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
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
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
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2
以前以为精神病是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造成的,通过这本书的描写,原来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想出来的。
书中没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标,我想他们的病态应该不光是思想行为上的,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才能下诊断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会和万物的奥秘,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那么你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启示给你这些,你是宗教家。
而这本书里的精神病人虽然有天才的潜质,思考的东西有意义却是一己之偏见,无视现实生活甚至超越社会规则和道德。
所以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精神应当建立在物质之上,因为人既是肉体,就还是物质的。
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现实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课题,遇到阻碍保持平和心态,估计也不会疯了。
不过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真有疯的,可人家历史留名了,而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华功名利禄的人来说,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纯净有追求,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
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将理论和现实结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价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3
本书的案例中,有些观点还真是让人觉得神乎其神的,但不知为什么,说得越玄就越让我觉得不可信。
并不是因为那些知识超出了我的认知,而是沟通本身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说的内容,二是说的方式。
即便我可以努力尝试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诡异气息却始终无法消散。
书中人物夸夸其谈,自认为才华横溢,但在我看来,却有很多根本就是伪命题。
例如那些自称可以往返现在与未来的人,你不如收起对我们普通人的鄙视目光,拿出让人相信的真凭实据。
像机器猫似的真刀真枪地往外掏新式装备,看谁再敢跟你叫板?好吧,也许他们会说:“我又不是科学家,我怎么会发明那些玩艺儿?你现在要是穿越回唐朝,你发明出个电视机让我看看啊!”这话貌似有些道理,可是,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舞台施展才华的年代,你就算搞不出发明,总可
以写本科幻小说吧?说不定还能得个雨果奖、星云奖。
再退一步说,你文笔不行,写不出小说,那你也可以去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大显身手啊!
噢,这些你都不行?你只会睁眼说瞎话?那好吧,把你当作精神病,其实也没冤枉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4
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是天才?谁是疯子?
在我们眼中,那些言行不正常的人便被冠上疯子的称号。
我们以一个所谓正常人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
殊不知,那些被我们冠上疯子称号的人们或许也正在用一种另类的眼光观察着我们。
谁能说清到底谁才是不正常的疯子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疯子”的内心世界。
他们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专心致志地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这些所谓疯子的人,对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研究颇深,说起来头头是道,而且理论依据充足,让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才是不正常的“疯子”。
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可怕的书!
反观我们教育领域里的孩子,有些孩子总是与众不同,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堂上左顾右盼,小动作不断......一度成为让我们头疼的坏孩子。
对于这些“坏孩子”,我们斥责,惩罚,叫家长。
但若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弄清楚他们各种令人恼火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也许我们能发现不一样的他们。
深入了解孩子并加以引导,才能让“疯子”成为“天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我们这些开发者要找准他们的路线及结构,小心翼翼地加以雕琢,使他们成为最闪亮的明珠,而不是被遗弃的废墟。
孩子的美好未来,靠你我一起努力打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5
读了这本书,多了一些书里观点。
以后看到疯子,也许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而不是同情,恐惧,远离。
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也有性格,有人沉默寡言,有人喜欢说个不停,有人直来直去,有人喜欢拐弯抹角,跟大家眼中的正常人没什
么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儿。
而他们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跟“正常人”的世界观不同。
他们的世界观与众不同,甚至令人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理解。
各种各样的病历,印象最深是苏萨克氏症候群,她的记忆似乎只能保持24小时,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一天。
不要以为失忆只是不记得一些人、一些事那么简单,他们同时会遗忘了一些技能,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出现障碍,他们会变得暴躁、迟钝,而且合作能力也会大大降低。
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混沌的,画面、色泽、美感,好像都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甚至有时候,连看对面的人,也会恍惚,脑海中会浮现出“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这样是一个人”的可笑概念。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世界,就像如果他们得不到有效的康复,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一样。
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他们那断篇的,无法拼凑完全的记忆世界里,悲伤和抱怨存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他们的快乐程度也会远远高于正常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6
实话实说,我是看不懂这本书的。
那些人讲得东西太深奥,像什么量子力学,四维空间,我都不明白。
可还是想看,不为什么,就是想。
作者说,有一个精神病科医师告诫他,不要想那些病人告诉你的世界观,不然你迟早也会疯的。
读到这里,突然有些羡慕作者,至少他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我不能。
换句话说,因为我知识不够,理解力也不够,所以我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我是个普通人,没有超高的智商,也没有超高的情商,平平凡凡的过一辈子,也许就是我的归宿了。
看了这本书,突然觉得讽刺,我不能成为什么改变世界的大人物,却连疯也做不到了吗?你可能想说,疯有什么好的。
但我并不是想疯,只是想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所以从现在起,努力地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的命运属于自己。
每天早上起来,问一问自己,我真的足够优秀吗?
