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洞天福地 印象中华泰山》研学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意洞天福地印象中华泰山
—泰山中路研学手册
学校
班级
姓名
第一部分研学前须知
研学背景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古时称岱宗,春秋时改为泰山,被称为东岳,位居五岳之首。

泰山,不但在地质学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

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

中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

泰山也因此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

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著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植被变化明显,特色物产丰富,古树名木众多,有较好的研学资源。

泰山中路游览线,是泰山上人文和自然景观最集中的经典登山线路,是泰山的精华所在,本路线下起红门,上至南天门、岱顶,为泰山的中轴线。

全程9.5公里,盘道7000余级,其间几无平路。

登山沿途树荫夹道,石阶盘旋,峰峦竞秀,泉溪争流,自然景观雄奇秀美。

沿途古迹众多,传统文化韵味浓郁。

研学目标
1、从地形地质地貌、生物群落、历史遗迹、书法艺术、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等多个视角对泰山进行考察探究,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双手去触摸,用智慧去思考,感受泰山的雄壮美丽,体验登攀的坚韧,体会独具特色的泰山文化,感悟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2、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打造家庭式亲情关系。

研学安排
第二部分研学前准备
1.制定方案
(1)大家共同商讨本次研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进行哪些体验,让我们共同制定一下课程内容吧!
(2)根据课程内容,选定研学主题,组建研学团队,制定研学方案。

第研学小组活动方案
指导教师:组长:
(3)旅行路线规划
集体研究讨论研学路线,熟知沿途景点,必要时需实地考察景点及线路,增强体验式感受。

2.知识储备
(1)文献资料查阅
查阅有关泰山的历史资料,如历史故事、成语典故、诗词名言、名人轶事等整理记录,做到研学有目的、有计划、有对策。

(2)背景知识认知
学习讨论泰山有关地理、历史、文化乃至民俗、饮食等方面的知识,对泰山自然和人文特点形成初步认知。

3.物品准备
(1)研学物品:研学手册,笔,相关资料等
(2)采集植物和岩石标本必备物品:标本夹、采集袋,记录本等
4.安全保障
(1)人身安全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在研学过程中,安全行走,不追逐打闹,不乱攀爬危险的地方,确保人身安全。

(2)乘车安全
在乘车的过程中,听从带队老师的指挥,有序上、下车。

在车内系好安全带,不将头和手伸出车窗外。

(3)饮食安全
注意食品卫生。

天气炎热或运动量较大,携带适量矿泉水或凉开水,以便及时补充水分。

(4)文明相伴
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要保护景区环境、爱护公共设施。

做到遵守研学制度,不践踏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不破坏公共设施。

(5)联络保障
做三张紧急联络卡,分别给自己、带队老师和你最信任的同学,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他们能及时找到你。

紧急联络卡
第三部分研学中课程
(一)研学内容
各小组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按照选定主题展开探究,并做好研学记录,返校后形成研学总结并交流展示。

(二)研学课程——地学篇
【采集岩石标本,近观“醉心石”】
资源介绍
“醉心石”是古人对泰山地质景观的赞誉。

桶状构造醉心石是一种国内外罕见、十分奇特的地质构造现象,也是泰山的奇景之一。

在泰山中路登山中,北出红门宫门洞后,由盘道右转,沿小径去东北方向的小溪内,奇石嶙峋,形态各异,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在这里有一种举世罕见的泰山地学景观醉心石,其学名称作“辉绿玢岩涡柱构造”,是许多呈东西向,大小不一横卧在谷底的圆柱体。

其形状像古树的年轮,一环绕一环排列,非常奇特。

这些圆柱体的横剖面中心有石核,围着石核向外圈张裂。

这种奇特的岩石形态,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与兴趣,汉代学者枚乘称它为“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

更有人在一石柱断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这正是古人对泰山奇石鬼斧神工令人心醉而发的感慨。

醉心石的成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它每年都
引着众多的游人与学者前来观览与考察。

