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_宁宝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694X (2008)06-1180-06
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8-04-17;改回日期:2008-07-02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CXT D -Z2005-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 -317);玉龙雪
山旅游开发管委会地方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宁宝英(1979)),女,山东费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

E mail:ningbaoying@
宁宝英
1,2
,何元庆
2,3
,和献中
2,4
,李宗省
2
(1.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信息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085; 4.玉龙雪山省级旅游开发区管委会,云南丽江
674100)
摘 要:作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黑河流域历来是研究寒区、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的热点地区。

水资源是联系该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纽带,更是其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子。

因此,对于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非常广泛,也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上游产流区的冰雪变化与黑河径流量、黑河出山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径流量的模拟与预测;中下游耗散区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对策;同位素、水资源承载力以及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今后的重点应从流域的宏观尺度,开展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生态水文学和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区概况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大致介于38b 00c )42b 00c N,98b 00c )101b 30c E,流域面积约113@105km 2,流长821km,流域地跨青海、甘肃和内蒙古3省区[1]。

黑河流域平均海拔为3600m,相对高差为3000m 左右,生态格局、气候状况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大致可分为高山冰雪冻土带、山区植被带、山前绿洲带和荒漠带[2]。

上游祁连山区和中游走廊区和年降水量分别为300~500mm 和100~250mm,下游额尔济纳旗绿洲为荒漠极端干旱区,降水量不足45mm [3]。

黑河流域包括大小支流30多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1173亿m 3,其中出山径流量36183亿m 3[4]。

黑河流域被莺落峡和正义峡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是主要产流区,包括青海祁连县和甘肃肃南县部分地区;莺落峡和正义峡之间为中游,是主要用水区,包括甘肃山丹、民乐、甘洲、临泽、高台等县(区);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是河湖尾闾消失区,包括甘肃金塔鼎新灌区、东风场区和内蒙古额济纳旗。

下游从狼心山断面以下又分额济纳东河和西河,并分别流向东、西居延海[5]。

现拥有耕地2676km 2
,农田灌溉面积1929km 2
,粮食总产量
9914万t
[6]。

2 研究现状
对黑河流域而言,水资源是贯穿黑河研究的主线和核心,是联系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纽带,
也是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子[3,7-8]。

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及生态[9-13]和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14-16]
是研究的热点。

由于水资源在黑河流域上中下游具有的作用和功能不同,并据此将流域划分为上游产流区、中游消耗区和下游消失区[17]
,因此,本文对于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亦主要分区域详述,多区域存在或跨区域的研究内容另列专题,以期对以往的研究有更清晰的认知。

2.1 上游产流区
黑河上游是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的祁连山-青海湖气候区,降水多、蒸发少、气温低、高寒阴湿,是黑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发源地和产流区[18]。

由于山区汇流区冰川、积雪和冻土等与气温密切相关,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

因此,研究全球变暖条件下,黑河流域山区汇流区降水的可能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对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

由于上游是产流区,所以对于上游祁
第28卷 第6期
2008年11月
中 国 沙 漠
JO U RN A L O F DESERT R ESEA RCH
V ol.28 No.6Nov.2008
连山地寒区水文的研究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也产生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冰雪变化与黑河径流量
杨针娘[20]认为黑河流域祁连山区发育的冰川年融水量2198亿m3,占河流径流量的8%;冯起等[21]也认同8%的构成比例。

高前兆等[22]通过对黑河上游流量补给成分的分析,认为典型平水年当中地下水的补给量达1/3以上,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在4%左右,两者之和可达40%左右。

关于全球变化对冰雪的影响,杨针娘[20]对我国西部雪线高度(H s)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得到如下经验公式:
H s=11343P c-38717Ta c-69186
可见气温降低015e与降水量增加144mm是等效的。

故全球范围内的升温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要比降水显著得多[23]。

丁永建等[24]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黑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应用卫星资料监测积雪分布、变化和融雪径流方面的研究。

刘政凯等[25]用NOAA气象卫星的AVH RR影像测量了黑河上游积雪;曾群柱等[26]对黑河上游(莺落峡站)春季径流总量功率谱做了方差周期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径流预报模型。

