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质环境条件与环境地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与环境地质问题
2.1地质环境条件基础性
2.1.1地形地貌
西南地区多位于我国第三级地貌单元,部分居于第三级地貌单元和第二级地貌单元的过渡部位,以高原、山地和丘陵为主。
地貌类型多样,地形高差悬殊,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海拔大于7000m的山峰有66座。
区内以高原山区为主海拔最低处为云南河口谣族自治县元江河谷,海拔76.4m。
1、云南省
地形以高原为主,山间盆地零星分布。
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雪山连绵。
东南河谷地区地势略低。
怒山、高黎贡山、玉龙雪山、云岭山、乌蒙山等为主要山脉。
河流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南盘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
全省山高流急,水利资源丰富。
2、四川省
全省地形西高东低,可分为西部高原和四川盆地两大部份。
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东缘部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
沙鲁里山、大雪山、夹金山、峨眉山、邛崃山等山脉高耸绵延,多呈南北分布。
主要河流为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雅砻江。
3、贵州省
全省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
主要山脉有乌蒙山、大娄山、苗岭、梵净山等。
山间散布着许多小型盆地。
岩溶地貌发育,乌江、赤水河、南盘江、北盘江等为主要河流。
草海是省内最大天然湖泊。
山区水能资源充沛。
4、重庆市
全市地势起伏不平,山脉绵延,丘陵广布,仅河谷地区有少量平坝。
华蓥山、大巴山等山脉纵横于西、北两面,东南部为武陵山区。
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綦江、涪江等为重要支流。
河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5、西藏自治区
本区处于青藏高原区,地域广阔,地形复杂。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为区内主要河流。
湖泊众多,达1500余个,以海拔4800米的纳木错湖泊面积最大。
西南地区河流众多,地壳强烈抬升,河流下切强烈,多呈高山峡谷地貌。
城市主要沿江河两岸或沟谷分布,受高山峡谷地貌制约,山区城市用地往往是“寸土寸金”,城市用地紧张,很多城市本身就建在古滑坡体“坝子”上,如四川省雅江县城等。
2.1.2气象水文
1、气象
西南地区地貌上分属三个台阶,从西部高山至东部平原,高程相差8600以上,导致该
区的气候条件具有立体特征。
(1)太阳辐射热
西藏地区可达75.4亿-83.7亿J/m2,金沙江——昆明西北部地带为58.6亿-62.8亿J/m2,成都地带为33.5亿——37.7亿J/m2,贵阳地区为37.7亿——41.9J/m2,其他多为46.1亿——54.4亿J/m2。
(2)年日照时数
西藏达3000-4000h,怒江达1600——2000h,金沙江及昆明西北一带达2400h;成都地区为1000-1200h。
(3)年平均气温
西藏地区以4-8℃为多,藏南大峡谷有10-26℃的变化;云南地区多为12-22℃,成都平原为16-18℃,贵州地区多为16-18℃(图2-1)。
(4)年降雨量
西藏地区察隅年降雨量可达1000mm,林芝地区约为700mm,拉萨为400mm,日喀为300mm,藏北高原只有50-200mm;云南省在滇西南和元江——红河古谷地,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mm 以上,滇中及滇北地区只有500-600mm;贵州省年降雨量一般为1500mm;四川省在川西高原北部阿坝、诺尔盖及理塘一带只有600-900mm,大部分地区在1000mm左右,金沙江、安宁河可达800-1200mm;重庆市年降雨量为1000-1200mm。
西南地区,在地貌上明显是东低西高,呈立体型地势;在降雨量上基本呈东多西少的趋势(图2-1)。
但是由于云、贵高原南部,有来自南部的暖湿气流,所以滇南一带雨量较多。
南海暖湿气流北上受滇西、藏东南横断山脉及川西高山的阻挡,折向东北及东部,所以在滇西、川西山区降雨量可达1200-1600 mm,而成都平原只有1000mm左右。
显然,西南地区气候条件受地形所制约(图2-2)。
2、水文
西南地区的河流属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以及怒江、澜沧江等流向境外河流。
其主要特点是落差大,比降陡,河流面积广阔,地表水径流总量大,仅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年径流量就占全国河川年径流总量的46.2%。
这些河流除部分接受冰川、融雪补给外,均受降雨补给。
因此,其水文特征与降雨关系密切,枯、雨季变化明显。
