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语文科《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
班级
第七课导学案答案
2.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 xǐ)悌(tì)笃(dǔ)
4.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
贼:其蔽也贼(害)趋:鲤趋而过庭(快走)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孔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向,奔向)几落贼手死(敌人)
其太子丹乃阳会荆轲为贼(刺客)就: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是天下之大贼也(祸患,祸害)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完成,达到)闻:子亦有异闻乎(名词,教导)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即使)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动词,听说)
偷: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
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苟且,得过且过)
楚有善为偷者(偷窃)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好知不好学(“知”通“智”)
今也则亡(“亡”通“无”)出则弟(“弟”通“悌”)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a生而知之者,上也(判断句) b君子笃于亲(介宾短语后置句)c(我)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判断句)
d陈亢问于伯鱼日(介宾短语后置句) e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句)
7.试译第4、5则选文。
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的,跟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喜欢学习知识或技能不同。
从一般意义上说,“仁”“知”“信”“直”“勇”“刚”是值得肯定的六种德行。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认为好学就可以防止这些弊端。
这意味着他所说的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其基本内容是学礼、修身。
8.试译第6则选文。
子夏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
答: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常常把女色看成是美德的对立面,要求人们崇尚、爱好美德。
在我国古代,侍奉父母和君上是人生在世的两大义务,子夏视之为人生两大要求。
古人也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关系,把它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并称为五伦。
子夏提出的这四点,说到底都是道德修为,跟现在所说的学习知识或技能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却把做到这四点的人看成是学习过的人。
由此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跟现在所说的学大不相同。
9.试译第7则选文。
这则选文凸显了古人一种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这则选文记载的是孔子的语录。
这可以说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的是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的是要做什么。
孔子说能够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本点的教育思想。
10.试译第11则选文。
孔子拿典籍教育后进的落脚点是什么先秦儒家之教与学有何启发意义
答:《诗》就是《诗三百》,经过孔子等人的阐释和传授,先秦时候它就已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了。
孔子非常看重《礼》,视之为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的根本。
需要注意的是,孔
子拿《诗》《礼》等典籍教育后进,落脚点显然是在立身处世方面。
一言以蔽之,先秦儒家之教与学,都侧重于道德完善方面的内容,跟今天有所不同。
比起现今的教育来,那时候的教育当然有其局限性,然而现今的教育似乎也有一定的偏弊,就是相对忽视培育善德的意义,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效果。
而要纠正这种偏弊,孔子的思想是十分富有启发意义的,其启发意义主要就是:在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合作探究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含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一味喜欢仁义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
一个人的品质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完善,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运用,即使有“仁”“智”等美德也会害人害己。
如寓言故事“东郭先生与狼”和“农夫与蛇”中的主人公,就因为没明辨是非而带来麻烦甚至送了命。
2.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的,跟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喜欢学习知识或技能不同。
启发意义主要就是:在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3.培养德行和“好学”何者为先根据第三、四、六则选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按照孔子的观点,“好学”的基本点是努力培养好的德行,所以培养德行和“好学”两者谈不上谁先谁后。
然而现在所谓“好学”,内涵已完全不同。
惟其如此,它跟培养德行之间就有了一个孰先孰后的问题。
现今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美好德行的偏失必须得到纠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德行具有根本的意义。
三、典题
1、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1)A、B、C三项在两端选文中都有依据,而D项“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是无中生有的。
(2)解答本题要理解“乐取于人以为善”的含义,善于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我,去做善行,为社会和他人做有意义的事情。
在表述是要表达简明扼要,文从句顺。
误区警示:对于本题一是要注意对内容的理解,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认识。
考生失误往往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差距,语言表述也不容忽视。
答案:(1)D
(2)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意思对即可)
3、孔子说:“冉求,周任说:有能力你就站到那个位置,不能就不要去。
国家危机不能解救,国家即将颠覆不能扶持,并且你说的话也不对,凶猛的野兽从笼子里出来,美玉被毁于匣中,是谁的过错”
孔子批判了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比喻在其位没有尽到责任属于借喻的手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
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
这层比喻义,有力地揭讨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
其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
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
同样,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的责任。
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已学生的严肃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