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概念界定
中华民族概念界定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中华民族的概念涵盖了中国境内的56 个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强调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统一,强调了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利益。
它体现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助、和谐的关系,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六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第六次人口普查)。
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
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关于中华民族的论述
关于中华民族的论述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华民族的一些论述:
1. 多元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2. 历史沉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夏朝开始已经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变革,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3. 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民间信仰等,这些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科技创新: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团结奋斗: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团结和奋斗精神,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战争和灾难,但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
总之,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7.1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1课时《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讨论、探究,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2.通过讨论、交流结合图片、视频等方式,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初步感受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教学过程】一、感受民族大团结1.歌曲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堂从一首歌开始。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歌曲听完了,你从歌曲中听到了哪些信息,或者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我知道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我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相亲相爱,很热烈的情感。
2.引出课题:真是中华民族一家亲。
(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了解民族构成1.同学们,说说你是什么民族呢?(指名交流。
板书:汉族)2.除了汉族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民族呢?(指名交流)预设:我知道维吾尔族、藏族、纳西族。
我知道满族、白族、彝族。
点评:知道的真不少。
你们认识、熟悉其他民族的朋友吗?我们的邻居是一位朝鲜族阿姨,有时会把自己做的泡菜分享给我们。
去年暑假,我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内蒙古旅游,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还遇到了好多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我家小区外面,有一家牛肉拉面馆,味道很不错,店主是一位回族的叔叔。
爸爸妈妈带我去过云南旅游,那里有许多民族,但是我有点搞不清他们是什么名字。
3.中国有56个民族呢,要全部搞清楚可不容易。
通过一分钟小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56个民族,喊一喊他们的名字。
(播放视频:56个民族)4.接下来,做一个小调查:班级中不是汉族的同学请举手。
(现场调查)通过这个课堂小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汉族的人最多。
5.不仅我们班汉族的同学是最多的,全国来看也是汉族人口最多。
请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你读到了什么?(出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图表)预设:汉族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1.5%,其他55个民族的人口占了8.5%;汉族人口多。
中华民族成立的介绍
中华民族成立的介绍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总称,是多民族共同体的一种称谓。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和交流。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华北平原地区就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古代文化,如母系氏族文化和仰韶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地区的族群逐渐出现差异,形成了多样化的民族体系。
到了公元前221年的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中国开始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中央政权对各个地区进行了较为高效的统治和管理。
这种高度的统一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民族的迁徙。
在每个朝代的统治下,中央集权政府努力推行多民族共存和文化交流的政策,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因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各个民族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
中华民族的成立除了历史的演进外,还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提倡人伦关系、礼仪秩序和道德伦理。
这种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内核,通过不同民族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成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了
地域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历史的演进等多个因素。
它不仅是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总称,更是一个含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概念。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试题集
《历史的三峡:近代中国思潮与政治》试题集一、单选题1.1910年在北京行刺摄政王载沣的是哪位同盟会会员?(A )A、汪精卫B、胡汉民C、蒋介石D、廖仲恺2.从蒙元到大清所呈现的征服王朝帝国,是文化多样性的和谐、(B )重体制的并存。
A、一B、二C、三D、四3.从时间的延续性而言,中国是一个以中原为中心的(A )共同体。
A、政治-文明B、道德-文化C、道德-经济D、政治-道德4.《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的作者是(B )A、杜亚泉B、梁漱溟C、胡适D、梁启超5.公认最早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学者是?(D )A、钱穆B、胡适C、傅斯年D、梁启超6.黑河腾冲线是哪一位学者提出来的?(D )A、郭沫若B、竺可桢C、傅斯年D、胡焕庸7.胡适先生说:“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其中最高最艰难的是哪一个方面?(D )A、盲目排外B、拥护固有文化C、全盘西化D、建立民族国家8.列文森说:在古代中国,“早期的‘国’是一个权力体,与此相比较,天下则是一个(C )”。
A、道德体B、共同体C、价值体D、有机体9.“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讲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C )A、周武王B、齐桓公C、秦始皇D、汉武帝10.哪一位日本思想家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提出了文明论思想?(D )A、荻生徂徕B、伊藤仁斋C、本居宣长D、福泽谕吉11.清朝在满蒙藏边疆地区,乃以(D )为共同的精神纽带。
A、道教B、伊斯兰教C、儒家D、喇嘛教12.清帝在藏人那里的称呼是什么?(C )A、皇帝B、草原盟主大可汗C、文殊活菩萨D、大单于13.清末新政的内容不包括下列哪项?(B )A、教育改革B、制定宪法C、司法改革D、经济改革14.史密斯对于民族与族群的区分,核心在于三点,下列哪一项不包括在内?(D )A、确定的居住区域B、规范的公共文化C、政治上的自觉D、独立的国家主权15.谁提出了“亡国亡天下”之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课件《中华民族一家亲》
华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
民 族
日零时,我国总人口已达14.4亿人。
大 家
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你身
庭
边有少数民族的人吗?
