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及其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的特点及其分类
中国⼭⽔画以⼭川⾃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物画中完全分离。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碧⼭⽔、⽔墨⼭⽔、浅绛⼭⽔、⼩青绿⼭⽔、没⾻⼭⽔等。下⾯是百分⽹店铺给⼤家整理的中国⼭⽔画特点,希望能帮到⼤家!
中国⼭⽔画的特点
1、让⼈看上去就感到宽⼴,⽓魄⾮凡。要有“⽅⼨之间见万⾥”“⽓象万千”的⽓度。
2、有深度,⼀层⼀层,向远延伸,⽆有穷尽的感觉。
3、层次感要鲜明。块⾯要分隔开,让⼈感觉不同块⾯,⽴即知道各个块⾯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
4、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遍⽂章的中⼼,应重点描写,交代清楚,其它的衬托部分强调意到,寥寥疏笔,点到为⽌,中国画强调意境,可以意到笔不⼀定到,不要⾯⾯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则会冲淡主题,画蛇添⾜。
5、⼭⽔画中⼭⽯,树⽊⼒求新,奇,怪,险。让⼈有种新鲜感,凶险感。容易吸引观众,打动⼈。
6、要达到以上效果都是以笔墨来表现的,所以这是笔墨功夫⾮常重要,应不断练,⼀副画的层次⾼低,观此⽴杆见影。否则你再好意境⽆法达到。
7、⼭⽔画⾼层次,实景刻画是次要的,关键是“虚”的部分要处理好,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因为“虚”的部分,常常是随意中产⽣的,搞不好,⼀副画就因此搞坏了。这也是⽔平的问题。
中国⼭⽔画的特点论述
—、⼭⽔画确⽴了知⼭乐⽔的圆觉之境:⼭⽔画的缘起,是中国画天⼈合⼀意境的历史集成,是知⼭乐⽔⼤⽥园观民居意识的集中体现。可以说,青⼭绿⽔确⽴了中国审美的⼀个重要基调:闲情逸致式的陶冶。⼈们在千秋永⽴的⾼⼭流⽔⾯前,品味到的是萧条空寂与静穆平和。圣者说的“道、理、性”均在⼭⽔⾯前顿捂圆觉,以终成情性。这种以⼭为乐、以⽔为知,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确⽴,这种天⼈合⼀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可游、可居的⾃然理想,是⼠者⽂化的⼀种精神,是素朴⽣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中国哲学在中国⼭⽔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涵。
⼆、⼭⽔画确⽴了愈⼩⽽⼤的意蕴之理:中国古典最为重要的⼀个美学命题是愈⼩⽽⼤。我们在古典分析时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外之意、弦外之⾳、韵外之致的美学品地,就是对愈⼩⽽⼤这⼀命题的艺术理解。实际上,这是中国⼈⽤特殊的视错觉审视图像的艺术。我们⼀再说的中国画咫尺千⾥法则,就是对这⼀命题的艺术揭⽰,它除了告知我们哲学以外,还告知我们⼀个极为独特的透视原理,它让⼈在⼀个相对稳定的整体情境中知觉物我合⼀、象于⽆形的⼀种特殊的⼤象与⼤⾳,若说中国画的感动,最⼤的致因莫过于此。