此处一壑曲绕,清溪碧潭,山林涧草,森森蔓蔓,别有洞天。

研学任务
1. 泰山总体地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主峰南陡北缓。

结合已有知识,实地考察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的特征;观察南天门、中天门和一天门十分明显的三大台阶式的地貌景观,感受泰山雄伟险峻的气势。

将沿途所见的典型地形地貌景观拍照,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2.采集岩石标本,辨识地质结构,做好研学记录,师生共同讨论,将个人对这些岩石及地质构造形成及演变的推断相互交流,最终将形成研学报告。

3. 泰山,这座中华文化的宝典,那一块块奇妙的山石就是它那博大精深的词汇的最详尽的注释。

读懂了每一块石头就读懂了泰山,就真正理解了“五岳独尊”,登泰山而小天下。

如果你想真正认识泰山、了解泰山,就必须走东路登山去读懂那无数的泰山石头。

由红门拾级而上,沿途观赏泰山千姿百态的象形石,然后参观“泰山石文化陈列馆”,这里荟萃了众多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的奇石精品。

收集鉴赏泰山奇石,了解探究其旅游价值及开发与保护,体会泰山石神奇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研学课程——石刻篇
【临摹观赏石刻,远望“经石峪”】
资源介绍
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泰山石刻,泰山直接有“露天书法博物馆”之称。

作为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泰山石刻具有鲜明的特点。

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

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建筑石刻是泰山的一幅肖像、一面镜子。

它以一种凝固的美来诠释泰山的文化。

多重文化的渗透与滋养使得泰山建筑石刻在不同的时空里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观建筑,赏石刻,品文化是本次研学的重要环节。

研学任务
1、漫步泰山,有哪些建筑或石刻让你印象深刻?搜集建筑石刻资料,与同学分享印象深刻的缘由,说说它属于佛道儒三教中的哪种宗教场所,有何特色。

探讨交流宗教在泰山的传播历史,谈谈你所知道的泰山历史文化。

2、驻足石刻前,辩古字,研书法,交流其寓意。

返校后临摹泰山石刻文字班内展览。

3、泰山的石头文化形成泰山特有的山石崇拜。

我们游泰山时会看到一大景观,沿途的树上、石碑上都压着大大小小的石头,那些游泰山的远方游客,那些善男信女们,虔诚地捡起地上的石头,许一个心愿,然后把石头压在树枝或石碑上。

这种民间习俗起于何时,没有准确的考证,它是民间香社的一种祭拜方式。

“压石”就是香社最具特色的习俗,求福者“压福”,求嗣者“压子”。

在泰山的每一条游览路线和各个游览景点,我们都能看到用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等山石制成的长条形“泰山石敢当”,这是泰山山石崇拜的一个遗俗。

这种习俗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搜集讲述泰山石敢当的传说故事,了解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泰山民俗文化传统。

(四)研学课程——植被篇
【观测记录气候植被,驻足“五大夫松”】
资源介绍
泰山地理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万物生长发育。

泰山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植被覆盖率达80%,从山麓拾级而上,可依次见到落叶林、阔叶针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草丛,林带垂直界线分明,植被景观各异。

现有种子植物144科,989种,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种,草本植物72科556种,药用植物111科462种。

泰山的古树名木,源于自然,历史悠久,据《史记》载:“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现有34个树种,计万余株。

他们与泰山历史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是古老文明的象征,每一株都是历史的见证,历经风霜,成为珍贵的遗产。

“一方山水,一方风情。

”气候影响植被,植被反馈气候。

登山过程中,亲身体验地势对气候的影响,观察植被的变化将成为本次研学另一重要任务。

研学任务
1、登山途中记录对比山麓、山坡、山顶不同海拔的气温数值,比较不同海拔同学们所穿衣服的厚薄,感受泰山气候的垂直变化特点。

采集泰山山麓、山坡、山顶不同海拔的植物标本,观察和识别常见的山林植物,交流讨论植被的垂直变化特征和原因。

2、鉴赏泰山上的古树名木,并与同学们交流分享古树名木背后的美丽传说,或自编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大夫松”简介
此树位于山东省泰山中天门御帐坪西北的五松亭前。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在此遇暴风雨,避于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五大夫”本是秦朝官阶品名,当时被封的松树只有1株。

