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不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章第1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节内容的学习直接关系到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不等式性质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经历不等式性质的得出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结论,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2)通过对不等式性质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不等式的三个性质。

通过探究规律,交流讨论突出重点。

难点:对不等式的性质3的认识。

通过探索、交流、总结,练习突破难点
关键:经历探究不等式性质的过程,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1、教学手段及方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类比—实验—交流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教类比—实验—交流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人数较少,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多大兴趣。

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基础对等式掌握较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指导观察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
学生举手回答,交流联想。

投影显示:等式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性质,为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

(二)知识探究
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5+2()3+2,5-2()3-2;
(2)–1<3,—1+2()3+2,—1-3()3-3;
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
(1)>、>
(2)<、<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
师生共识: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1,进一步培养学生得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
(3)6>2,6×52×5,6×(—5)2×(—5);
(4)—2<3,(—2)×63×6,(—2)×(—6)3×(—6)
(方法同上)又得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bc。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5)、(6)题:
(5)6>2,6×(—5)____2×(—5),6÷(—5)____2÷(—5);
(6)–2<3,(—2)×(—6)____3×(—6),(—2)÷(—6)____3÷(—6)
会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bc。

< p="">
设计意图:由学生发现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讨论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性质2和性质3的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想一想
1、不等式的性质2和不等式的性质3有什么区别?
2、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不等式于等式性质异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四)练习:若a>b,用“<”或“>”填空。

(1)3a3b;(2)a—8()b—8;(3)—2a()—2b
(4)2a—5()2b—5;(5)—3·5a+1()—3·5b+1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为下面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作准备。

(五)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1、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1)x—7>26
(2)3x<2x+1
(3)2/3x﹥50
(4)—4x﹥3
2、逐题分析得出结果:
(1)x—7>26
分析:解未知数为x的不等式,就是要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
x﹤a的形式。

解:(1)为了使不等式x—7>26中不等号的一边变为x,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得x—7+7﹥26+7
x﹥33
(2)3x<2x+1
为了使不等式3x<2x+1中不等号的一边变为x,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减去2X,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x—2x﹤2x+1—2x
x﹤1
通过两小题得到:解不等式时也可以“移项”,即把不等式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而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3)2/3x﹥50
为了使不等式2/3x﹥50中不等号的一边变为x,根据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3/2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得
x﹥75
(4)—4x﹥3
为了使不等式—4x﹥3中的不等号的一边变为x,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除以—4,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得
X<—3/4
通过(3)(4)的求解过程,类似于解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未知数系数化为1),解不等式时要注意未知数系数的正负,以决定是否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得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六)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课本P127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
设计意图:及时了解学习效果,了解学生是否能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七)课堂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作业:课本P128第6题
预习不等式的性质的第2课时(课本P126—127)
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在探索不等式性质的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五、说教学后记: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类比—实验—交流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简单运用。

但这节课,在探索新知上花的时间较多,以至于学生的练习时间太短了,以后我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教学时间的把握,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孙有玺,来自音河中学。

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性质(1)》一课的教学和大家一起探讨。

下面我将从学生状况、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下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合作探究意识,在知识方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及基本性质。

这些都为自主探究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

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习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准确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类比的思想对等式性质及不等式性质进行了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等”与“不等”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不等式的性质是本节不等式变形的基础,也是今后解不等式(组)的依据,所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是本节课的重点。

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和等式的性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不等式性质3的理解与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比较、讨论,并加以强化练习达到突破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属于性质类知识,重在探索,意在应用。

因此,我采用启
发诱导、实例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主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自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获得结论。

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对于不等式性质的发现,我采用了下面的作法,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复习等式性质后,教师提出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先引导学生对不等式的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后会说出不等式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仍是不等式”。

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叙述中的问题予以纠正,不能笼统的说“仍是不等式”,因为“=”没有方向性,而不等号有方向性,所以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接着,让学生不等式作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的变形,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甚至会发生争执,教师要深入学生,通过共同探讨,学生会发现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都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

