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唐宋文化的交融与变革

唐宋文化的交融与变革

唐宋文化的交融与变革唐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文化代表,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而宋代则是文化繁荣、多元发展的时期。

在唐代和宋代之间,文化发生了深刻的交融与变革。

本文将从文学、绘画、哲学等多个角度,探讨唐宋文化的交融与变革。

一、文学交融与变革唐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以唐诗和宋词为代表。

唐诗以其优美流畅的诗句和丰富多彩的题材,成为古代诗歌的顶峰之作。

而宋词则以其纤巧细腻、婉约豪放为特色,赋予了诗歌更多情感的表达。

唐宋文学之间的交融主要表现在诗歌形式、艺术创作和主题内容上。

首先是诗歌形式上的交融与变革。

唐代的五言绝句被宋代的词所继承和发展,宋词在继承了唐代五言绝句的基础上,采用了七言绝句和乐府体制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这种变革不仅丰富了词的形式,也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其次是艺术创作上的交融与变革。

唐宋之际,文化交流的蓬勃发展促使了艺术创作的交融与发展。

许多唐代的文人才子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如白居易、王之涣等人的诗作在宋代被广为传诵。

同时,宋代的文人也不断追求唐代文学的风采,努力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使得唐宋之间的文学成果互为借鉴,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最后是主题内容上的交融与变革。

唐代文学以咏史抒怀、山水田园为主题,唐诗洋溢着辽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势。

而宋代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宋词着重表达了对爱情、友谊和社会现实的感悟。

两代文学的主题内容的变革,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

二、绘画交融与变革唐宋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两个重要时期,也发生了交融与变革。

唐代以山水画为主,注重表现山水的壮丽和气势恢弘;而宋代则在山水画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细腻的情感和意境,注重山水的写意和笔墨的细腻。

首先是绘画题材上的交融与变革。

由于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绘画的主题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唐代山水画注重表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山、水、云、雾等元素为主要题材;而宋代山水画则更注重画家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表达,强调写意和意境的体现。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76题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76题

1、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他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统治当时诗坛的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为唐诗风貌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

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唐诗 宋词 元曲

唐诗 宋词 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长度比较长的叙事性诗歌为主。

它描写的题材通常包括爱情、抒情散文、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等,并遵循五言或七言的格式,在表达方式上有大量的隐喻和比喻。

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叙事性的抒情诗为主,按照元曲的乐律进行朗诵。

它的题材涉及生活、情感和传说,主要以四言或八言的格式构成,多用神话、谜语和比喻来表达意象。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抒情性的叙事诗歌为主,按照元曲的乐律进行朗诵。

它的题材涉及婚姻、爱情、悲剧、喜剧、历史传说等,主要采用三言或五言格式,多用比喻、象征、对偶等手法来表达意象。

唐宋名词解释和简答

唐宋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初唐四杰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辋川集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大历十才子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官体:贞观后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六对八对),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较为空泛,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2、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3、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诗歌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作品中,有些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苏李4、沈、宋:武后时期代表性台阁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发明黏对,四声平仄,“篇有定句,句有定字”最后完成五律的定型,有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分。

5、吴中四士:初唐开元年间,张若虚、张旭、贺知章、包融四人的并称,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辞俊秀。

6、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以边塞诗着称,诗风相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7、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初现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寄情趣于山水景物,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

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8、盛唐诗: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是雄壮浑厚。

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

唐宋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唐宋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唐宋文学的风格和主题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文学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唐朝时期开始了文学的繁荣,而宋朝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

唐宋文学不仅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而且这些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更是相当精彩,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体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唐宋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一、唐宋文学的风格唐宋文学既传承了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发展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风格。

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唐代诗歌以律诗为主,以严格的韵律和格律为特点,能够表现自然、情感、人生、思想等多个方面。

唐代的散文则明显错误综合性的特点,在叙事和描写上较为厚重,富有想象力。

唐代的小说则以《世说新语》和《搜神记》为代表,其中《世说新语》主要描写了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而《搜神记》则主要是描写了神鬼的传说。

到了宋代,文学的风格更加细腻,坚持文以载道的原则。

宋代的诗歌,讲究的是意境的传达,与唐代的律诗不同。

宋代的散文则更注重细节描写与平民生活的真实性。

宋代的小说则更具有时代性,以《红楼梦》为代表,它明显反映了封建社会生活的穷困悲苦和思想文化的成熟。

二、唐宋文学的主题唐宋文学的主题更是广泛,既有人生哲理的探讨,也有历史事件的描写,更有爱情、家庭和苦难等人类基本情感的刻画。

1、探讨人的本质唐宋诗人思考人的本质,探寻人生真相,探讨的主题包括:“行路难”,“渔家傲”,“卜算子”,“诗经”,“离骚”等等。

如《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了人对未知的探究。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现出诗人对事物的好奇。

