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目标指标与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第四章 战略目标
规划纲要

第一节 战略定位
立足自身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未来我市的总体战略
定位是:长江上游成渝地区次区域中心和川滇黔结合部战略枢
二、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就是衡量经济政策目标的指标。
1、经济增长指标 国民生产、国民所得或国民收入、
国民消费与储蓄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和人均国民收入等。
中国历年GDP总量及增长率
2、经济稳定指标
① 维持物价稳定的指标 各种物价指数:CPI与PPI
2009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 其中,城市下降1.3%,农村下降0.7%。分类别看, 八大类商品三涨五落:烟酒及用品上涨1.6%,家 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 人用品上涨1.0%;食品下降0.1%,衣着下降2.3%, 交通和通信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下降0.7%,居住下降4.4%。居民消费价格环比7月 份由下降转为持平,8、9月份分别上涨0.5%和 0.4%。前三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1.6%。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5%,截至9月份环比连 续六个月上涨,其中9月份环比上涨0.6%。前三季 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9.5%。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1%。居民
2、政治原因
⑴决策者本身的自利性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决策者同样以个人
利益最大化为行动原则,出于自身政治利 益的考虑,可能将目标模糊化。 ⑵利益集团的存在
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利益集团,每个 利益集团都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去影 响决策者。
3、目标的多重性及冲突 现实的公共决策目标往往是多重
的,而不是唯一的,在现实的政策制 定中可能会发生冲突。
第一节 政策目标
一、政策目标的重要性 政策目标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 澄清目标的难度:①决策者难以清楚表达
②目标的多元性 在政策分析过程中,不能将目标看成既 定的、现成的东西,在规划方案之前必须澄 清并确定政策目标。
二、基本的政策目标 1、增长(growth)
实质:将有限的总生产更多地用于投资,进 一步发展生产。
⑷目标权衡和政策可行性
3、目标最优化的方法与技术 在各种目标和各种限制条件之间
寻求一个合理的妥协办法 ① 化多为少法 ② 重排次序法 ③ 分层列序法 ④ 直接求非劣解法 ⑤ 层次分析法
第二节 政策指标
一、政策指标的含义
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 尺度,它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 政策指标的特点 ① 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
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
窄。
② 维持对外经济稳定的指标
进出口贸易、外商投资等
2009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5578亿 美元,同比下降20.9%。其中,一季度下降 24.9%,二季度下降22.1%,三季度下降 16.5%,降幅逐步收窄。前三季度,出口 8466亿美元,下降21.3%;进口7112亿美元, 下降20.4%;顺差1355亿美元,同比减少 455亿美元。对外贸易继续下降,降幅明显 收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5%和7.0%,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 35%和50%左右;全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高中阶 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5岁;人民 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障人民 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
质的指标。
(用数量或指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
② 政策指标包含价值因素
宜宾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5%,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 25%、工业增加值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 2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5%,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150元,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 长率控制在4‰以内,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 高。在工业突破上档、农业调整结构、加快基础建 设、全面深化改革、强化财政增收、推进科教创新、 加强社会保障、转变政府职能、减轻农民负担、确 保安全稳定上狠下功夫。突出新区建设促发展、结 构调整增收入、财政挖潜保运转、完善体系强保障、 落实措施保安全五个重点。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 业全面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体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建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
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大城市、长江上游经济强市、成渝地区
次区域中心。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
基础上,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期末达到700亿元(当年价,下 同),全面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53.5︰ 30.5,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 速发展;非农产业就业比例达到50%以上,适应现代制造业和现代 服务业需求的就业人员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研 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同口径年均增长12.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
纽。其支撑和内涵是:西部综合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川滇黔结合部现代物流中心,国家级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
目的地,金沙江水电开发依托城市,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
支撑。分三步实现上述战略定位目标: 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元以上(当年价,
下同),力争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 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 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 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价值分析的重点:决策者及其他政 策参与者的价值判断。
