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
1.双列系统:
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
2.单列系统:
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
划分,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带
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
景观组成结构同一性: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联系 所表现出的性质和特点 景观土地结构同一性:具有一定的土地类型及 其组合方式
第四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1.非地带性类型的分类(大地貌面的组合) l)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 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 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山地和山间盆地
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
区划下限单位。
二、景观同一性问题 1.景观的发生同一性 2.景观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
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的组成结构: 景观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景观的形态结构(土地结构): 景观形态单位组合的性质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使用带段性单位和
省性单位的相间排列
4.科学的单列系统的特点 5.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带段 国 地带段 省
综合性区划单位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
亚地带段
州 次亚地带段 区(景观)
第三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 一、景观概念与特征
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二、区划研究和类型研究的区别
1)类型单位是通过对某种对象的特征的抽象概括而获得的 2)类型单位属性是逐级概括的结果,级别越高共同属性越少
3)区划单位的空间连续性和完整性,类型单位的分布规律
4)每级区划单位都属于一定的类型,都可以进行类型研究
第六节 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1)各原则和方法的互补性 2)边界指标问题 综合性原则:选择相互联系的指标作为划分区界 的依据
主导因素原则:选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导标志
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法:实际上是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相结合的方法
3)指标标准选择方法
4)各区划原则在区划中的地位
关于地带的理论问题主要有: 1)地带的定义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山地区划 2)划分地带的标志及地带界线的确定 3)过渡地带问题:边界确定与边界处理问题
4)地带内部的进一步划分
3.亚地带与次亚地带
亚地带与次亚地带划分的困难 亚地带与次亚地带划分指标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大陆非地带性分异的两大因素:
海陆分异;距海远近
4)具有高原地带性的高原
5)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切割高原 6)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斜降山原和斜降山系
7)具有明显垂直带性的高原、山地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二、山地高原完整性与自然带或地带连续性
孤立山峰和不很长的山脉在自然区划中常常被划作 中低级区划单位的次级区。高大绵长宽阔的山系与高原 在呈南北走向时可能跨越十余条甚至数十条纬度线,从 而把纬度自然带和地带分割成若干带段和地带段;在呈
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区划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发生学原则)
1)划分出的任何区域都必须具有发展过程的 相似性 2)发生统一性不是其组分所有的特点形成的
同时性,而是形成该区域整体特征的历史共同性
3)等级越低,年龄越小,等级越高年龄越 4)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不同区域,发生统 一的程度或特点应有区别
1)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
2)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区划下限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 3)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样地) 4)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 5)具有较长的历史,对外部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景观定义: 自然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 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 它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
东西走向时,因受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是干湿分异的影响,
各段的基带性质和垂直带谱结构也有巨大差异。这样就 有两种可能的划分方法:1)遵循非地带性规律保持山 地、高原的完整性;2)强调地带性规律,不考虑巨大 山地高原的存在,保护自然带或地带的连续性。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三、山地自然区的划分
山地自然地理区划分的两种观点 1)根据山地垂直带谱差异划分 2)应在垂直带范围内划分 这两种观点都是根据不同山地特征总结出来的,
区划的最终成果
三、综合性区划单位
1.自然区划单位系统的理论基础
2.建立完全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单列)的方法 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运用主导标志法进行区划
3.两种综合性区划单位
省性: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差别
带段性: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差异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亦采用单列系统 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 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自然县 该方案采取的办法的特点: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4.州
州的范围: 大致与Ⅳ级大地构造单位相当 州的划分依据:
亚地区内的地质地貌差异
在山地划分州时应特别注意山系的组合状况 在平原区域则应特别注意沉积物的分布状况, 气候差异也可作为划分州的根据。
三、综合性区划单位 1.自然区划单位系统的理论基础
1)双列系统的理论依据
(1)区划系统应反映客观存在的两个起因不同 且互不从属的分异规律 (2)两种地域分异规律决定了两类区域单位的 存在
影响划分 带的划分指标:活动积温
带的含义:
自然区划的最高级单位,各要素都具有
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不可仅理解为热量带
带的划分:
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
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
带界与某个地貌界线相符的现象:
2.地带
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每一地带包括一个可
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类型
区划等级系统: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1.大区
第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与基本的地质构造 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
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
大区特征:范围;气候特征;大区内分异特点
中国三大区划分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2.地区
“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其地势、构造和地理位
置决定了自然条件在其范围内水平的或垂直的一定 地带性型” 地区划分依据: 地势-构造的统一性大气候特征(干湿程度) 地区的范围: 第二级大地构造单位
顺序划分和合并法以及类型制图法 3)综合性原则的实现: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 4)主导标志法的实现:指标选择法
2.自然区划方法类型
1)“自上而下”的区划
2) “自下而上”的区划
从划分最低等级区域单位开始,将其依次合并为高
级区域单位,与土地类型制图法相结合而被广泛采用 限制:土地类型研究较深入的小区域范围
2)单列系统的理论基础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于
地表自然界
(2)地表地域分异规律性是两种因素交
织作用和两种规律的综合表现 (3)自然界必然存在反映这一综合地域 分异规律的完全综合性单位
3)单、双列系统理论基础评述
(1)双列系统对揭示统一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得
无能为力 (2)双列系统的联系单位大致相当于单列系统的主 要区划单位 (3)双列系统只是获得单列系统分析手段,而不是
2. 相对一致性原则
在划分区域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
的一致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特征的一致性各
有不同的标准
相对一致性原则是自上而下顺序划分
和自下而上的逐级合并的理论基础
3.空间连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 区域单位必须保持空间连续性和不 可重复性 任何一个区域永远是个体的,不能 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一、室内准备阶段
二、野外考察阶段
1、野外考察;2、调查 三、室内总结阶段 1、整理与分析资料;2、整理实物标本和照片 3、撰写区划报告: 地理位置和自然经济特征;土地类型;自然区; 各分区特征;生产建设方针探讨
山地情况复杂,有些山地很适合某种标准,另一些
山地可能不适合这种标准。
第五节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一、地域系统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方法:自然区划的实质在于通过区域 系统研究方法,对地表自然界进行划分或合并,建 立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类型划分方法(分类系统法):任何区域都具
有一定的特征和标志,在进行区域研究时,通过建 立区域分类标志,将各种区域自然综合体划入不同 的类型。
地区与大区的区别: 整体和部分
地势-构造的确定性、发生统一性和鲜
明的界线
平原区域同山地区域分开
海拔高度是地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3.亚地区
最近地质时期在非地带性因素如构造运动、海侵 和气候差异等影响下由地区分化出来的。亚地区包括 发生上和年龄上相近的、地貌和地表沉积物性质相似 及形态构造相似的景观,在气候上也具有显著的共同 性,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个整体。 亚地区的范围: 大地构造的III级单位 划分标志:地质地貌;山系和盆地的组合状况
4.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性原则:据整体特征的相似和差异 性划分区域和确定界线
主导因素原则:在区划时首先考虑决定
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区划原则的分类
如何分区的原则:
如何确定区域边界的原则:
二、自然区划方法
1.区划原则的实现
1)发生统一性原则的实现:古地理方法
2)相对一致性原则与空间连续性原则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