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动漫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作者:李霄仪建红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年第06期
【摘要】日本动漫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方面,日本动漫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另一方面,青少年本身的精神需求以及对动漫的强烈认同感,使得青少年在模仿动漫角色的语言、行为、穿着等方面的同时,其思想和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日本动漫青少年价值观日本文化认同感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尺度和标准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的一般性意义的评价。
价值观念的变化是主体对现实生活全新理解的结果,通过兴趣、抱负、理想乃至动机这类中介而对现实选择产生影响。
在社会价值观念中,青少年价值观念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能力比一般社会人士强,是青年中最富于理性思维的群体。
①从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部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来到中国以来,日本动漫俘获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心。
在充分享受到动漫带给人们的乐趣的同时,青少年的价值观在无形中也受到了影响。
许多青少年在看完一部动漫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或下定拯救世界的决心,或感慨生活之美好,或以作品中的主人公为榜样激励自己,甚至有的人从此爱上画漫画以至于将其成就为终身的事业。
动漫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了青少年,产生这种影响的机制有哪些?
日本动漫本身作为外部的作用机制
日本动漫中体现的日本文化特点迎合了青少年心理,影响青少年的生活价值观。
日本文化是“杂交文化”。
这样的文化具有天生的接收、融合能力,能在保护自身文化的同时,吸收和消化异域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之树上结出本土化和全球化兼收并蓄的果子,这就为日本成为文化超级大国和实现全球化提供了可能性。
②
从形式和内容上看,传统动漫作品对事物属性的区分上显得很彻底,而日本动漫却并非如此,它巧妙地将东西方的文化和审美融合在一起,把现实与虚幻结合起来,有了这些铺垫,影片中所宣扬的热血精神才显得真实可信,并为动漫迷们所热衷和效仿。
③
日本动漫中独特的人物形象设计受到青少年追捧,影响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
日本杰出的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了一个理念叫做“脱亚入欧”,这种观念在动漫上的表现是,动漫角色身材修长,大眼睛,翘鼻子,小嘴巴,形象唯美,这就形成了现存日本独特的动漫角色特征。
动漫
人物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被迅速接纳并流行开来,各种cosplay也随之盛行起来,就连现在的一些欧美动漫电影中的形象也带有了日本动漫的影子。
日本动漫在追求持久影响力,使受众获得知识和视觉刺激的同时,还重视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自我剖析,从而引发受众的思考,赋予动漫一定的思想内涵,影响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
动漫世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动漫找到自我满足的方法,克服自己软弱的一面。
通过那些动漫故事、动漫形象,青少年学习如何对待友情、亲情,如何面对社会。
此外,日本动漫细致的分类和准确的定位使其受众范围扩大,对全民的价值观开始有针对性的引导。
日本动漫依据年龄、性别、爱好等不同读者群的需求分成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少年动漫、少女动漫、成年动漫、幼儿动漫等等。
动漫有杂志、单行本、文库本等诸多形式,内容包括人生、爱情、友谊、梦想、冒险等各个主题,涉及文化、历史、经济、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
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能在动漫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某个动漫角色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受众的需求作为内部的作用机制
第一,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很多问题上缺乏理性的判断和辩证的分析,同时他们拥有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和尝试新奇事物的个性冲动,这使得他们成为日本动漫的主要受众群体,也是青少年动漫文化流行的内在动因之一。
从生理上看,青少年体力充沛、反应敏捷、欲望强烈,身体内部的器官和机能趋向成熟,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健全;在心理上,他们的成就动机空前高涨,强烈渴望出人头地,踌躇满志,同时善于模仿,易受外界影响,喜欢幻想,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张扬自己的个性;另外,在知识储备上,知识有限,经验更是匮乏,阅读能力也比较有限。
在这个时期中,青少年通过对爱情、友情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反映出他们与儿童时代的不同。
动漫形象正好迎合了青少年这种追求新奇和张扬自我的个性,符合青少年活泼的天性,能激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透射出强烈的个性光芒并产生共鸣。
第二,青少年与动漫人物的长期接触,对人物的态度、话语、行为,甚至穿戴的模仿,易使青少年产生对角色的认同,模糊现实世界与动漫世界的界限,影响青少年社会价值观。