我并不比别人优秀多少,至少智商不足以高到加入门萨——这本书里的一个精神病人就是门萨会员。
所以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一点成绩,一柜图书,都没什么了不起,至少我现在,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每个天才都有可能是个疯子,每个疯子也都有可能是个天才。
我不是天才,也不想当个疯子,至少现在不想。
但如果有一天,我因为什么事想不开而疯了,我希望能做个真正的疯子,天才的疯子,希望那时候,我能有疯的资格。
好好读书吧,不然当你在某一天突然发现,你连疯的资格都没有,该是多么可悲!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耗时差不多一个月才看完,确实如作者自己所说,只需要你在看的时候,能有一点儿的思考,他就是欣慰的。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书,已经完全不知道书中具体讲的是什么,只依稀记得书中讲了很多的不一样的故事。
看完故事后会让自己有点凌乱感,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之前所知道的一切,而认真思考书中讲的故事这个思维方式的正确性。
天才和疯子只有那么一线之隔。
很多观点已经逐渐忘却,但是自己作者自己说过,为什么能坚持做这个心理。
每天抱着空杯的心理,拥抱每一个病人,倾听他们的故事。
只有你摒弃自己的成见,你才能体会、理解病人,同时才能感同身受。
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是多么的难,真是因为主人公做到了,所以他才能得到病友的信任,才能坚持下来。
生活在人的江湖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存在着形色各异的思想,所以在日常中遇到思想各异的人,我们可以抱着宽容的态度,认真的倾听,需要完全的赞同,但可以表示理解!多一份理解,多一分宽容,世界都美好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8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本书的答案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了,但是你可以在你自己眼中可以明白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在这个世
界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或许在这一类人中,他们对这个世界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就是精神病人。
这个就是这本书主要新颖的地方吧!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此书是高铭老师所著,里面的文字通俗易懂,都是以对话方式呈现的,读者大多可以很容易理解,并且能够随着作者投入到书的情景里面去,大多数看这本书的人都会废寝忘食,并且还可以看好几遍。
在作者的描述中,让我知道在精神病人的世界中,原来有这么多的想法,他们的思维超乎了平常人的思维逻辑,他们的推理方式实在是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让我刷新了对他们的认知。
他们的眼中,我们是那么的的无知、渺小、愚蠢,我很惊讶他们的想法,是那么的独特,创造了不一样的世界感知,他们能够通过很小的东西联想出更大的事物,并通过自己的头脑无止境的思考下去。
里面有提到一个精神病医生,他说道:如果这个精神病人是快乐的,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打断他。
是的,我们不要用另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如果你觉得他傻的话,然后在他的眼中,你或许什么都不是,根本就瞧不起你。
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思考下去,生活下去。
有时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或许他们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9
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以精神病人为题材的书,讲述了作者与精神病人沟通、并且试图了解关于他们世界的故事。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思考天才和疯子到底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疯子?什么是天才?天才是疯子的基础,天才的极致便是疯子。
有多少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着,又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着。
一道看似鲜明的界限,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和群体,界限左右,疯狂与正常。
界限之上,困惑与彷徨。
有人说过:不疯魔不成活。
在这本书中,很多精神病人的言论都让我们无比认同,因为他们思维逻辑清晰,言辞合理、无懈可击。
他们好像是天生的哲
学家、科学家一般,用作者书中的话来说:哲学家与疯子的区别在于,一个只是在想,而一个真的去做了。
精神病人是简单的、坦率的,甚至可以说是死脑筋。
世上没有太多非黑即白的事情,因此世人选择中庸。
太多的人为利益或者其他世俗的东西而选择放弃追求。
而精神病人那种无所畏惧、不被外物所扰的精神却让人感动。
他们的呢喃细语不会被大多数人认同,他们的观点想法不会被大多人采纳,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那我们又凭什么说精神病人的想法是疯狂的呢?