汛期集中在6-10月,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与降雨的变化一致。
西南地区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年降雨量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见表2-1。
图2-1 西南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据张宗祜、卢耀如,2002)
4
图2-2 西南地区年降雨量等值线图(据张宗祜、卢耀如,2002)
5
2.1.2地层岩性和岩土体类型
1、地层岩性
西南地区地层出露齐全,自元古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其岩性和分布特征见表2-2。
2、岩浆岩类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
火山岩与深成岩都有大面积出露。
以中酸性岩为主,占90%以上,其次是基性与超基性岩类。
中酸性侵入岩类的时代主要是:晋宁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
其中,西南三江地区、冈底斯地区都形成了巨大的复式大岩基带,由此构成了全区的构造—岩浆岩带。
3、岩土体类型
据岩石成因建造类型,将区内的岩体划分为岩浆岩建造、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变质岩建造和特殊岩类组共五大类型。
在建造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再根据岩石的性质、岩体结构、岩石强度及岩性组合特征进一步划分为9个岩组(见表2-3)。
岩体的结构划分:(1)块状结构:岩浆岩类,结构面间距大于1米;(2)层状结构:沉积岩类,结构面间距一般在0.2-1米之间;(3)片状结构:变质岩类,结构面间距一般小于0.2米。
根据土的成分粒度和工程地质特性,将土体划分为一般类土和特殊类土(表2-4)。
特殊岩类和特殊土类不良岩土体,往往引起下列环境地质问题:
(1)特殊岩类
含煤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上三叠统及上二叠统三个层位。
该岩组由粘土岩、泥页岩、砂岩等与数层可采煤层、煤线组成,岩性比较复杂,各向异性十分明显。
主要问题是采煤后矿坑围岩的稳定性,粘土质类岩石遇水泥化、膨胀,常使矿区巷道变形、破坏,如顶板塌陷、底板鼓起、支撑结构遭到破坏等问题。
含盐(石膏、岩盐)岩组:主要地层有川东三叠统嘉陵江组与雷口坡组及巴东组,滇西中侏罗统与上白垩统——古新统的勐野井组及江底河组,黔西南下、中三叠统永宁镇组与关岭组等。
岩层厚度变化大,薄层结构为主,性质软弱,干抗压强度0.24-25.3MPa。
遇水膨胀,
迅速崩解为渣状。
含盐地层中由于膏盐成分影响,对普通混凝土有明显的侵蚀作用,严重时造成建筑物失效,危及建筑物整体稳定性。
水体对膏盐的溶蚀、淋滤作用降低了岩体的强度,并易产生孔洞导致建筑物下陷。
(2)、特殊类土
1)膨胀土
膨胀土是指土中含有大量的亲水性粘土矿物,在环境湿度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可产生强烈的胀缩变形的高塑性粘土。
粘土矿物主要是蒙脱石和伊犁石。
蒙脱石亲水性最强,具有既易吸水又易失水的强烈活动性,对工程建筑危害比较大。
伊犁石亲水性不如蒙脱石,但也具有较高的活动性。
膨胀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北部、云南蒙自等地。
岩性为棕、灰白色含钙质与铁锰结核的粘土、亚粘土,厚7-10米,裂隙较为发育,裂隙面光滑,地面常有地裂出现。
其最大特性是具有较强涨缩性,常对工程建筑物造成破坏,因此工程要注意合理选取基础结构与砌置深度,以避免房屋,设施遭受破坏。
2)红粘土
红粘土是指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棕红、褐黄等色的高塑性粘土。
红粘土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东、重庆碳酸盐岩地区,为经过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残积层或坡积粘土,厚度小于30米,呈棕红、黄褐色,矿物成分以高岭石、伊犁石为主。
具有上硬下软、高塑性、低压缩性、失水后干缩性较强等性质,作为建筑物地基,工程条件较好。
主要问题是土层厚度变化突然、土层中往往具有垂向土洞、土层失水干缩后形成垂向裂隙,破坏土体完整性引起不均匀沉陷与塌陷。
3)软土
软土一般是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淤泥成的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天然含水量大于或等于液限的以灰色为主的细粒土。
其主要代表是淤泥和淤泥质土。
当土中有机质大于5%时称有机质土,有机质大于60%时称泥炭。
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见表2-5 和表2-6。
淤泥类土与泥炭土主要分布在四川诺尔盖、宜宾、云南昆明、贵州等地(图2-3)。
土层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1-4米之间。