到了唐朝,陆贽在《禁中青松》一诗中有“不羡五株封”之句,误以为是五个大夫,于是后人就理解为五株松树了。

明万历九年(1581年),于慎行在《登泰山记》中云:“松有五,雷雨坏其三。

”所剩两株又于万历二十三年(1602年)被山洪冲走。

《泰安县志》又载曰:“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内奉旨钦差大臣丁皂保补植松树五株。

”现存两株,也有近300年树龄。

这两株油松南北并列,相距9米,龙干虬枝,蟠蜿屈展,为泰安八景之一。

该树现已列入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

(五)研学课程——物产篇
【参观“女儿茶”制作,调查泰山特色物产】
资源介绍
泰山女儿茶是南茶北引的结果,开始于1966年。

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北方的茶叶种植基地。

“泰山女儿茶”,产茶区纬度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茶树休眠期长,采摘期短,所产茶叶叶片肥厚坚结,茶色清沏剔透、碧绿娇嫩、清澈晶莹,饮之回味醇美,沁人心脾,留香悠长,有浓厚的泰山板栗香气,素有“茶中板栗”之美称。

泡女儿茶,必须要用泰山泉水,此种水水质清澈、甘冽,才能更充分品味出茶叶的色、香、味。

女儿茶香飘四海,以茶为引,用历史和文化滋润心灵。

用心去感受泰山的富饶美丽则是本次研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研学任务
1、泡一壶泰山女儿茶,与同学共品茶香;拜茶艺师为师,学习茶艺,并拍照留念。

2、走进茶园,采访茶农,了解记录泰山女儿茶的主要品种、生长环境及制作工艺。

3、泰山独特的地质气候水质条件,出产了泰山四宝、泰山螭霖鱼、泰山女儿茶、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等等久负盛名的珍贵特产。

调查并记录景区内出售的本地特产,进行组间展示交流;选取其中的一种向大家做交流展示。

(六)研学拓展——励志篇
资源介绍
以小组为单位攀登“十八盘”,“十八盘”是整个登山盘路中最为艰难的地段。

往上看,前面的人好像站在我们的头顶上;而往下看,我们又好像站在别人的头顶上。

当你感觉体力耗尽不能坚持的时候,请大家看看左右的石壁上,古人题刻的“努力登高”、“首出万山”、“共攀青云梯”……那是在勉励我们。

当你感觉看不到尽头想放弃的时候,请你看看那负荷百斤的挑山工,请你想想当年无名无姓的凿石修路人……大山无言,但它们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当你或者你的同学力不能支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彼此间的帮助和鼓励,也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只有力的手臂,一句动心的话语。

同学们,登山的路和我们做任何事情一样,只有大家相互支撑,只有义无反顾地向上,才能战胜险阻,才能到达最高的境界!至此你才真正会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魄!
研学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勇攀十八盘,进行竞赛比拼,看谁是最佳小组,并抓拍记录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温馨画面。

2.考察“登高必自”石碑,赏析“登高必自”含义。

3.阅读冯骥才的著名散文《挑山工》,访问一位“挑山工”,体会泰山“挑山工”的精神,并分享你攀登“十八盘”的感悟。

第四部分研学后总结
【撰写研学报告】
1、一路走来,最好的风景在路上,最美的景色在家乡。

请构思突出一个主题或景点,设计一段导游词介绍泰山。

2、醉美泰山,书画中的泰山最美丽。

请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图画、诗词、手抄报、摄影剪辑、微课动画、研修报告等形式)展现泰山风采,感悟研学之美。

【研学评价】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即将结束,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反思和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悟,对研学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并请同行的伙伴、带队的老师写下寄语,为此次精彩的研学旅行留下宝贵的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