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一中高二上学期限时练历史试题(二)(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市仙游一中高二上学期限时练历史试卷(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

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答案】D

【解析】A.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B.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C.不符合史实,排除;

D.从蟠桃会宴请的宾客可以看出三教呈现交融状态,正确。

故选:D。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三教呈现交融状态。

本题以蟠桃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清小说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唐朝建立之初,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对过去经说进行整理,孔颖达等人最后编订

了一套统一的解说--《五经正义》。该现象说明()

A. 唐代统治者热衷于研究儒学

B. 唐代儒学受到道学、佛学的冲击

C. 唐代统治者致力于统治思想的重构

D. 唐代儒学呈现出新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以得出唐代统治者致力于统治思想的重构,而不是热衷于研究儒学,故C项正确,A项错误;

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唐朝建立之初,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对过去经说进行整理,孔颖达等人最后编订了一套统一的解说--《五经正义》”。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3.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

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兴起儒学复兴运动,故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故A项符合题意;

B项表述错误,儒家思想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

C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

D项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实际考查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杨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

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这主要说明()

A. 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

B. 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

C. 诸子百家的人性论趋渐于统一

D. 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杨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等可知材料说明从人性善恶的讨论到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故D项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5.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

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 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 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 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宋明理学的特点和历史影响。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6.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

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 主张格物致知

B. 反对“天人合一”

C.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 主张克服私欲

【答案】C

【解析】“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表明王阳明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在天地鬼神中的首要地位,从哲学派别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