属高压缩性饱和粘土,结构松散,呈软塑——流塑状,富含有机质,透水性弱,承载力低,干后强烈收缩,造成建筑物沉陷,其工程地质条件不好,不宜坐基础持力层,满足不了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如宜宾城五粮液酒厂一车间软土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倾斜、墙体开裂,仅处理费用高达数十万元;宜宾城21层高的万玺大厦,因软土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大厦倾斜70cm,其主体工程无法投入使用。
图2-3 宜宾旧城淤泥埋藏及工程地质剖面图
4)冻土
凡温度等于或低于摄氏零度,并且含有冰的各种土均称为冻土。
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层为季节性冻土;冬季冻结,一两年内不融化的土层为隔年冻土;冻结状态持续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土层为多年冻土。
冻土发育在区内西北部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如西藏、云南的德钦、四川的石渠等地。
石渠地区冻土厚度一般小于1米,具明显的冻涨性和融陷性。
冻土分布受地形、气温、土石性质、植被覆盖特征和冻土层含水性等因素控制。
工程地质条件差。
2.1.3地质构造
西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汇聚接触带的东侧附近(图2-4),在大地构造上属环球特提斯构造域,地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弧形转折部位,并受两大陆板块边缘不断裂离又相互拼接壤嵌所控制,形成了不同性质和规模的陆块相间拼合的构造格局。
图2-4 大地构造环境略图(据黄润秋等2001)
挽近期以来,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强烈推挤,致使在青藏高原急剧抬升的同时,岩石圈物质向东及南东方向侧向挤出。
由此而驱动该地区地壳物质以断块形变位移方式向E及SE强力楔入,导致断块边界断裂发生强烈的水平剪切错动,形成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和现代地壳应力—形变图像。
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格架(图2-5)由四个不同的构造单元组成:北部川西北三角形断块、中部川滇菱形断块、南部滇西南构造活动区及东部川中断块。
断块边界断裂有托索湖—玛沁断裂、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和金沙江—红河断裂等。
区内活动断裂发育,活动强烈,主要活动性断裂基本特征见表2-7。
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造成山体破碎,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十分脆弱。
图2-7 西南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基本格架(引自黄润秋等2001)
11
2.1.4水文地质
西南地区水文地质上可概略划分为青藏高原区、云贵高原区、四川盆地区等三个水文地质单元。
青藏高原区可进一步划分为高原冻土水文地质亚区、高山峡谷水文地质亚区和“一江两河”河谷平原水文地质亚区;云贵高原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溶石山水文地质亚区、断陷盆地水文地质亚区和碎屑岩—火成岩—变质岩山地水文地质亚区;四川盆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成都平原水文地质亚区、盆地红层水文地质亚区和盆周山地水文地质亚区。
各水文地质单元区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与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详见表2-8。
本区地下水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及变质岩和岩浆岩裂隙水、碳酸盐类岩溶裂隙洞穴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在成都平原、安宁河谷有较多分布,其他平原、河谷及山间盆地有零星的分布。
成都平原砂卵石层是最主要的含水层,上部含水层一般厚10-20米,局部40米,水位埋深1-6米,单井水量达1000-3000m3/d,下部含水层单井水量达1000-2000 m3/d。
安宁河谷也是砂卵石层,厚15-70米,水位埋深0.5-7米,单井出水量可达100-1000 m3/d。
整个长江流域上游孔隙水资源估算值约为84亿m3。
2、碎屑岩类裂隙水
西南地区不同时代的基岩裂隙水资源总量初步估计为1475.28亿m3。
这些基岩裂隙水在褶皱轴部及断裂带侧,富水性较好,单井涌水量可达100-1000 m3/d,有的承压自流。
深部裂隙水有不少具有高矿化度,或具有较高的温度,已不属于淡水地下水资源,而是属于热矿水类矿产资源。
3、岩溶裂隙洞穴水