1
我们班里有汉族、回
2
族、蒙古族和藏族的同学。
3
我们小区有傣族、满
4
族和壮族的居民,邻居家
5
的阿姨是朝鲜族。
←
中
华
民
族 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2家
3 4
亲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互相尊重 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5
守望相助 感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尊
重、守望相助
←
课后作业
课 后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
作
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然后与同学交流印象
业
深刻的地方。
1
2
了解一个你感兴趣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3
将节日的寓意、习俗、注意事项等讲给同
4 5
学听。
←
1
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
2
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3
4
5
←
各
民 族
阅读活动园中关于茶马古道的介绍。
谁 也
资料中提到的“凤尾竹”和“弦子”你知道是什么吗?
离
不
开
谁
1
2
3 4 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5
←
藏族乐器弦子
各
民 族
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或生活中反应民族交融的事例?
谁
也
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第1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了解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知道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知道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探究新知一、民族分布的特点(8分钟)活动一:我会识图1.展示课件并提问:根据饼状图说一说什么是“少数民族”?饼状图:资料: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已达14.4亿(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人口)。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1.11%,各少数民族人口占8.89%。
2.预设:人口少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3.讲解: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
4.过渡:你知道少数民族的人都住在哪里吗?5.预设:学生畅所欲言。
6.展示答案:人口多且集中在特定区域,成立民族自治区。
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7.追问:说一说:除了自治区,你身边有少数民族的人吗?8.预设:学生畅所欲言。
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8分钟)活动二:我是观察员1.展示图表并提问:少数民族分布的范围有什么变化?2.预设:从小到大3.展示课件并提问:你观察到我们的民族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4.预设:学生畅所欲言。
5.普法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三、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8分钟)活动三:我是小导游1.播放视频并提问:观看视频,并结合书本内容,给大家介绍茶马古道。
提示1:涉及地区提示2:涉及民族提示3:涉及商品2.预设:学生畅所欲言。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
•
对比图(3)历史文化的不同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
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光时间跨度就超 越了其他民族。 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历史催生了独 特的东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我们的 诗词歌赋,我们的水墨丹青曾使世 界为之倾倒;我们的创造发明,我 们的思想策论曾使世界为之侧目。 在国门被轰开,家园被践踏之时, 中华民族依然完成了四次伟大的融 合,构成了这个民族的风与韵,构 成了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概念及国族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提 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
但是,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才最后完 成,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导致:
1、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 2、国共联合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 3、战争造成的人员迁徙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隔绝。抗战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祖国,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不同
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华民族与这个星球 上的其他民族,究竟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中国正在崛起,我们中国人,正 在被世界其他各民族深刻地认识,我们自 己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呢?
我们的中国正在崛起,我们中国 人,正在被世界其他各民族深刻地认识, 我们自己有没有认识到自己呢?
“中华民族”的由来
世上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都不尽相同。
•
德意志民族以高贵,尊严,责任感,思 维严谨周密著称于世,而其中又以严谨 和认真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二战之后的 崛起中,这个民族的人民凭借其努力和 奉献,再次壮大了德意志。
日本这个大和民族于历史中常干些鸡鸣 狗盗的行径,品德卑鄙,却非常执着, 坚强而卑微。
•
•
•
美利坚民族是世界各民族的大融合,享 受和崇尚充分的思想自由,是当今最有 创造力的民族,同时也最会投机取巧, 见利忘义,一切都要争取机会均等。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由起源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三个分部组成。
1、起源文化即是神话文化,告诉我们是从哪来的,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
2、历史文化主要是:伏羲人文始祖代表龙的传人;文始祖代的炎帝的农耕文化与黄帝统一
华夏,有了中华都是炎黄子孙之说
3、传统文化主要有忠孝文化、儒道文化、书画文化、茶酒文化、中药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在三大文化中提炼的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
一、我们龙的传人与炎黄子孙。
这是民族之根,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人文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这是民族之魂,是我们的处世哲理与道德准则。
民族与社会 第二讲 什么是“民族”和“族群”
• 潘光旦先生1936年指出: • “有三个名词是很容易相混的:一是 国家,二是种族,三便是民族。‘国家’ 容易和‘民族’相混,例如西文的Nation 一字,便有人译作国家、民族,或国 族。…… 国家的意义是政治的、法律的、 经济的;种族的意义是生物学的与人类学 的;民族则介乎二者之间” (潘光旦, 1995 : 48)。
问题:
在中文里这两类词汇中的“民族”是否是同一个 概念?是否具有同样的内涵?其含义与西方现代 文献中常用的“族群”这个概念有什么不同?