价值分析的方法 ① 人为研究 ② 意识形态分析 ③ 决策分析 ④ 预测分析 ⑤ 面谈 ⑥ 德尔菲法
政治分析的内容: ①决策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需要 ②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
2、处理多重的和冲突的目标
⑴达成更高一级的单一目标 从高一级的组织层次获得目标
阶段更替,基本建成川滇黔结合部交通枢纽、金沙江水电开发
依托城市,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框架。
到2015年,力争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000元,基本建成
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物流中心、西部综合能源基地和先进制造业
基地,成为长江上游成渝地区的经济强市。 到2020年,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三番,力争人均
生产总值达到2840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城乡一
四、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及方法
1、价值分析和政治分析 价值分析的假定:价值观是人类行为 或行动的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 价值观的形成:由复杂的历史、地理、 心理、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所决定; 生活环境、家庭、学校、生活小圈子、 文化等是价值观形成的土壤。
价值分析的内容:政策及其目标的 价值含义、价值的一致性,绝对价 值和相对价值;对明确价值观的可 行性限制等
控政策为补充
3、稳定(stability)
实质:维持经济环境的稳定,保持经济稳定 增长。
内容:⑴充分就业,失业率在社会可接受的 范围内 自然失业 自愿失业 周期性失业 隐蔽失业 ⑵物价稳定 ⑶国际收支平衡
4、公平(equality)
实质: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平等,涉及个人、团 体经济利益的调整。
判断标准:价值因素 内容:贡献标准,按个人能力及努力程度所做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
2006年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四次会议通过《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 个五年规划纲要》。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省委提出 的“干好头五年、准备后五年、谋划再十年、提前 翻两番”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 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8%;中 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7.5平方公里,规划区常住人口达到75万人, 城市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 成效;初步形成特色明显、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 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人均生产总值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趋 势得到控制。
⑵寻求最优化途径 在目标之间确立一种价值交换系统,放弃 某些目标以获得特定目标在量上的增加 采取某种偏好来排列各种目标 除最重要的目标外,将其他目标转变为约 束,并对优先目标进行调整
⑶“满意”途径 确定各种目标的最低约束,寻找一种 至少能超过这些约束的解决方案。 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与目标互换 的,被当做行动目标的是整个一系列 的约束。
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 内,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数4.5万人以上;基本健全统筹城乡 的社会保障体系,五大保险参保总人数每年增加9万人次;建 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显著 增强;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法治化水平和市民素质明显提 高。
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 革、投资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农村体制改革取得新 突破,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市场经济体制进 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全市进出 口总额达到8亿美元,引进、利用区外资金120亿元。
第四章
目标、指标和标准
目标是决策者所追求的东西。 指标是政策目标的具体化。 标准是评估政策成果或政策目标实
现程度的水准。 目的:寻找、比较和选择备选方案。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 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决定批 准这个规划纲要。
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 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 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 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三、澄清和确定目标的困难
1、价值因素
政策目标以特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先决条件。 价值观取决于个人或集团在社会中的经济和
政治地位、利益、伦理道德、传统与历史等 因素,是一种主观判断。 价值观的冲突制下的决策所依据的价值观更能反映 大多数人的看法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 内,人口规模控制在536万人;重点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 控制,建成较为完善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监测防治体系。森 林覆盖率达到40%,出境江水断面水质控制在III类标准,力争 达到Ⅱ类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 80%,城市空气质量达到2级标准以上的天数292天/年。循 环经济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取得新进展,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 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达 到100%、60%和8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
原因:①国民收入统计制度的建立 ②经济增长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条件
实现方式:方式多样,综合考虑,增量保质。
2、效率(efficiency) 实质: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标准:帕累托原则,资源配置的改变不会
在任何一个人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的情况 下是其他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
效率标准与价值因素有关
实现方式:以市场配置为基础,以宏观调
出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需求标准,根据生存水平的必要性进行分配 机会均等标准,能否公平的确立分配方式
5、政策目标的综合协调
四大政策目标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取舍理论:在资源固定的条件下,追求一 个目标,必须舍弃其他目标。
协调理论:各种政策目标可以互相协调, 同时达到。一是增加生产使资源增加, 而是改变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