或许有很多人一直认为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说是“疯子”,就是那种傻傻的、呆呆的、疯狂的。
但其实,也许有些“疯子”,他们很痛苦,很无奈,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如果我们能够对他们多一份容纳,少一份鄙夷,多一份关怀,少一份斥责,多一份信任,少一份质疑,那么是不是能减少一个疯子,多出一份美好的未来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试着去理解别人的世界,接受别人的观点,多倾听他人的想法与意见,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别人眼里不一样的东西,发现不一样的世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是有益无害的。
天才和疯子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点是否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证明。
每一个天才在不被认可、无人理解的时候,不就是人们口中和心中所认为的疯子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0
这本书我记得很久之前买的,翻了一下购物车是16年10月下单的,买后看了大概三分之一,有点瘆人,就没继续看了。
买之前不知道是讲的什么,以为是天才少年,思维奇特之类的,看后简单总结,是一本以对话形式写精神病人的书,这本书看一遍就好。
当时火爆的原因应该是:一这是写精神病人的;二是可能挺多人找到了共鸣。
内容应该是真实案例,有当事人惊悚的回忆,或者是杀人经历,这点让人有点害怕。
但整体看完你会思考,他们中的有的人真的是精神病人吗?还是
只是思想偏执,有点死心眼儿,在追求答案、刨根问底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其中有的确有病的,但那种高级知识分子,怎么最后也认为自己是病人了呢?因为他们在探寻结果时,找不到答案了吗?还是发现自己的答案超出常人认知了,这种独特的思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病?
这些病人里也有作者佩服的人,无论从知识的渊博程度,还是理智的逻辑分析能力,无论是涉及物理学还是社会学、哲学,有些人完全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
你不能说他们不对,而是我们未知。
不止一个人告诉我,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面。
遇见事情时,有多少人能停下来思考一下,认真的研究本质?
作者后记里有一段经历我觉得特别好,开始是对诗词感兴趣,然后了解诗人时代背景,怎么写出的诗,接下来同时期的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又从政治、人文、经济、宗教多方面综合了解,自己的思想价值体系和对世界认识的一个架构无形中就形成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1
很早知道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图书,却不知道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看完以后,我会发现这些人比正常人还正常,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心理学、宗教、量子物理、多重宇宙以及玛雅文明等,真的不懂这些人到底是疯子还会天才,这个世界有我们太多不理解的东西。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或许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吧,作者却从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向探索这个世界,首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不断地访问这些精神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观。
只是有限,有些地方虽然没有看懂,略有遗憾。
但是却感觉到他们的世界观很奇特,知识是那么的丰富,每个故事都有令人深思的问题在里面。
他们的执着是那么可怕,对这个世界的疑问是那么的多。
或者这就是我们质疑他们为神经病的原因吧,在他们严重我们何尝又不是一群怪人呢?真的不知道是他们真的疯了,还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命运的安排。
想到《灵魂的尾巴》里面的几句话:想出去很简单,就跟灵魂盘起尾巴基金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神经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
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就安全了。
正常人之所以为正常人,大概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时候隐藏了我们心中的想法吧,感觉这真的像一个悲剧的故事,。
其中的《角度问题》也让我深有感触,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丰富,现在的我们想事情越来越复杂了,我们习惯自己的经验和态度去教育孩子,试想一下,这样的操作孩子真的能接受吗?他们真的会理解吗?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八戒倒立以后发现福迪变高了,变得不是福迪,而是看人的角度。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事情的话,或许就能明白他人的看法了吧。
有时候我想不明白精神病人讲的那些话,换个角度或许就懂了,作者也是这样走进他们的世界的吧。
如果哪天你看到我不正常了,或许是你不正常了,哈哈哈...
