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天津博物馆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
用--以天津博物馆为例》
2.华侨大学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
它诞生于德国,成长于美国。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经验(即意识)与行为具有整体性,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对事物整体性的认知,不是对整体内部元素的认知,这种整体性的认知具有整体内部元素认知所不具备
的特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要义是行为和心理的整体性,所以在感官世界中任何被
看到的场景都能被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形”。
正是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被叫做“完形心理学”。
通过对比分析天津博物馆所表现的心理学的特质,论证建筑
学和心理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分析总结现代建筑设计中心理学应用的基本思想。
希望在建筑设计中引起对心理学应用的重视。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闭合原则、相似原则、接近于连续原则、建筑空间、建筑形式、建筑色彩
1、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位于北方名城天津市河西区,它于2007年底对外开放建筑面积64003平方米,它是展示中国古代艺术及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大型艺术历史类综
合性博物馆。
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较好的体现了建筑师何镜堂先生的“两观、三性”建
筑理念,即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在何镜堂先生的
设计中以“世纪之窗”为空间主题,再现了天津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
这是回
顾天津市建城600年的历史之窗,同时也是天津展望未来的希望之窗。
但是一般
的展览类建筑是不开大面积的采光窗的,此案建筑师再此开设一个巨型的窗户可
能是想把未来展厅作为开放展厅并且与环境呼应吧。
2、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目前已经应用在了许多艺术领域,其中也包括建筑设
计
方面。
因为知觉具有完整和闭合的倾向,也就是说知觉具有外延性能够把不连贯的一些点或线等元素作为一个完整的形体来感知,所以知觉感知到的东西大于眼睛看到的东西。
格式塔心理学应用在建筑设计上主要有闭合原则的应用、接近原则的应用、对称原则的应用、图底原则的应用、完形原则的应用等方面。
下面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对天津博物馆进行分析并且给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2.1闭合原则视角下的天津博物馆
闭合原则也被称为封闭原则,也就是说一些图形没有闭合、有缺口,但是知觉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使这个不完整的形体变得完整。
格式塔心理学就把这种知觉主体自发连接缺口、补充形体的行为叫做格式塔的闭合原则。
图1天津博物馆北立面
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何镜堂先生采用六层逐渐放大的钢架叠涩来象征天津
过去600年的历史(如图1),这个象征着天津历史的叠涩在形体上是三面围合的,但是在知觉的作用性它总是趋近与一个闭合的形体。
在天津博物馆内部一个连接
过去和未来的公共大厅,它逐级上升隐喻着天津的古代、近代、现代和未来。
未
来展厅是110米长的全景大厅,在这里有最好的景观视角,也正是以此来隐喻天
津的美好未来。
整个内部空间也是一个有不同元素围合起来的空间。
2.2相似原则视角下的天津博物馆
相似原则就是主体会在知觉作用下会把形状、大小、颜色、尺度等属性相近
的元素整合成一个整体。
即如果各部分的距离相等,但是它们在颜色上有差异,
那么颜色相近的部分就会自然形成一个整体。
这说明相似的部分容易形成整体。
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建筑师
将博物馆的主体与城市之窗采用相
似的颜色(都是暖色)、相似的尺
度、相似的构成元素。
以此使人们
在认知天津博物馆时产生它即
有城市之窗的未来感,又有一
个博物馆的厚重感图2天津博物馆
,但它又给人这两部分是一个
整体的感觉(如图2)。
这样的手法在建筑设计中是很常见的,建筑效果由建筑的
各个部分组成组成,每个部分有每个部分的特性,但当这些元素在构成一个整体
时由要有其作为一个整体的共性。
而这种共性的强弱就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相似性
原则之下的相似性程度息息相关。
2.3图底关系原则视角下的天津博物馆
在场景中,有些元素凸现出来形成图形,有些元素则凹陷下去形成图底。
一
般来说,图形与图底的辨别度越大,图形就越可以凸现出来而被我们的视觉捕捉
到。
比如,我们更容易在一片黑暗中发现光明,在绿叶的陪衬中发现红花。
反之,图形与背景的辨别度越小,就越难以把图形与图底区分开来,比如,原始森林中
的变色龙采用与原始森林相似的颜色,使人难以辨别。
因此要使图形成为知觉对象,不仅要有明显的特点,而且应该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
在格式
塔心理学中,这些特性不是物理刺激的特性、而是心理场的特性。
例如一杯水,
它具有轮廓、硬度、颜色等物理特征,但如果观察主体没有将这杯水视为注意中心,它就不会成为图形而只能成为背景,这时它在观察主体的心理场内不能形成