90年代初,杨针娘等在祁连山黑河上游冰沟流域进行了寒区水文观测实验,对寒区径流形成及产流模式[27]、冻土水文过程[28]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近来王金叶等[29]运用先进的小气候自动记录仪和TDR等技术对黑河上游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观测,并结合常规的观测资料讨论了黑河上游林区冻土的水文功能。

研究表明:黑河上游冻土面积约为6500km2,占流域面积的45%,对水资源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2.1.2黑河出山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
的响应
随着黑河流域气候变暖,黑河流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已有许多成功的研究:蓝永超等[30]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定级分类、滑动平均和波谱分析等方法,对黑河出山径流(莺落峡站)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黑河出山径流目前处于1990年开始的枯水段的上升段,预计21世纪初若干年该流域出山径流变化以平水或平水偏丰为主。

丁永建等[31]对黑河流域气候与径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近40a来黑河流域年降水和气温总体上呈现增加之势,且导致径流量亦呈增加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降水量的增加密切相关。

蓝永超等[19]认为黑河山区汇流区目前处于一种暖湿的气候背景,即伴随着全球气候增温,降水量亦呈增长的趋势,增幅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平均增幅一致。

曹玲等分析了黑河洪峰的历年演变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32],认为最大洪峰流量与上游洪峰日前三天的降水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好,相关系数为013,黑河上游气温较高时,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较早,而气温较低时,最大洪峰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这说明年最大洪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很好;李林等[18]发现黑河流域雨水对流量的补给在相对减少而积雪融水对流量的补给在相对增加,这也是流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王亚军等[33]采用树木年轮资料和1956)1995年莺落峡月平均流量资料重建了黑河230a以来3)6月径流变化,发现在过去的230a,黑河3)6月径流以丰水为主,目前正处于相对枯水阶段。

而康兴成等[34]依据黑河上游流域获取的树木年轮样本和该河上游径流资料,重建了黑河上游近千年来出山径流量,并通过中长周期的变化分析表明: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黑河出山径流正处于一个百年尺度上的丰水期。

为了更好地说明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出山口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多人建立了响应模型。

如康尔泗[35]利用改进的H BV径流模型[36]计算后认为如果黑河上游山区在全球变暖趋势下未来数十年气温升高1e[37],引起的年径流量减少约相当于降水量的13%、丁永建等[28]发现影响黑河流域年径流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年降水,与平均值相比降水的增加使年径流增加了16%,而气温的上升则使径流减少316%。

2.1.3径流量的模拟和预测
基于水文过程线的变化是一种非线性过程的特点,对径流特征的描述采用非线性分析可以较好地认识径流的趋势性、周期性和随机波动性。

陈仁升等[38]应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黑河出山口径流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河出山口径流的年内分布、年平均径流量的一次峰、谷变化符合单重或双重威布尔分布且具有自相似性质。

认为流量和降水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与气温呈良好的指数关系。

此外,CRNN神经网络水文模型[39-41]、小波变换[41]、灰色预测方法[42]、时间序列分解模型[43]、Kalman滤波方法[44]、概念性水文模型[45]也在模拟和预测黑河流域出山口径流量研究中得到应
1181
第6期宁宝英: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
用,效果较好。

2.2中游消耗区
中游地区由张掖、酒泉、山丹盆地组成,土地面积为2156万km2,占全流域22%,耕地占全流域的95%。

本区年均气温为716e,降水量140mm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700mm。

本区是甘肃省的主要产粮基地,以灌溉农业经济为主。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大量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且用水方式粗放,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

/非灌不殖0、/地尽水耕0是本区最显著的特点[46]。

从黑河流域现状用水地区分布看,中游用水占全流域用水的8216%。

从用水结构来看,中游地区的农业仍然是用水的主体,其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5%,其中农田灌溉、林木业用量分别占8712%和717%[46],该地区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粮食基地,仅河西走廊的张掖地区年产粮食约80万t,其产量占甘肃省粮食总产量的17%左右,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商品粮的35%[47]。

本区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¹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48],泉水资源衰减[49];º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低,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率低[50-51];»部分地区水体矿化度升高[52],局部水体污染加重。