在云贵高原、金沙江石鼓——宜宾段、乌江流域、重庆地区及川南地区,都有较丰富岩溶裂隙洞穴水。
据统计,西南地区岩溶基岩(裂隙洞穴)地下水年天然资源量1225.97亿m3。
岩溶水资源多以大泉及暗河出现,汇入地表河中。
地下水的侵蚀性可以分为三类:结晶性侵蚀、分解性侵蚀和结晶复合性侵蚀。
西南地区地下水对混凝土具侵蚀性的水不多,且强度较弱,分布狭小。
在少量具有侵蚀性的水中,以硫酸盐结晶侵蚀性的水最为常见。
硫酸盐结晶侵蚀水,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滇中、滇西中生界红层夹有岩盐、石膏和芒硝,地下水在其中运移,硫酸根离子的含量较高。
因而对工程建筑物产生结晶性侵蚀作用。
分解侵蚀性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以及西部高原地区。
2.1.5地质资源
1、水资源
(1)地表水资源
西南地区雨量相对充沛,水资源相对丰富,主要水系属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四条国际河流(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红河)及藏北羌塘内陆河流域。
西南地区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见表2-9。
表2-8 水文地质分区略表
(2)地下水资源
1997年西南地区地下水资源量见表2-10,表中的孔隙水资源包括河床、盆地及山坡松散第四系砂卵石层、土层及风化层中的孔隙性地下水;裂隙资源水包括砂页岩、火成岩及各种变质岩中裂隙为主的地下水,也包括这些基岩中一定数量的孔隙水;岩溶水资源主要指岩溶管道及岩溶洞穴中的水流,也包括溶蚀裂隙及溶蚀孔隙中的地下水。
表2-10 西南各地1997年地下水资源情况(亿m3)
(据张宗祜、卢耀如,2002)(3)水能资源
青藏高原与低一级的云贵高原及其斜坡地带,以及云贵高原与低一级平原间高差达数百米甚至数千米以上的斜坡地带,所发育的长江上游及其支流,具有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西南地区水能蕴藏量达47331.48万kw(表2-11),年发电量41462.1亿k w·h/年,占全国水电能源的70%。
国家“西电东送”重大工程建设工作正在该地区全面展开(图2-8)。
装机容量
(万kw)
年发电量
(亿
k w·h/年)
占全区
(%)
装机容量
(万kw)
年发电量
(亿
k w·h/年)
电量占全
区(%)
可开发率
(%)四川、重
庆
15036.78 13172.2 31.8 9166.51 5152.91 39.5 39.11 贵州1874.47 1642 4 1291.76 652.44 5 39.73 云南10364 9078 21.9 7116.79 3944.33 30.2 43.43 西藏20055 17569 42.3 5659.29 3300.48 25.3 18.78 总计47331.48 41462.1 100 23234.33 13050.36 100 31.47
图2-8 金沙江中下游梯级电站纵剖面示意图
2、土地资源
西南地区受地质构造强烈抬升的影响,城镇及较大面积的耕地多分布于高出早期侵蚀剥夷面或河流宽阔分水岭地带,大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土高水低,开发可用土地资源难度大。
表2-12列出了西南地区1996年的耕地总面积及不同坡度的耕地所占的比例。
地区耕地面积(hm2)
≤2度耕地
面积(%)
2 - 6度
耕地面积
(%)
6-15度耕
地面积
(%)
15-25度耕
地面积
(%)
>25度耕
地面积
(%)
云南6421570 11.7 13.03 28.61 33.67 12.99
贵州4903499 5.75 13.22 31.13 30.37 19.53
四川6624082 16.43 16.01 33.62 24.22 9.72
重庆2545016 4.72 15.83 31.96 31.37 16.12
西藏362593 48.41 19.21 17.55 11.2 3.63
3、矿产资源
西南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种类多,类型全,分布广,特色突出,是我国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特种金属、能源矿产和非金属建筑石材等最为集中的地域。
矿产资源是
西南地区各省(市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找矿勘查,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
其中云南兰坪铅锌矿、大红山铁矿;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白玉呷村的银多金属矿;贵州的汞矿、锰矿;重庆的天青石矿、铝土矿;西藏的斑岩铜矿都是享誉中外的优势矿产资源。
云南省已发现矿种155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86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名的有51种,被称作金属资源的王国。
已探明储量的矿床有1248个,其中,超大型29个,大型75个,中型213个,小型931个。
四川省已发现矿种105处。
