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高中人教A版《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至少需要两个课时,而本节课是这一节内容的第一课时.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逻辑用语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些都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进一步,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和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清楚,常常需要一些逻辑用语.基本的逻辑知识、常用的逻辑用语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选修中学习逻辑用语,可以结合逻辑用语的使用对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必修部分的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升,同时能够体现出逻辑用语的工具价值,也可以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学习.这使得逻辑用语的教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是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有优越的多媒体设备,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一定的分析、观察、推理、类比等能力.并且通过对必修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本节课中出现的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是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容易停留在形式上,需通过丰富的简单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实质.
三、设计思想
1.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中,教师本人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引路人的角度,告诉学生该向哪里走,怎么走,让他们自己去走.如:在例题的教学中,我大多是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解答之后,我再进行总结,避免了“满堂灌”.
2.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审视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可以使得对一个具体问题理解的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例如:在概念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理解概念,我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从表达形式(符号表示与文字表示)、通俗语言的描述(有它就行和缺它不行)来辅助概念教学.
3.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创设丰富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自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这种生活形成的数学,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学得主动、积极,善于发现、探索和创新.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初步掌握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逻辑知识,以保证推理的合理性和论证的严密性;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逻辑”,增加学生对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和信心,克服畏惧感,激发求知欲;
(2)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构造数学命题,体验获取知识的感受.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素数一定是奇数.
p⇒;
“若p,则q”为真,可以将它表示为q
p≠>.
“若p,则q”为假,可以将它表示为q
如:“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真命题,
即:两个三角形全等 ⇒ 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又如:“若整数a 是素数,则a 一定是奇数”为假命题,
即:整数a 是素数 ≠> a 一定是奇数.
【设计意图】通过命题概念的复习,重点强调条件与结论,为新课学习做必要的准备和铺垫和自然的过渡.
2.新知构建
定义:一般地,如果有q p ⇒,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称q 是p 的必要条件. 强调说明:
(1) “q p ⇒”,“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是同一逻辑关系的三种
不同描述形式,前者是符号表示,后两者是文字表示.
(2) 充分条件的含义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是指“有它就行”, 即“有之必然”;
必要条件的含义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是指“缺它不行”, 即“无之必不然”. 如:① 全班都准时到校 ⇒ 班长没有迟到
“全班都准时到校”是“班长没有迟到”的充分条件;
“班长没有迟到”是“全班都准时到校”的必要条件.
② 同学甲是K 二15班的学生 ⇒ 同学甲是高二学生
“同学甲是K 二15班的学生”是“同学甲是高二学生”的充分条件;
“同学甲是高二学生”是“同学甲是K 二15班的学生”的必要条件.
③ 能够买一台电脑 ⇒ 有钱
“能够买一台电脑”是“有钱”的充分条件;
“有钱”是“能够买一台电脑”的必要条件.
④ 无风不起浪;
⑤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设计意图】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试图从不同角度帮助同学们理解“充分”和“必要”.
例1.下列“若p ,则q ”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p 是q 的充分条件?
(1) 若5+a 是无理数 ,则a 是无理数;
(2) 若012=-x ,则1=x ;
(3) 若y x =,则22y x =.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的实质是判断命题是否为真)
解:命题(1)、(3)都是真命题.所以,命题(1)、(3)中的p 是q 的充分条件. 问: 以上哪些命题中的p 是q 的必要条件?
解:命题(1)、(2)的逆命题都是真命题.所以,命题(1)、(2)中的p 是q 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将新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构建过程转化为已有知识(命题真假的判断)的应用过程.
3.巩固新知
例2.用“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填空:
(1)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为矩形的___________;
(2) 5a >的__________是a 为正数.
答案: (1)必要条件; (2)必要条件.
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问题中,(1)p 是q 的充分条件吗? (2)p 是q 的必要条件吗?
① b a p >: bc ac q >:;
② 2:>x p 3:>x q ;
③ 22:b a x p +> ab x q 2:>;
④ p : 圆心到直线l 的距离等于半径 q : 直线l 是圆的切线.
解:(1)因为在问题③、④中都有q p ⇒.所以,在问题③、④中,p 是q 的充分条件. 在①、②两个问题中q p ≠>,p 与q 的关系可称p 不是q 的充分条件,或称p 是q 的不充分条件.
(2)因为在问题②、④中都有p q ⇒.所以,在问题②、④中,p 是q 的必要条件. 在①、③两个问题中p q ≠>,p 与q 的关系可称p 不是q 的必要条件,或称p 是q 的不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概念的否定是概念理解的重要方面,本例意在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基础上给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否定形式.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概念.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四种不同类型,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