由于中游水资源供需平衡明显受区域过境水量控制,并且随着黑河流域统一调水措施的实行,如何在现有的水资源条件约束下,在确保中游地区每年9148~11158亿m3最适生态需水量[53]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并使之发挥最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成为中游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重点。

张勃等[54]认为要缓解水资源的约束,中游地区必须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之路,并提出了优化的方向。

针对中游地区的用水现状,张凯等[46]提出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和加强流域虚拟水研究的对策。

吉喜斌等[55]对黑河中游典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研究认为,遵循内陆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规律,利用节水技术,调整生态用水比例,确定绿洲合理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措施。

丁宏伟等[56]认为黑河中游发展以开采地下水为主,辅以开发河水的水资源利用方案,较发展以开发河水为主,辅以开采地下水的水资源利用方案优越得多,既能满足中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可确保黑河过正义峡的河川径流量,兼顾了下游的生态环境保护。

2.3下游消失区
下游地区包括金塔盆地、鼎新盆地及额济纳盆地。

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10a以来,随着黑河中游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引起的引用河水量的不断增加[57],黑河下游入口站正义峡站的河川径流量由20世纪50年代1219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619亿m3,尤其在80年代以后,随着中游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规模的扩大,农业灌溉引水量剧增,导致流域内众多支流与干流失去了水力联系,下泻水量大幅度减少[58]。

致使黑河下游地区原本就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狼心山断流时间越来越长。

从而引发了绿洲萎缩、草场载畜量下降、湖泊干涸、水质恶化、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59]。

本区的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¹河湖萎缩,地下水位下降[60]。

由于上游来水量减少,开采量又增加,造成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据额济纳水利局统计,黑河下游来水由20世纪50年代的1015亿m3,减少到目前2~3亿m3。

相应的断流时间也由100d 延长到现在的200d左右,西、东居延海分别于1961年、1992年先后干涸,之后也时干时续[7],变成茫茫沙漠。

近10a来在额济纳流域1000多眼机井中,已有60%供水不足,10%干涸[59]。

º水质下降:三角洲地带水质矿化度普遍提高2~3g#L-1,有些地方地下水含氟量甚至达4mg#L-1以上,两湖地区井水中砷的含量超过0104mg#L-1[59,61]。

刘蔚等[62]认为上中游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向下游输送水量的减少是下游河水矿化度增高的主要原因。

2.4其他相关研究
2.4.1同位素研究
水体中的同位素信息在认识黑河流域水资源的转化规律研究中得到很好利用。

钱云平等[63]分析了黑河流域环境同位素特征。

聂振龙等[64]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黑河源区水文循环特征。

Wu 等[65]利用同位素氡-222在黑河流域中游确定了河水与地下水的转化量。

张应华等[66]运用氧同位素研究了黑河中游盆地地下水与河水转化。

陈建生等[67]用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额济纳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

武选民等[68]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同位素的研究发现,盆地内的承压水和戈壁平原区的潜水基本没有受到现代河水的影响,是地质时期补给的,同位素证据还解释了承压含水层
1182中国沙漠第28卷
之间的越流问题。

2.4.2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因为水资源量为黑河流域限制因子,因此在一定资源约束条件下,利用模型分析和预测特定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王根绪[69]应用多目标规划方法,探讨了黑河流域中下游间不同输水条件下,额济纳旗绿洲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结果认为若能保证正义峡下泻水量多年平均111432亿m3,75%年型为101147亿m3的水平,可使额济纳绿洲区灌溉面积比现状扩大2~3倍,农田稳定灌溉面积比现状扩大3~4倍,同时逐渐恢复东居延海湖水和西河区地下水位,从而实现稳定现状绿洲规模并使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的生态建设目标。

曲耀光等[70]认为黑河中游地区在完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二阶段后,水资源不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张掖如果能按计划完成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目标,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苏志勇等[71]却认为,在分水情况下,张掖地区难以在21世纪20年代支撑135108万人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袁伟等[6]利用流域评价发展系数、协调系数、公平系数和可持续发展系数,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社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恢复程度等方面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适度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383km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152左右,增加高新技术节水灌溉面积466km2;人口低速增长;经济适度发展,流域GDP年增长率为815%;额济纳绿洲高中盖度植被面积由现状的约25%增加到规划水平年的40%是水资源承载能力适宜的方案。