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17处,其中,超大型矿床15个,大型74个,中型128个。
重要的矿种有:铁(钒钛)、金、银、铅锌、锂、稀土、磷、硫、钙芒硝、煤和建筑石材等。
贵州省已发现矿种107种,已发现矿床3000余处。
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74种。
最具优势的是煤、磷、铝、汞、锑、锰、金、铅锌、银和非金属建筑材料。
重庆市已发现矿种82种,矿产地1000余处。
其中探明储量的矿产38种,发现各类矿床303处,其中,大型40处,中型83处。
重要的矿产分别是:毒重石、陶瓷用砂岩、岩盐、汞、锶、锰、铝土矿以及建筑用非金属矿产。
西藏自治区已发现各类矿产99种,已探明的矿产有70种,已发现各类矿产地1万余处。
重要的矿产有:铬、铜(钼)、金、银、钾盐、硼、锶、锂、铅锌、富铁、宝玉石、地热和石油等。
特别是玉龙——芒康铜矿带长达400余公里,已探明储量近千万吨,是我国最大的斑岩型铜矿产地。
4、旅游资源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1个,占全国119个的26%。
其中,四川9个,云南10个,贵州8个,重庆3个,西藏1个。
此外,在全国512处各级风景名胜区中,含各种类型的地质遗迹在半数以上。
国家级森林公园:32个,占全国295处的10.8%。
其中,四川7个,云南16个,贵州3个,重庆6个。
此外,在我国已建立的920处各级森林公园中,其类型可分为山岳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岛型、海滨型、溶洞型、温泉型、草原型和园林型。
不难看出,前9种类型的森林公园的地貌主体皆与地质遗迹息息相关,并且具有一种或多种地质遗迹。
已批准建立85个国家地质公园。
西南地区21个,占全国的24.70%。
其中,四川8个,云南4个,贵州4个,重庆4个,西藏1个。
2个世界地质公园,云南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四川兴文岩溶地质公园,占全国的1/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个,占全国155处的19%。
其中,四川8个,贵州4个,云南10个,重庆3个,西藏5个。
世界自然遗产:2处,占全国3处的66%(九寨沟、黄龙寺)。
世界文化遗产:5处(云南丽江古城、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都江堰、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占全国20处的25%。
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1处(四川峨眉山—乐山),占全国4处的25%。
旅游业是西南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西南地区已开展了部分旅游地质资源的调查、规划和评价研究工作。
如云南省开展了“保山市博南古道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宣威东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重庆市开展了“长江三峡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地质环境保护与开发研究”、“重庆市地质遗迹调查研究报告”等工作。
2.1.6动力作用
1、活断层与地震
西南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周边地带,伴随青藏高原第四纪期间的快速隆升,周边河谷如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则强烈快速下切,形成高原东侧横断山系高山峡谷地貌景观;周边断裂系如龙门山断裂、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红河断裂等频繁的新活动,使强烈地震沿这些断裂带频繁出现(图2-9)。
活动断裂的活动方式有两种:一是蠕滑,可造成上覆建筑物位错破坏;二是粘滑,突然快速错动产生地震,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据有记载的资料统计,西南地区发生Ms≥7.0级地震33次、Ms≥5.0级地震836次,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
全新世活动断裂依据表2-13进行分级。
区域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的关系见表2-14。
图2-9 西南地区区域地震—构造图(引自黄润秋等2001)
指标活动性平均速率v历史震级M s
2、山洪与河流侵蚀
洪水是城市最主要灾害之一,它出现频率高,受灾面积达。
西南地区山地城市居多,大多建在地势低平的河流交汇处和河流沿岸的河谷平原、河漫滩、低阶阶地。
容易受到洪水的威胁。