作者说这本书是一个悲剧,现在想想也确实如此,书中提到很多神奇的想法,四维生物、灵魂的尾巴,时间的尽头,多重宇宙...这些“疯子”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又让我们无言以对。
而我们早已不再对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疑问,习惯了每天的事情,到底谁才是天才,谁才是疯子?不管如何,我们已经渐渐地走向普通人这条路。
通过这些“疯子”的故事,希望我们可以从他们世界观中获得一些启迪,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有一些不一样的了解。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2
我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那些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疯子思维混乱,只会胡言乱语。
但实际上,那些精神病人其实没有传言中那么恐怖。
他们有着只属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缜密到让你找不出任何破绽的世界观。
他们的知识面可能比你要广得多,他们可能精通量子物理学,可能精通哲学……他们总能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还记得,我打开这本书看的第一篇访谈实记,叫角色问题。
说实话,我当时觉得我看的是一个短篇科幻小说,一篇读完,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不可思议。
这一篇说的是一个妄想症患者,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他创造,且是为了对他这个主人公产生影响而存在。
他的人生如同一
本小说,他自己便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兼作者,所有的事都会按照他所想的样子去发展。
相信你一定会觉得这很荒谬,无法理解。
但是,在结尾,作者发现这位患者准确地预测了自己出院的时间。
这也就是我上文中说到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
如果你看到了这篇访谈实记,那么你将会有和作者一样的感觉——这个患者的世界观坚不可摧。
我相信,看到这里,你应该也已经对那所谓的疯子有了一定的改观。
或许,你认为上面那个患者只是运气好,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相信我,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惊异于那些所谓的疯子的智商的。
现在的我,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充满了敬畏。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独特的、不为常人所理解的世界观是一种创新。
他们创新了多种不同于我们的新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大家经常说的,“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现在的我们,常常会缺乏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总听到别人说,只要你能拿一个东西来,我们中国立刻可以给你造出一模一样的。
可,这句话听起来总是那么刺耳。
在科技方面是这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
我们总是去打听那些成功的学长、学姐的学习方法,或者,不顾自己的实力如何,坚持和成绩好的同学用同一种资料。
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导致事倍功半。
在做题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循规蹈矩,却忘了有时候这样并不方便,这也是缺少创新意识的表现。
在生活中,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尝试着理解别人的世界、容纳别人的观点。
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又能充实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好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3
其实这本书不是因为我想看才买的,而是因为我妹想看我买给她看的,当然我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我相信每一种类型的书都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
书到的时候是下午,我先看的是另一本书,比较枯
燥乏味,之后就拿这本书来看了,在昨天下午终于看完,和看完每本书一样,有一时间的空虚。
当我开始思索这本书看完后给我带来的影响时,我的感受是信息量太大了,这本书的信息量太大了,无数个真实的案例,无数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我相信我的一遍阅读印象并不会太深,有些案例也没有理解透彻,毕竟其中量子物理学,三维,四维,粒子,我真的无能为力。
所以我选择用记录下文字的形式再一次回忆其中带给我震惊的故事。
《爱情公寓3》里有一句话“永远不要歧视疯子,他只是和你的世界观不同而已。
”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拥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天赋。
因为我们接受了惯常的教育,所以我们对与我们不同的思维,行为要进行压制,可是如果这些我们认为的不正常行为是群体行为,而我们所谓的正常行为才是非正常行为呢?因为大多数这样做所以这样就是正常行为了吗?
书中提到不要细想精神病人告诉你的世界观,不然你也会变成精神病人的。
精神病医师最后自己反而有了心理问题的也不在少数,我们足以看出其实有些精神病人根本不是疯子,反而是天才,他们其中有些人的智商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而他们的逻辑思维,甚至比我们自身的思维更加清晰和具有说服力。
记得在四维虫子中那个年轻的少年,他提出的想法甚至让量子物理学家惊叹。
那个能将人看成各种动物的女孩,她所看到的动物(人)全是对这个人性格的反映,即使她对这个人才是第一次见面,一点也不了解。
那个提出精神能力的女人……书中的案例太多,实在无法一一说明,因为其中还有太多我自己也在疑惑的问题。
那个多重人格的男人,因为孤独感造就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他,后来因为想要一个去疼爱的对象,造就了他们的妹妹“她”。
其实我们又该怎么去评价这种行为呢?我不知道,我的想法是同情,他是被孤独感所迫害的那个人。
而我对孤独感的理解在另一个案例中有了更深的感触,这个案例是孤独的守望者,一个男子梦见自己一个人出生在一座小岛,这里没有其他的人,他也逃不出这里,我的文笔不足以让我将那种绝望的孤独感描述清楚,可是设身处地的想想,你知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