2.4.3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在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为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使流域利益最大化,是当前针对既定的客观事实,更贴近当前社会需要的迫切问题。

研究者们采用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尤其是生态经济学理论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有学者提出缓解黑河流域水资源矛盾必须提高单方水的效益的观点[4,72-73]。

纵观学者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对策和措施[4,43,74-76],主要有3类:¹政府行政手段:均强调要强化政府的水资源调控功能,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同时包括立法、制度改革等内容;º市场运作途径:探索水资源市场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如允许取水许可指标在市场上交易;»技术手段:旨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各项技术层面的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高新节水技术,加强节水水利工程建设,控污治污等。

3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水资源作为黑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在近30 a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冰雪变化与黑河径流量、黑河出山口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径流量的模拟与预测、水资源利用状况及对策以及同位素、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措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为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程国栋[7]认为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探讨环境变化条件下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技术和对策,从水-生态-经济综合集成的角度,建立综合的模型集成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开发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将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解析化的有益尝试。

肖洪浪等[4]从宏观的流域尺度,提出重视水循环研究、实现生态水文学实验研究和流域科学集成的研究展望,为今后的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指明了方向。

笔者认为,在保障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水污染问题的相关研究也需要加强,以保护有限且紧缺的水资源。

致谢:感谢庞洪喜、赵井东、宋波、院玲玲、张宁宁、贾文雄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前兆,李福兴.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M].兰州:甘
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28.
[2]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等.黑河干流山区流域月蒸发力计算
模型[J].水文,2002,22(6):5-10.
[3]王根绪,程国栋.近50年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变化
[J].中国沙漠,1998,18(3):233-238.
[4]肖洪浪,程国栋.黑河流域水问题与水管理的初步研究[J].中
国沙漠,2006,26(1):1-5.
[5]李启森,赵文智,冯起,等.黑河流域及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理念及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3):370-377.
[6]袁伟,郭宗楼,吴军林,等.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J].
生态学报,2006,26(7):2108-2114.
[7]程国栋.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冰川冻
土,2002,24(4):335-343.
[8]张济世,康尔泗,姚进忠,等.黑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安全问
题研究[J].中国沙漠,2004,24(4):425-430.
1183
第6期宁宝英:黑河流域水资源研究进展
[9]李栋梁,冯建英,陈雷,等.黑河流量和祁连山气候的年代际变
化[J].高原气象,2003,22(2):104-110.
[10]付有智,曹玲.黑河流域气候特征及面雨量分析[J].甘肃气
象,2002,20(1):8-10.
[11]李栋梁,刘洪兰.黑河流量对祁连山气候年代际变化的响应
[J].中国沙漠,2004,24(4):385-391.
[12]丁永健,叶佰生,周文娟.黑河流域过去40年来降水分布特征
[J].冰川冻土,1999,21(1):42-48.
[13]肖生春,肖洪浪,宋耀选,等.2000年来黑河中下游水土资源
利用与下游环境演变[J].中国沙漠,2004,24(4):405-408. [14]夏军,朱一中.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
战[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62-269.
[15]王煜,杨立彬,张海兴,等.西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及承载能
力分析[J].人民黄河,2002,24(6):10-12.
[16]周爱国,徐恒力,甘逸群,等.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可持续
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
(5):419-425.
[17]蓝永超,康尔泗,张济世,等.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
存在问题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6):34-39. [18]李林,王振宇,汪青春.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
响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1):40-46.
[19]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近50年来黑河山区汇流区温度及降
水变化趋势[J].高原气象,2004,23(5):721-725.