三、⼭⽔画确⽴了学科表现的语法规则:任何⼀个画种,要想独⽴于艺术之林,必须在语法结构上满⾜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要求。即本书多次强调的,必须藉助复杂的视错觉结构实现⾃然物象的简化。青绿⼭⽔的历史意义在于:⼀⽅⾯它让绘画从宫室壁画的⼈事为⽤、宗教理说中解脱出来,让⼭⽔不再成为⼈事宗法的环境与陪衬,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另⽅⾯它在表现语⾔上第⼀次为⼭⽔画定⽴了法度规则,系统地在构图、设⾊、树法、⽯法、⽔法、笔法、论说上进⾏了建树。应该说系统的有学术的⼭⽔画认知从这⼀时段起才真正进⼊了⼴延与深刻。
特别提及吴道⼦的疏体⼭⽔。⼀个著名的故事:千⾥江陵,吴道⼦⼀⽇⽽就;李思训数⽉始成。说明疏密⼆体的⼭⽔画在⽅法论上是截然不同的。疏体估计是边际线的艺术(可能尚未触摸到轮廊线)。由于这类画作只缘于传说,未见真迹,对于主张认真看⽽不是听的我来说,实在⽆法想象,只能把猜测留给想象⼒丰富的`⼈,我所能做的是⽤⾃⼰的眼睛去看。
四、⼭⽔画是诗境与禅境的交汇:中唐⼭⽔诗的美学成熟,从不同⾓度深化了⼈们对诗意美(特别是诗境)的认知,以诗⼊画成为⼀个重要的美学范式;禅宗美学的发展,诗境与禅境⼀经交汇,中国⼭⽔画的⼤象、⼤⾳之境便油然⽽⽣。应该说,独设道场的中国⼭⽔画,基此才成为⼀个系统的思想构架。儒、释、道的美知⽕花,在中国⼭⽔画的意境中得以闪现升腾。
五、中国⼭⽔画运⽤勾斫之法:宋朝有“出篮”之美的关仝,相传其出笔的《关⼭⾏旅图》和《⼭溪待渡图》,“⽯体坚疑、杂⽊丰茂、台阁古稚、⼈物幽闲”,成关家风范。被称为“宋画第⼀”的范宽,得⼭之⾻法,其《雪景寒梅图》则被称为天上神品,⽽《溪⼭⾏旅图》则被徐悲鸿评
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可见范宽的代表性。其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落笔⽼硬、与⼭传神的风范,把⼭⽔画的壮美之境推于极致。被⼀些⼈称之为“古今第⼀”的李成,⽓象萧疏、烟云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其独擅的平远风格,朝野珍视,遗憾的是⾄今未见真迹。
总之,中国⼭⽔画的勾斫之法可谓由成熟⽽达⼀新的⾼峰,说其百代标程、⾥程碑式的建树,⼀点也不为过。
六、中国⼭⽔画始终是双眼对⾃然观看的结果:江南⽔⾊清幽淡雅,⽓象有别于太⾏或关陕峻岭。其平缓连绵的⼭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泽⽣,素雅苍茫的⽔天⼀⾊,渔⾈唱晚的⾃娱天趣,均象喻着另有⼀番天地。在这番天地中,起法于慧能的六祖⾰命使南禅的美学思想渐成主体。虚空明境的审美意趣,淡若似⽔的逸品追求,娱情遣性的为已抒发,⼀时成为⼠者的观照。墨的秩序法则第⼀次提到艺术的⾼度,⽤⽔样情调体诗样禅意,诗情画意可谓由此⽽⽣。⽔墨⽂章从这⼀刻起,已标为圣者说,成为⼈们⾄今参悟的模板。
七、中国⼭⽔画的皴法之美独⽴于美学之林:董源的历史意义,在于集皴法认知之⼤成,⽴皴法美学之系统,中国⼭⽔画的皴法之美⾄此独⽴于美学之林。以皴为美的⼭⽔画,从视觉⼼理⾓度看,主要是⼈们⾯对⾃然时藉于观察⽽形成的⼀种有创意的视错觉笔墨。这类笔墨有效回答了中国⼈如何在⼀个⼆度的平⾯中表现三度感。从这⼀意义说,笔墨即为美,即为空间,即为⾃然的同形,它是⼀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它并不是欧洲古典视错觉中⼼的同义(固定光源所产⽣的错觉空间的观念:⼀个关于定向、距离与阴影的法则),它是中国⼈独特的空间视错觉。若我们⽤科学的原理诠释古典的笔墨,会看到皴法美的⼀些基本结构:a . “点、线、⾯”的⽴体结构。⼭⽔画发展⾄成熟,最显著的标志便是皴法有了三维认知,