河流冲刷岸坡坡脚,容易造成岸坡坍塌(照片2-1)或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贵州、云南等地区岩溶发育,喀斯特地貌丰富,存在大量的暗河,枯水期地下水位很低,出现“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很容易引起旱灾,而丰水期地下水的急剧抬升,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岩溶地区的旱灾和洪涝灾害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对城市安全构成威胁。
3、人类经济活动
人类经济活动已成为巨大的地质营力。
随着经济活动的加剧,对地质环境的改变随之加强,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诱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等环境地质问题,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昆明市西郊西山采石场地段,由于人为的开采,1986年两次崩塌堵断公路达半年之久。
在昆明西山区马街镇电缆线厂后山大宇采石厂尾矿库溃坝发生泥石流,造成电缆线厂厂房和车间受损,直接经济损失逾千万元。
贵阳市沙冲路由于公路开挖,诱发基岩顺层滑坡,规模30000m3,造成38人死亡,毁坏车辆3部,堵断交通的特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
1999年6月贵州省六枝县株六铁路复线新箐口隧道弃渣场前缘形成泥石流,造成77间房屋倒塌,963间房屋受损,直接经济损失303.6万元(照片2-2)。
1990年2月21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孙家箐采砂场滑坡,造成25人死亡、毁汽车2辆、拖拉机2辆、推土机
1台;1996年3月15日,西山区高桥乡黑桥母磷矿采场滑坡造成10余人被埋,死6人、重伤2人。
攀枝花市的采煤场崩塌引起房屋毁坏(照片2-3),2005年攀枝花机场路滑坡。
2.2地质灾害危险性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种类多,发生频,范围广,危害重,是中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
西南地区危害或影响重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有1050次,造成上万人死亡。
有213个市、县、区(镇)遭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严重危害。
1、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
(1)滑坡、崩塌
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西南中、高山地区,高原、平原、丘陵、低山地区则相对较少。
中、高山区沟谷纵横,切割深度大,为滑坡、崩塌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滑落空间条件。
西南山区城市多建在平缓的古滑坡体上或山间小坝子上,常遭受滑坡、崩塌的危害(图2-11)。
坚硬块状岩体是区内主要易崩岩体,崩塌主要分布在变质岩、碳酸盐岩、碎屑岩中,占全区崩塌总数的86%。
滑坡主要产生在软硬相间的层状岩体中,占全区滑坡总数的65%。
图2-11 四川宜宾城翠屏山滑坡剖面图
(2)泥石流
西南地区地形十分复杂,在西部,地势高亢,地形陡峻,河流深切,形成深切割的高山、中山、极高山地貌;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强烈,断裂密布,地震频繁,岩体破碎,这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暴雨则是突发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
西南地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一是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石易于破碎风化的地区;二是暴雨中心地区;三是深切割的高山、中山地区。
中山、高山地区泥石流占全区泥石流总条数的89.4%。
(3)岩溶塌陷
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分布面积32.7万平方公里。
区内岩溶发育程度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易塌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和二迭系碳酸盐岩地层,其塌陷密度达0.85-4.18个/1000Km2。
在岩溶强烈发育的黔中南、滇东南、渝西、黔北等地区,岩体中洞穴纵横,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洞穴变形破坏,造成地面塌陷,危害工程建设和建筑物的安全。
如1978年,贵阳市湘雅村因人为抽取地下水而形成数千立方米的塌坑,中断川黔线铁路运输达一周之久。
随着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范围、强度的加剧,区内岩溶塌陷的数量和规模将会日趋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