西方文献中的“民族”(Nation)通常表示政治实 体,“族群”(Ethnic groups)表示文化实体,中 国人目前常说的“民族”一词到底是前者还是后 者?还是根据不同场合或属前者或属后者?根据 中国的历史及现实国情,中国的56个“民族”是 应当被称之为“民族”(Nation)还是应当被称之 为 “族群” (Ethnic groups)?
• 英国学者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 “Nation”(现通常译作“民族”) 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 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 “Nation”(民族)和“Nationalism” (现通译作“民族主义”)“均是现代 国家的特有属性”(吉登斯,1998: 141)。
•
“ 族群”(作为具有一定文化传统 与历史的群体)与“民族”(作为与 固定领土相联系的政治实体)之间并 没有一道鸿沟,在一定的内部和外部 条件下,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演变的。 • 如外蒙古在一定条件下演变成一 个政治实体。北美印第安人各部落曾 是独立的政治实体,但在一定的条件 下演变成美国的一个族群。
夫,1985:22 , 27, 33)。
“中华民族”
孙中山先生早期把“中国人”称为“一个民族”, 称“中国人的本性是一个勤劳的、和平的、守法的 民族”(孙中山,1904:67)。他后来又提出“合 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 、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 中山,1912),即当时流行的“五族共和”的提法 ,把中国各族群均称之为“族”,合在一起统称为 “民族”。 梁启超在1922年所著“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 文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教学设计(2课时)及教学反思
检查时间: 执教时间: 年月日一分钟安全教育1. 上下楼梯不要拥挤、礼让慢行。
2. 在教室内不互相追逐疯打。
检查时间: 执教时间: 年月日分钟安全教育1. 上下楼梯不要拥挤、礼让慢行。
2. 在教室内不互相追逐疯打。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反思五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对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并开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仍有片面性。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能够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利于纠正其认识上的片面性。
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一个教学Id标。
同时,在悄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懂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为此,本课设定了第二个教学Ll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环节:活动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况一知道民族分布的特点一认识个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在第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饼状图,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
在第二个环节,首先,教师让学生围绕提前调查的本班或本校、本社区的少数民族情况就进行交流,并借助课前调查的资料,说说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分布的。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标画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并借助教材第55页活动园里的图文资料,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特点的理解。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进行小结:我国各民族的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朵居的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
在笫三个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活动圆,以茶马古道为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结合自己课前查到的资料,讲讲这方面的事例。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进而懂得“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活动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一了解“兴边富民”“精准扶贫”等事例一组织、策划主题班会或展览。
通识选修课中华民族精神
1、在中国与世界交往中,哪一项是当代中国文化中间一只艳丽的花朵? (30.00分)∙A.中国梦∙B.中国功夫∙C.中华民族精神∙D.中华文化正确答案: D2、中国人认同的是包含着什么的中华文化? (30.00分)∙A.中国梦∙B.与时俱进∙C.中华民族精神∙D.改革开放1、领略中华民族精神对每一个中国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20.00分)是否2、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20.00分)是否1、哪一年的感动中国将特别奖授予了全体“中国人”? (30.00分)∙A.2007年∙B.2008年∙C.2009年∙D.2010年2、一个民族的人群不共同具有的是 (30.00分)∙A.语言∙B.相貌∙C.经济生活∙D.地域正确答案: B1、《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赫尔德 (20.00分)是否2、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
(20.00分)是否(否对)1、“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这句话是谁说的? (30.00分)∙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2、谁曾经提过全盘西化 (30.00分)∙A.李大钊∙B.鲁迅∙C.陈独秀∙D.胡适1、民族的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已有体现。
(20.00分)是否2、存在着超民族的文化。
(20.00分)是否1、《围城》的作者是? (30.00分)∙A.茅盾∙B.叶圣陶∙C.杨绛∙D.钱钟书2、一个民族的人群不共同具有的是 (30.00分)∙A.语言∙B.相貌∙C.经济生活∙D.地域正确答案: B1、一个民族之所以形成在于每一个个体之间形成了共同的东西。
(20.00分)是否2、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点在于人有精神。
(20.00分)是否1、人区别于动物最大的特点在于人有 (30.00分)∙A.感情∙B.精神∙C.道德∙D.声音2、哪一项是任何文化与文化创造的根基? (30.00分)∙A.民族与民族社会∙B.社会∙C.民族文化∙D.民族精神正确答案: A1、一个民族之所以形成在于每一个个体之间形成了共同的东西。
“中华民族”称呼的由来是什么
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是一个在近代出现的、相对于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但如前所述,中华民族实体则是远在“中华民族”这个族称出现以前数千年就形成了。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夏后氏之称为夏朝。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称呼的由来是什么的文章,仅供参考。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的民族。中华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学的一个术语,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此前,在中国古代汉文献中,指称人们共同体的词汇,有“人”、“民”、“族”、“家”等。这些词都单独使用。偶然也有把民族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但那是指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复数概念,如唐代李筌著《太白阴经》序中有“愚人得之(心术)以倾宗社灭民族”之言。“宗社民族”则指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宗是指祭祀共同祖先的社会组织,社是指祭祀土地的社会组织,在宗社聚会祭祀时,特别注意等级秩序。民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群体,如古代称士农工商为“四民”(见《谷梁传·成元年》),今尚存“农民”称呼。族是指有共同地缘的社会群体,如“四闾为族”(见《周礼·地官》),闾是相邻的二十五家,则相邻百家为族;族也指有共同血缘的社会群体,如父子孙为三族(见《周礼·春官》),自高祖至玄孙为九族。在《太白阴经》序言中,“民族”二字虽然连用,但与近代以来的“民族”一词有明显差别。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中华文化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人民创造的历史、思想、艺术、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是一个庞大、多元化的概念,它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以下是其中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尊重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尊重传统文化,强调传承和发扬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源远流长,民间文化的传统一直倍受推崇。
中华民族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倡导将其传承给后代。
二、强调社会和谐中华文化还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协调和相互帮助,这反映出中国人民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协作发展是为本。
这种重视社会和谐的态度与中国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和谐共赢的理念相似。