模仿是内化而成个人人格的特质过程,即称为认同,认同是人格正值发展阶段的儿童及青少年曾向环境中所接触的人或事物寻求的,儿童及青少年随着环境信息媒介的多元化逐渐转向社会中寻求认同的偶像,动漫中的英雄角色自然成为他们认同的偶像。
④
在青少年追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联系纽带:社会与同伴关系。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渴望融入社会,渴望进入并改变成人的世界,去实现社会的承认。
但由于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产生了特属于自我的横断性文化。
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成为日本动漫建立基
础之一。
日本动漫中出现的诸如“自我”、“认可”、“友谊”、“梦想”这样强烈的价值观念正是迎合青少年所期望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⑤
大众媒介成为连接这两种作用机制的纽带
一定文化的传播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形式,动漫文化也不例外,也是通过一定的大众媒介作为载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
根据集英社所发布的新闻稿,2010年11月1日《海贼王》“最后之海新世界篇”的突入使其累计发行量突破了2亿册,这是该社第5个发行量过亿的作品。
各种专门的动漫频道24小时播放各种动画片,比如,从上海开通的炫动卡通卫视开播以来的收视率数据看,在上海可接收到的50余个频道中,这个专业卡通频道的收视时长排行第5。
⑥随着3C产品的普及,电脑、手机、MP4等数码产品成了承载青少年娱乐方式的重要工具之一。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为青少年接触日本动漫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动漫网站,青少年可以及时快速的掌握动漫资讯,接触更广泛的动漫资源。
大众媒介的出现带来了大量的矛盾,它在某些方面强化了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但同时它也与家庭和学校中所倡导的某些价值相冲突。
同时,它为青少年提供了现实的世界和行为的信息,也提供了想象的世界和行为的信息,是一个更为自由、民主的空间。
青少年通过这些大众媒介了解到他从前未曾了解到的如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信息,有意无意地与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进行比较,并随时调节自己的价值观;大多数的青少年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承认,也往往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指引”。
青少年群体思维不是很成熟、生活经验也不够丰富,对很多问题还缺乏判断力。
他们通过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不断地将媒介传播的各种价值内容纳入到个体价值体系中。
在不断强化、巩固过程这些内容的同时,也经历着价值内容的更新和冲突。
因而个体的价值体系总是处于不断的整合之中,不断舍弃一些价值观念,而将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加以充实和内化。
然而,由于青少年自身的局限性和电视信息的开放性、多样性,在价值理解、认同、选择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自觉程度是很低的;在进行价值整合时遇到一定的价值冲突也会不知所措,表现出整合能力的缺失。
不得不承认,动漫已经成为一种亚文化⑦,这种文化是动画本身以及观看者所共同创造和拥有的。
在动漫亚文化的“业余学术界”中,并不是单纯将动画和漫画构成的范畴来作为公理,而是将已经在动漫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新兴游戏也纳入动漫文化的概念之中。
可以这样说,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总是通过文化向下一代传递,灌输某种特定的价值观。
而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一般由三大教育载体来完成,这就是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
家庭教育是价值观形成的第一载体。
学校教育的是社会主流文化,包括伦理文化,并由教师承担教育责任,向学生灌输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它是价值观念教育的主渠道。
而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在当今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用生动的画面、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影响着未成年人的价值观。
⑧(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注释
①王维丽:“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教研教改》,2009年第4期,第18页。
②张啸涛:“‘动漫帝国’倾销中国”,《凤凰周刊》,2006年第16期。
③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④张春兴:《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03页。
⑤黄睿:“青少年亚文化视野下的日本动漫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7期,第36页。
⑥张群力:“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运营现状”,《视听界》,2005年第5期,第22页。
⑦李倩:“略论青少年动漫亚文化”,《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6期,第4页。
⑧袁小武:“论网络游戏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