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战略转型 构建新发展格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战略转型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者:张月友

来源:《群众》2020年第20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调整国际经济大循环外向型发展战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时期,迫切需要扬弃出口导向的工业全球化,加速启动基于内需的服务业全球化,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扩大进口和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等作为重点任务。

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减弱呼唤转型

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走国际经济大循环,其核心是沿海地区率先利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转移契机,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针,一举解决国内农业剩余劳动力出路和重工业资金及技术缺口难题,从而畅通我国农轻重产业循环。实践中,这种外向型经济设想演变为“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

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重要性开始逐年提升。2006年以后,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以每年增加约一个百分点的速率上升,到2018年超过了16%。从时间角度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发生在1992年浦东开发开放和2001—2005年中国加入WTO后大规模实施关税减让时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主要是发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领域,发生在低端制造业加入全球价值链进行国际代工的过程中。其主要特征是,推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和政策,依靠负债式投资发展制造业推进工业化。

中国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之所以能获得重大成功,既与中央的战略决策密不可分,也与1990—2008年世界经济总体处于强劲增长期和经济全球化处在历史最高峰期有关。但2008年之后,一方面,受金融危机、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三次冲击,全球经济增长相对低迷,而全球贸易和外国投资增长还要低于全球经济增长。同时,人员跨境流动在今年也大幅减少。美国极力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逆全球化而行。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部门面临总需求下降和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叠加“生产领域通货紧缩”和投资收益率下降,工业部门持续被动去杠杆,过去无坚不摧的中国式工业化迫切需要转型。

总之,当前国际经济大循环带来的动能已经明显减弱,我国“十四五”外向型经济发展,必须逐步实现从“国际经济大循环”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转型。

双循环新理念是一种新开放观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今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立足于谋划“十四五”规划布局,面向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两个部分。其中,前一部分“大循环”主张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后一部分“双循环”主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国内循环、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全球大循环。两部分合起来就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一战略构想通过调整外向型发展战略,以中国智慧引领构建新型经济全球化,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维护国内的产业链安全与供应链安全,更好保障我国经济安全,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双循环新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新时代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开放新格局的对内对外全面开放观。体现在对外贸易上,就是以满足国内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主体开展贸易,不仅关注出口,更关注进口。不仅注重满足生存性消费需要的制造业贸易,更注重满足一定程度享受型消费需要的服务贸易。其生产和投资不再以出口创汇为单一目标,而是在对内开放上,期望通过挖掘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从而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在对外开放上,期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体现在区域发展和对外贸易关系上,双循环新战略将贸易看成是各地区各国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国际间的流动、重组和配置,通过把国际经济置于服务地区发展的需要,带动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

有效供给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是两点:一是国内经济循环重点在于发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推动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错配问题。二是国际经济循环更多转向嵌入创新全球

化,增加我国企业在全球的知识分工,争取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链主,或者至少做全球链主之一,改变过去单一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循环,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生产受制于人的局面。简言之,“十四五”时期,我国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發展格局的重点任务是扩大三个有效方面的供给:生产性服务业、进口和创新。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不仅是我国供需失衡的重要表现,其能否得以有效解决,也是直接影响我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减速治理的重大问题。因此,“十四五”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纠正供需错配,促进增长动能转换,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要求基于内需,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扬弃出口导向的工业全球化,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内放松管制和对外引入竞争,启动以现代服务业开放化发展为核心的服务业全球化。另外,要以大力发展制造型服务和服务型制造为重要抓手,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两业融合和良性互动。

积极扩大进口。进口是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扩大进口不仅对满足国内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和填补创新生产要素短缺具有积极意义,对缓解经贸摩擦、建立良好的国际经济关系也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因此,“十四五”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重视发挥进口作用,不断重视扩大进口、满足内需,带动国际经济复苏。

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和保障经济循环通畅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十四五”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有效扭转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作为重点任务。而创新要素获取,需要在高度开放的环境下,要么通过全球竞争获取,要么通过自主培育获得。前者重在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引人用人机制,以聚集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后者主要解决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约束,如,建设诚信社会,营造自主科技创新的宽松环境;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促进人口素质红利加速释放;完善和落实好知识产权领域的惩戒制度等。

(作者系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贾潇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