三、崇尚情感和理性并重中华文化崇尚情感和理性并重,重视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传统中国文化注重情感交流,表达感情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也强调理性的重要性,尤其在封建时代,科举制度曾经把理性高度压缩。
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四、注重道德价值观中华文化很重视道德价值观,传统文化教育中道德观念的培养是重要的课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道德观念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些规范,这些规范主要是以道德为中心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诚实、公正、勤俭、尊敬长辈、关爱弱者等道德价值观,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和传承。
总之,中华文化极其丰富多彩而滋润人心,它不断的演变着适应新的历史阶段与新的社会环境,也迎来了更多的青年一起来发掘,来理解,以便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焕发新气息、新活力,为开创中华文明新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华民族一家亲福籽同心爱中华演讲稿
中华民族一家亲福籽同心爱中华演讲稿亲爱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福籽同心爱中华》。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简称华民族,是中国主要的民族群体,是由汉族及其他56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共同的血脉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的民族特点之一。
首先,我想讲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千百年的岁月里培养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礼貌、尊重、孝顺、勤劳、团结、友爱等等。
这些美德一直深入人心,并代代相传。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美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够和睦相处,和谐共处。
其次,我想说一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璀璨,世界上独一无二。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了诗、词、曲、礼、仪、法、律、典、籍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第三,我想谈一谈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亲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彼此关心、互相帮助,形成了浓厚的团结和亲情。
无论是海外华人,还是祖国内地的华人,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我们团结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第四,我想谈一谈中华民族的福籽精神。
福籽,是指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戴和挚爱之情。
福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所在。
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爱自己的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谢谢大家!。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的精神。
它是我国多年历史文化积累产生的结果。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社会历史演进与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形成的。
中华民族精神能反映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状况,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体现。
它也是各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信仰理念以及生活方式等的文化浓缩。
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与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优良民族精神积淀起来的统称。
其中包括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还有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
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它们也能够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思想材料。
中华民族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它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所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学习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自身素养,陶冶情操。
这不比教育中的纯知识教学,能够很快的取得进展。
中华民族精神介绍1、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政治宣传,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2、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世界逐渐地成为了一个地球村。
中华民族也不断地与其他民族特别是西方民族相遇,其中有冲突,也有交融。
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生活、思想和语言等。
正是在这种中西民族冲撞的时候,许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具有其优越性?它是否要被西方的民族精神所同化?对此问题有不同的回答,主要有所谓的保守派和西化派。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什么
答: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主题知识竞赛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主题知识竞赛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我国在治国理政、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它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现代社会中,中华民族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困境,如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1. 内涵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文化传承,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是民族团结,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好合作;再者是经济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强大。
2. 重要性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是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国家的繁荣昌盛;其次是对于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再者是对于国际的影响,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实施和推动要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首先是政府和政策的支持,需要出台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实施;其次是教育和宣传的推动,需要加强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普及和深入;再者是社会各界的参与,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实施和推动中来。
四、结语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它强调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要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需要政府的支持、教育和宣传的推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会得到更好的实施和推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什么是中华民族?
作者: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2017年第10期
答: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一词凝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对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特点的总结和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间的关系。
我国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大家庭,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自然结果。
从民族发展史看,我国各民族起于多元,源于本土,互相吸收,有存有亡。
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就已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团,都源自中国本土,在一定区域内逐渐发展起来,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互相依赖的局面。
经过近代共同抗击外侮和抗日战争的血火锤炼,我国各民族血融在一起,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