我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挥合作精神,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去探究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性质将不等式变形,也为例题的教学做一些铺垫,我先设置了两组抢答题:
抢答:看谁答的快又准
1·设m>n,用“<”或“>”填空:
(1)m—5___n—5
(2)m+4___n+4
(3)6m___6n(4)
—5m___—5n
2·判断:
(1)∵3+x>3+y,∴x>y()
(2)∵3>2,∴n+3>2+n()
(3)∵a<b,∴2a+1<2b+1()
(4)∵—2a<6,∴x>—3()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老师特别强调:当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接着,给出例题:
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x+7>10
(2)3x>2x+1
(3)—10x>50
(4)—4x<—8
例2·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说出a与b的不等关系:
(1)a—3>b—3
(2)—a>—b
(3)—2a+1<—2b+1
例1由学生分组讨论,写出解题过程,老师展示几个同学的解答并给予讲解。

对于例2我采用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再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并说明根据不等式的哪一条性质,由师生共同完成。

为了解学生能否独立运用性质将练习三,安排学生演板: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

(1)—3x>12
(2)3x—4<6x+11
请两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并对学生演板的结果作出
评价,教师深入小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学生的互相评价找出应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进行变形中出现的错误,以防患于未然。

以上练习完成之后,学生已能准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变形,为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我又作出了一些引申和推广。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5>4,∴5a>4a
(2)不等式2x>5x的两边同除以x,得2>5
(3)若ac2>bc2,则a>b
第4题设计说明,当不等式两边同乘或除以一个字母,而字母的取值不明确时,需对字母分情况讨论。

〔四〕归纳小结、整体把握
为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以及用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小结。

方法是:由学生四人一组互谈本节课的收获,总结解题方法,并说明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请一位同学小结,其他学生补充,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而老师则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因此,本节课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互相交流,集思广益,突破创新,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然后,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巩固知识,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习伙伴之间进行了思维的碰撞和沟通。

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一个原则:低起点、多练习、勤反馈、快矫正、重能力、以求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第十一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
课: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应用。

它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

它与前面学过的等式性质有联系也有区别,为渗透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并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

结合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简单的不等式;
(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探索过程,渗透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2)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
(3)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渗透不等式所具有的内在同解变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陶治学生的数学情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不等式性质及简单应用。

难点是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及性质3的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探索过程,化抽象为具体;用类比,对比的方法化生疏为熟悉,化零散为系统。

二,教法分析,教学手段的选择: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
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即采取观察猜测———直观验证———推理证明———得出性质。

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中渗透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应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体现数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理解的困难,采取了类比作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置教学。

三、学法指导:
由于七年级学生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显示欲。

同时经过一年初中数学的思维锻炼,已经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学生的以上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所以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类比,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类比猜想
提出问题:今年我比你大10岁,5年后,我比你大还是比你小,大几岁,小几岁?
2年前,我比你大还是比你小,大几岁,小几岁?
类比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有类似的性质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猜想不等式的性质1
2、举例说明,验证结论
设计小活动:你说我验
同桌合作,举几个例子,可以是数字例子,也可以是生活当中的例子。

相互验证一下你猜想的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旨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增强学生思考的严谨性。

活跃课堂气氛,
掀起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以及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同一个整式"的含义。

3、类比等式的性质2,使学生发现问题:不等式是否有类似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2,3是这一节的重点、难点,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不等号没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变?不等号发生了改变,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自己的思维发生碰撞,再套用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因此,必须分成正数和负数两种情况。

这种分类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水到渠成的。

让学生再举几例试试,发现有没有类似的结论。

【教法说明】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理解的困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即观察猜测———直观验证———得出性质,突出时间、结果和体验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此,改变以往给学生画好框架,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种方式能再次掀起小高潮。

让学生各有所获,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

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应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体现数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性质2,3,同时教师板书。

4、例题讲解,探究新知
例1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p="">
(1)x—5>—1
(2)—2x>3
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x>—1+5,即x>4
(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X<—3/2
【教法说明】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

【设计意图】应用性质精讲精练,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加强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规范书写格式
例2:对习题1进行适当的改编:已知a<b,填空并连线:< p="">
(1)a—3____b—3,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
(2)6a____6b,根据不等式的性质2
(3)—a_____—b,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
(4)a—b____0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了解学生作题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纠正或鼓励。

注意问题:做此练习题时,应启发学生将所做习题与题中已知条件进行对比,例2(3)是根据不等式性质3,不等号方向应改变。

这是学生做题时易出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连线改变以往简单说明理由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同样让学生明白言之要有理,推理要有依据,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比较2a与a的大小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2a一定比a大,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的思想。

</b,填空并连线:<>
</a"的形式<>
</bc。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