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广西环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广西环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

编辑整理 编辑:汪小菲源:中华论文货源网

【论文摘要】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课题对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聚居县——广西环江县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保护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份贡献。

【论文关键字】环江县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1地方概括

1.1环江概况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金红铁路、洛茂铁路、S30945、S20545省道、大环江河、小环江河过境。辖6个镇、5个乡和1个民族乡,自治县人民政府驻思恩镇,行政区域面积4572.31平方公里。2007年末人口37.11万,其中农村人口31.66万;2008年末人口37.73万,其中农村人口32.2万。有毛南、壮、苗、瑶、侗、水、仫佬、布依等少数民族34.42万人,其中毛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2%。人口自然增长率6.91‰。耕地面积2.47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2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03万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57万公顷。

1.2毛南族历史概况

毛南族是广西的世居民族之一。1956年12月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称“毛难族”。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毛南族”。据考证,“毛南”一词系“母老”的音转和异写。远古时候,毛南族地区原住着“母老”人,后因语音发生变化而出现差别。自宋代以后,史籍上曾把“毛南”写成“茆滩”、“茅难”、“冒南”、“毛难”等,这些称谓既是族名,又是地区的名称。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本民族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与侗族、水族、仫佬族、壮族等民族语言有20%相同或相近,语法特点与侗语、水语接近。毛南族用汉字,除儿童和部分妇女外,大多数成年人都既说毛南语,又通讲汉语和壮语。

宋代毛南族地区先后属羁縻抚水州和镇宁州管辖。《宋史·抚水州》曾对该地区作过如此描述:“当地先民,虽有畲地,收谷粟甚少,但以药箭射生,取鸟兽尽,即徙他处。”明、清时代,毛南族先民由“伶人”分化出来,被称为“苦卖伶”,聚居在今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和下南乡(通称“三南”)一带。

毛南族有谭、覃、卢、蒙、韦、袁等姓氏,其中谭姓的人数量较多,约占毛南族的70%以上,分布的地区广,其次是覃、卢、蒙姓。历史上,他们是同姓聚族而居,在一个山寨之中异姓杂居的现象很少,解放后异姓杂居以至同壮族人民杂居的才逐渐增多。

毛南族历史悠久,社会结构多元化,基本上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瓦解后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原因,原始社会的组织、生产方式、习俗和意识等残余,长期影响毛南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起,出现了封建统治机构,同时残留着血缘组织”隆款”和部落联盟性质的“乡老制”。

1.3毛南族民族概况

毛南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难山为中心的环江县上南、中南、下南一带,下团六圩是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毛南族人口数为107166。毛南人使用毛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由于长期和壮族、汉族杂居,多数人能讲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从

宋代开始,在汉文史稿中记载,今广西环江县境内先后有“茆滩”、“茅滩”、“冒南”等地名。岭南百越支系有地名与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称为“毛难族”。八十年代根据本族意见改“毛难族”为“毛南族”。

毛南族是岭南百越支系发展而来。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

2非物质文化遗产

2.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2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2.1傩文化

毛南族傩文化,体现在还愿傩舞。“还愿”毛南语叫“肥套”,旧社会,它是毛南族民间规模最大、最普通的一种敬神活动。所谓傩舞,就是“还愿”仪式中的舞蹈,毛南语叫“条套”,由师公戴着面具扮演神的角色跳舞表演。

“还愿”有一整套的唱本、服装和道具。唱本的主题思想是希望子孙繁衍、兴旺发达,希望与兄弟民族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唱本的经文巫语,都用汉语方块字,但不按汉语语法来造句,只有懂得汉语、毛南语和壮语的人才理解其意义。

“还愿”仪式做法是时,师公们手持刀、剑、铜铃等法器,头戴木制面具,身着古装戏服,口念经文巫语,唱傩神歌,跳傩神舞,轮番扮演36路神灵的角色进行“请神”仪式。傩舞是在“请神”仪式中穿插进行的。各路神灵面具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条套”即傩舞,其表演形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四人舞等小型舞蹈。傩舞的风格原始古朴、气氛肃穆庄重,在打击乐伴奏下,动作有轻柔文静,有热烈换了,亦如神灵们腾云驾雾,极富于神秘的巫术色彩,又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构成了毛南族民间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

建国以来,广大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在继承毛南族传统傩舞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后创编了取材于还愿傩舞的毛南族木面舞系列,它们曾先后两次东渡日本,一次台湾国际民族民间文化节展演,获得巨大成功,载誉而归,这标示着毛南族傩舞的革新和发展又迈开了新的步伐。

2.2.2花竹帽

毛南族的编织和雕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所编织的竹器,工艺精湛。著名的花竹帽,又叫“顶卡花”,使用削成只有半根火柴粗的竹篾织出精致的花纹图案,非常美观。所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所刻制的石柱、石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寿松和几何图案花纹,深为附近各族人民赞赏。

2.2.3凤滕山古墓葬文化

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堂八村西北部一公里处,有一座“凤凰在飞”状的山峰,这山称凤滕山。传说,凤滕山有个神奇的故事,古代时期,一只凤凰飞到此地,在山脚下产了三个大蛋。此时,正有一只白虎路过此地,欲意侵犯凤凰蛋,伸出五爪,想抓凤凰蛋吃,正巧从岩龙伸出一条长长青龙,飞渡堂八之地,形成左青龙右白虎,西北对面的凤凰山,即凤滕山,自然成了龙脉宝地,宜于葬坟。从那时起,此地便成了毛南族先民在此安葬祖坟的地方,后形成数以百计的石墓群,成为毛南山乡最大的古墓场,整个石墓结构井然,均为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