其“线 — 披⿇皴、点 — 点错皴、⾯ — 斫垛皴”的基本定义,为中国画的空间描述奠定了基础。b. 凹凸感的视觉结构。最有意义的是提出了凸处稀、凹处密的视错觉观,实质上这是墨的明度效应,中国⼈⼀开始便执着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的绘画法则(这⼀令现代西⽅着迷的观念),从⽽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描写上,有⼒依据笔墨(明度)对衬关系将“远映”效果达于极致。c 笔与墨的有机结构。与荆浩笔墨并重同义的,是董⽒之风更趋于笔墨的灵活与互运,以勾、皴、点、染的不同技法,抒状风、晴、⾬、雪的不同⽓象,从⽽实现峦光⼭⾊、朴茂静穆的平深布局。有了这三点基本认知,中国⼭⽔画在形状、形式、空间、⾊调这四⼤基本范畴上即有了⼀个系统的结构,以皴为法的笔墨成为中国⼭⽔画演义的美知主脉。
⼋、中国⼭⽔画是多⾯、多向、多义的取信,它从多个⾓度体现着⽂明的丰富与深刻:横绝古今的绘制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在这幅画作上的历史贡献就巳远远超出艺术。从社会、经济、⽂化的综合⾓度来构设艺术主题,⾄今尚⽆有能出其左右者。在伟⼤的写实精神中,中国⼭⽔画的构成美巳突兀于笔墨美,这⼀美知在巨制横绝的画作中⽴见经典。闲情逸致之笔与概史括今之笔显然是各具⽂章的,⽽史诗性的叙述风格,若没有把握宏⼤的构成能⼒,光靠为⼰之笔、⼀⾓之视是很难胜任的。
九、中国⼭⽔画的空间构成透视原则很早已经形成:最有概括意义的是郭熙的“三远说”。即《⼭⽔训》中指出的:“⼭有三远,⾃⼭下⽽仰⼭颠,谓之⾼远;⾃⼭前⽽窥⼭后,谓之深远;⾃近⼭⽽望远⼭,渭之平远。”若再考虑青绿与荆、董开⽴的凹凸笔墨法则,可以说⼀个具有独⽴意义中国画的透视原则已经形成。对于这⼀宝贵遗产,我们的责任只有⼀个,让⼈知道早在1000年前,中国⼈已能⽤科学的双眼进⾏透视。这种通过重迭获得深度的法则,较好地触摸了“在保留正⾯的平⾯的同时⼜取得所希望的深度”这⼀世界性难题。⼀切笔墨都是对现实逼真的⼀种“完形”追求,意 — 墨 — 皴 — 图”的美知演义中,最有精神的便是尚天真、施造化、⽴意境。
总之,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禅、道为⽴境,以诗义为喻⽰,以三远为空间,以皴擦为笔墨,以⾃然为观照,以⼼源为师法的⼀个完整的表述系统。
中国⼭⽔画的实践表明,中国⼭⽔画史实质是⼀部看的历史。看的⽅式变了,笔墨会随之改变。笔墨改变的根本原因只在于看的⽅式的改变。⼈对世界的态度不同,看的⽅式也就不同,从⽽所体现出的笔墨精神也就不同,⼤江东去与⼩桥流⽔,江⼭多娇与⼭⽔空蒙,是不同的看所得到的不同的体验,⽆论是崇⾼还是优雅,都是⼀种美知与精神。从这个意义讲,⼀部⼭⽔绘画史就是⼀部思想精神史,⼭⽔就是⽤画笔写就的精神。 中国⼭⽔画的含义
⼭与⽔。《墨⼦·明⿁下》:“古今之为⿁,⾮他也,有天⿁,亦有⼭⽔⿁神者,亦有⼈死⽽为⿁者。”《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吴蜀虽蕞尔⼩国,依阻⼭⽔……皆难卒谋也。” 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出不见⼈,唉乃⼀声⼭⽔绿。”
泛指有⼭有⽔的风景。《宋书·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清恽敬《重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