题的信息,虽然以前有写过一篇《艾叶小议》短文,但似乎不能答复网友提的一些跟艾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问题。故再次整理艾叶功效的一篇短文,对艾叶的功效和使用谈点个人看法。
一、艾叶是什么?
艾叶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片,艾高45-120c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又常3裂,裂片边缘均具锯齿,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内层两性花。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生长边、草地、荒野等,分布于、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艾叶在《诗经》中称为艾,《尔稚》名冰台,《别录》称医草,《埤雅》名灸草,《蕲艾传》为蕲艾,《补缺肘后方》为白艾,《医林纂要》称家艾,《本草求原》称甜艾。国家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凌一揆主编)在147页对艾叶的描述为:“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产于我国中部各省。春夏间花未开时采摘,晒干或者阴干,生用或炒炭用。若连枝割下,晒干捣绒,名艾绒,供作艾条。”
《本草图经》云:“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五日,五月五日,采叶,陈久方可用。”
二、艾叶的功效:
从南北朝以后,历代对艾叶的药用记载也越来越详细。陶弘景认为:“艾叶捣以灸百病(请注意使用方法,非内服,乃灸也。——司马咏春注),亦可止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甚良。”;唐代甄权在《药性论》中谓:“艾叶止崩血、安胎、止腹痛。苦酒(苦酒,
今之陈醋也。——司马咏春注)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名医别录》谓:“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也是灸以治百病)。可做煎,止下痢,,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朱震亨云:“艾,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其性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云:“艾叶,温中、逐冷、除湿。”且“以蕲州者为胜……谓之蕲艾。”
国家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凌一揆主编)把艾叶归属于止血类中药,认为艾叶有“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出血之症(如妇女崩漏下血,衄血,咯血等);用于下焦虚寒腹中冷痛,月经不调,痛经以及带下病等;本品煎汤外洗,可治疗皮肤湿疹瘙痒;将艾绒制成艾条、艾柱等,用以烧灸,能使热气内注,具有温煦气血,透达的作用。常用量3~10克。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叶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作用。”
一些医家对艾叶的药性认为“生寒熟热”,如《名医别录》载:“艾,生寒熟热”。《唐本草》亦续其说。也有不少医家就此提出了质疑,如《本草纲目》李时珍以多年用艾经验纠正了此说:“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杂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灸……”至于艾叶是否有毒,也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些资料认为无毒,如《名医别录》,也有认为有毒的,如《本草图经》认为:“近世亦有单服艾叶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的记载,很明确提出了艾叶有毒的说法。《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也认为艾叶“有小毒”。有关艾叶有毒性的记载,也见于其他资料。
现代研究认为:艾叶含有挥发油成分:2-甲基丁醇、顺3-乙烯醛、1-辛烯-3-醇、4-松油烯醇、桃金娘醇、紫苏醇、樟脑、龙脑、甲基丁香油酚、橄榄烯等等,除了挥发油,艾叶还含有黄酮类、萜类、桉叶
烷类以及豆甾醇、油酸乙酯、苯亚甲基丁二酸等等成分。
三、艾叶的临床运用:
1、脾胃虚寒,脘腹冷痛,以及暴泻久痢,可单味煎服,或与温中健脾之干姜、党参、白术等药同用。《卫生易简方》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
2、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少腹冷痛及宫寒不孕,与香附、肉桂、当归等配伍。
3、冲任虚寒之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下血,与阿胶、炮姜等同用。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者,可与当归、续断、白术、桑寄生等药补肾温经,止血安胎。
4、中焦虚寒之,配伍炮姜、侧柏叶。如果与凉血止血之鲜生地、鲜侧柏叶,可用于血热及衄血。炒炭研末外掺,可治外伤出血。
5、临产寒甚,胎衣不下,或者老人脐腹冷痛,亦可炒热外熨。
6、艾叶制成艾条等,体表烧灸,可治寒性痛证。常灸足三里,可以提高免疫力。
7、阴疽疮疡,湿疹癣癞。煎汤熏洗。
8、艾叶同苍术研粉制成盘香点燃,做空气消毒用,可预防感冒。
9、治疗神经性皮炎:艾绒捏成火柴头大小若干粒,皮损局部涂以大蒜汁,置艾柱于其上,每柱间距1.5cm,点燃让其烧尽,扫去艾灰,覆盖消毒敷料即可。每10d一次,至皮损正常后停止,一般灸1~3次即收到明显效果。收治120例,近期痊愈率达89%。
10、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艾叶90克,雄黄、花椒各6克,防风30克,加水2000ml,煮沸15分钟,乘热熏洗,每天一剂,治疗老年性瘙痒50例,35例痊愈(瘙痒消失,一年内未复发),显效8例,进步4例,无效3例(六剂无效)。
11、治疗新生儿痱子、脓疱疮:艾叶加水1000ml。煮沸10分钟,水温适宜清洗皮肤,每天一剂,用于患有痱子的新生儿76例,脓疱疮21例,结果全部治愈,一般用药3天后临床症状消失。
12、寒湿腿疼:艾叶4两,川椒一钱(3.125克),透骨草1两,煎汤熏洗。《疡医大全》。
13、治疗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2两,醋一升,沙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次。《御药院方》。
14、治绣球风(湿疹-司马咏春注):艾叶、吴茱萸、蛇床子各一两,煎水,入芒硝5钱,先熏后洗。《疡医大全》。
15、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16、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次。《单方验方新医疗选编》
17、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18、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19、治忽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20、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21、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22、治妇人崩中,连日不上:熟艾和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养生必用方》
23、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每日一剂,煎服二次。《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24、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朮、苍朮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25、治妊娠卒胎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三升,分为二服。《肘后方》
26、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匀气出,则痛自止。《杨诚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