轮廓、硬度、颜色等物理特性,而一旦这杯水成为观察者的注意中心,它便有成
为了图形并且具有了轮廓、硬度、颜色等物理特征。
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
(如图3)作者将办公功能放置
在南面,并在其中设置庭院以
保证办公区的采光。
入口门厅
的西侧是临时展览展厅,这样
放置有利于
灵活的使用临时展厅。
本
案图 3 一层平面图
的主要空间是台阶式的展
览空间,并在一层平面的西南角设置附属展厅的库房,它与主要的办公区紧密相连。
在各个主要的功能区之间设置交通、库房等附属空间,并以此形成图面的底(附属空间)来衬托建筑的主要空间(展厅)。
在建筑立面设计上,将建筑的展览空间(上方黄褐色体块)作为一个形体。
建筑
师为了避免展览空间与地面这两个完整的形体直接接触将一层建筑虚化(用玻璃处理),也就是用虚化的玻璃当底以突出建筑的形象。
这样的设计手法在何境堂院
士的案例中多次出现,由此也可见格式塔心理学的实用性。
2.4接近和连续原则视角下的天津博物馆
接近原则指的是距离较近或者相互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整体。
比如两根距
离很近的旗杆,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整体。
连续性指对线条的一种知觉倾向,即
使它被其他线条阻断了,却仍然有线条原有的趋势感。
在天津市博物馆的立面设计上建筑体量由于内部功能的制约做出了一些切割,但由于切割的尺度不大,新的线条与原来的线条较接近,所以看起来两个体量依
旧十分统一。
3、从现代建筑看心理学与建筑学的统一
近现代时期,在西方现代设计艺术风潮和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影响下,建筑完
成了从原有的“形式大于功能”到现代建筑的“形式追随功能”的逐渐转变,建
筑环境心理学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格式塔心理学则是连接建筑学
和心理学的桥梁。
3.1、建筑空间
我们都知道建筑的本质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产生活的空间,对使用者产生直
接心理作用的就是尺度比例关系。
在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一
书中可以看出,街道宽度(D)与临街建筑檐口高度(H)比值对使用者的心理会
产生直接影响。
当 D/H<1时,空间是较封闭的,给人以狭窄的心理暗示;当 12 时,空间封闭感不强,显得较为空旷。
在天津博物馆的室外场地设计中街道宽度
与临街檐口高度的比值约为1.5,此时给人以舒服的心理感受。
而如果建筑的空
间比例失调,首先就给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会给人以不舒服的心
理感受,但在一些特殊场所设计师会恰巧营造这种心理感受,如纪念馆等。
从材
料的应用上来说也是严重浪费材料的表现,以此就会造成空间体验者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不舒适、刺激、强烈的使用体验。
如大体量、大尺度带来的压抑和视觉
上的冲击感;良好的比例带来的井然有序的和谐感;形状和细部带来的意义表达
和情感的传达等。
3.2、建筑形式
建筑形式的组合变化基于体量对称,给人在心理上的平衡,这个因素也决定了这座建筑给人的亲和感。
不同的空间形式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建筑师在设计空间的同时就是在设计使用人群的空间感受。
建筑师巧妙的营造空间形式的不同特点,通常可以营造出神奇的空间气氛,还可以有意识地使之产生建筑设计师提前限定的心理上的作用和精神上的感受。
除此之外;对于空间环境心理方面的设计,可根据人的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和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恰当地组织空间,包括空间的围合、敞开、曲线变化等,通过调整空间的形状、面积、高度、距离等,并结合装修、色彩、光线等手法获得良好的空间氛围。
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何镜堂先生就是运用合适的空间尺度、色彩光线、材料结构来实现设计师对于适用人群心理操作的。
其他还有如在医院中利用中心街来组织空间,既获得了开敞明亮的空间感,又方便寻址,满足了识别性的需求。
同时医院的建筑设计师还可以通过绿化、空间层次的变化可获得丰富的空间感受,使患者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4、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在天津博物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总的来说,该建筑在环境、空间、色彩、材料等方面的设计,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
天津博物馆作为天津的地标建筑,其“世纪天窗”的设计使其极具美感;建筑的主要立面采用近似对称的方式凸显博物馆建筑的严肃性;建筑外墙采用暖色材料,有助于增强温度感、可识别性和吸引力,便于使用者的方位感知,符合视知觉的理解规律。
但是就其对称性而言我认为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建筑或许可能用更加简洁、更加完形、更加对称的方式来解决。
参考文献
[1] 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5.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5.
[3]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9.
[4] 罗卿平.视知觉组织和空间环境(一)[J].新建筑,1988(4):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