[20]杨针娘.中国冰川水资源[M].甘肃: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72.
[21]Feng Qi,Chen g Gu odon g,Endo Ku nihiko.Tow ards
su stainable developm ent of th e en vironmen tally d egraded
H eih e RiverBasin,C hina[J].H ydrological Science Journ a-l
Journ al Des Sciences H ydrologiques,2002,46(5):647-658.
[22]高前兆,杨新源.甘肃河西内陆河径流特征与冰川补给[C]M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5(第5号):131-141.
[23]高晓清,汤懋苍,冯松.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的若干探讨
[J].高原气象,2000,19(1):9-16.
[24]Din g Yong jian.Global glacial fluctuations in res pon se to
climatic chang e in past40a[J].Science in Ch ina:S eries D,
1996,39:66-73.
[25]刘政凯,张顺英.用气象卫星影像测量祁连山积雪[C]M中国
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第6号):29-39.
[26]曾群柱,张顺英,陈贤章,等.祁连山积雪卫星监测与河西地区
春季径流特征[C]M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北
京:科学出版社,1988(第6号):40-48.
[27]杨针娘,杨志怀,张学成.祁连山冰沟寒区径流及产流模式[C]
M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第7号):91-100.
[28]杨针娘,杨志怀,梁凤仙,等.祁连山冰沟流域冻土水文过程
[J].冰川冻土,1993,15(2):235-241.
[29]王金叶,康尔泗,金博文.黑河上游林区冻土的水文功能[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增):30-34.
[30]蓝永超,康尔泗,金会军,等.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
趋势研究[J].冰川冻土,1999,21(1):49-53.[31]丁永建,叶佰生,刘时银.祁连山中部地区40a来气候变化及
其对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0,22(3):193-199. [32]曹玲,董安详,窦永祥,等.黑河洪峰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
的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2):230-234. [33]王亚军,陈发虎,勾晓华.黑河230a以来3)6月径流的变化
[J].冰川冻土,2004,26(2):202-206.
[34]康兴成,程国栋,康尔泗,等.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黑河近千年来
出山口径流量[J].中国科学:D辑,2002,32(8):675-685. [35]康尔泗,程国栋,蓝永超,等.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出山口径
流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型[J].中国科学:D辑,
1999,29(增刊1):47-54.
[36]Bergstrom S.Development an d application of a conceptual
runoff model for scandinavian catch ment[J].Bulletin Series
A,Lund,1976,52:12-83.
[37]施雅风.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M].济南:山东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43-344.
[38]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等.黑河出山口径流的非线性特征分
析[J].冰川冻土,2002,24(3):292-298.
[39]徐中民,蓝永超,程国栋.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径流预报中的
应用[J].冰川冻土,2000,22(4):372-375.
[40]陈仁升,康尔泗,张济世.应用GRNN神经网络计算西北干旱
区内陆河流域出山径流[J].水科学进展,2002,13(1):87-
92.
[41]陈仁升,康尔泗,张济世.基于小波变换和GRNN神经网络的
黑河出山径流模型[J].中国沙漠,2001,21(增刊):12-16. [42]蓝永超,曾群柱.河西地区融雪径流的灰色预测方法[J].冰川
冻土,1997,19(2):154-160.
[43]张文胜,王银堂.时间序列分解模型在水文要素中长期预报中
的应用[J].水文,2001(3):21-24.
[44]蓝永超,康尔泗.Kalman滤波方法在黑河出山口径流年平均
流量预报中的作用[J].中国沙漠,1999,19(2):156-159. [45]康尔泗,程国栋,蓝永超,等.概念性水文模型在出山径流预报
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1):18-26.
[46]张凯,宋连春,韩永翔,等.黑河中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及对策探讨[J].中国沙漠,2006,26(5):842-848.
[47]舒俭民,王家骥,郑丙辉,等.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与治
理建议[J].环境科学研究,1998,11(4):55-58.
[48]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等.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季平均地下水
位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5):36-43. [49]丁宏伟,崔振卿.黑河干流中游地区泉水资源衰减原因及趋势
分析[J].甘肃地质学报,2001,10(1):69-74.
[50]谢继忠.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与节水对策[J].中国沙漠,
2004,24(6):802-808.
[51]金蓉,石培基,王雪平,等.张掖绿洲水循环经济发展探讨[J].
中国沙漠,2005,25(6):922-927.
[52]刘蔚,王涛,高晓清,等.黑河流域水体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J].中国沙漠,2004,24(6):755-762.
[53]何志斌,赵文智,方静.黑河中游地区植被生态蓄水量估算
[J].生态学报,2005,25(4):705-710.
[54]张勃,张凯,郝建秀.分水后黑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88-92.
[55]吉喜斌,康尔泗,赵文智,等.黑河中游典型灌区水资源供需平
1184中国沙漠第28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