《终南望余雪》中“悲君一逝,鸣环有况,肠断如刀割”,表达了诗人对伟人逝世的哀悼。

2、历史事件的描写唐宋文学的历史题材也十分丰富,涵盖了唐宋两朝及其之前的历史事件。

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描写了女性的思想和命运,更是让历史事件得到了宏大的叙事。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复习资料基础知识部分(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唐朝诗人的别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豪——刘禹锡诗骨——陈子昂诗魔——白居易诗魂——杜牧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鬼——李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五言长城——刘长卿孤篇横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2.唐朝诗人的并称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高岑——高适、岑参元白——元稹、白居易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3.△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体具有“琦错婉媚”的特点。

4.△大历十才子: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

“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十人分别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5.山水田园诗派:继承魏晋时期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和谢眺的山水诗形成的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

6.边塞诗派: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7.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唐宋文学复习概述

唐宋文学复习概述

唐宋文学复习概述唐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唐朝(618年-907年)和宋朝(960年-1279年)。

这两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积淀深厚,产生了许多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将就唐宋文学作一复习概述。

唐代文学可追溯到初唐,突出的特点是雄浑豪放、气势恢弘。

李白、杜甫是初唐文坛上的两大诗人。

李白的诗多以豪放、奔放著名,题材广泛,表现了他的豪迈个性。

杜甫则以其激昂振奋、真挚感人的诗风著称,他的诗篇揭示了唐朝社会动荡的真相,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盛唐时期,王勃、杜牧等文人的作品开始流传,他们注重情感表达,作诗多委婉含蓄,用词精准,形象生动。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并且开创了古文运动的先河。

这个时期的文学,吸取了前人的经验,追求更加精严的语言风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商隐、温庭筠等文人是晚唐的代表,他们多以婉约文学流派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这种文学风格重视音韵之美,崇尚花草鸟兽,善用象征手法,以及着力描绘女性美。

他们的作品写作手法独特,情感细腻,留下了丰富的诗文遗产。

宋代文学则展现出了与唐代不同的风貌。

宋代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感慨。

宋代的诗坛出现了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名家。

苏轼在《赤壁赋》中融合了传统与个人的情感,写出了一个壮丽、感人、多姿多彩的赤壁景象,成为家喻户晓的佳作。

黄庭坚与陆游则以婉约清新的风格著称,他们的诗作表现了孤独与感伤,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深思。

此外,宋代散文的创作也很昌盛,有欧阳修、苏轼、文天祥等名篇。

宋代散文侧重于记述、议论和抒情,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写景、抒怀、议事相结合的散文,具有丰富的社会寓意。

苏轼的《东坡志林》则融合了游记、手记、随笔等多种文体,既有学识深厚的论述,也有生动活泼的描写。

总体而言,唐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以不同的风格、题材和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唐代文学以雄浑奔放见长,宋代文学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唐高宗武后朝,杨炯,王勃,卢照邻 ,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四人才俊志雄,仕途淹蹇;创作上有相似的审美追求,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刚健骨气,抒发真情实感;他们对齐梁诗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使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在初唐文坛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激昂豪迈与忧愤感伤交织;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初唐四杰”;2.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4.初唐体: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句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5.上官体:指高宗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6.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7.文章四友:指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内容贫弱,文辞浮艳;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8.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所谓“顿挫”,;9.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丘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内容以描写秀丽的山水和恬淡的田园风光为主,表达淡薄闲适的生活情趣;风格清新疏淡,写景状物工细传神;体例上多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10.盛唐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为代表,又称“高岑诗派”;主要内容以描写边塞风土人情和战争及战争带来的种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厌战、苦乐不均等;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兼及七言绝句;具有极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11.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12.箧中集: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13.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流连光景、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14.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15.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16.韩孟诗派:中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等;他们交往酬唱、相互奖掖,形成共同追求;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所以又称“险怪派”;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由重视社会功能转向重视内心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1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还包括张籍、王建等人;以浅近通俗的语言、新乐府的形式,反映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创造了“以俗为美”的艺术境界;18.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贞元、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倡导写作新乐府以反映民生疾苦、讽喻时政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参加者除元、白外,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这一运动发展了我国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19.新乐府:所谓新乐府,即“新题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新乐府以新题写时事,专门美刺现实,不以是否入乐为标准,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曾把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五十多首诗编为新乐府而得名;始创于,为元结、等继承,又得到、大力提倡; “元白”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20.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皆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21.元和体: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旧唐书元稹传:“稹聪慧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妆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宫阁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元白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22.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又新唐书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也相同,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23.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韩愈提出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24.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25.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26.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27.惟歌生民病:白居易的诗歌主张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目的是补察时政,“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28.韩柳: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他俩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和领袖,以其理论主张和实际创作的突出建树而被视为当时文坛的旗帜;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统一,文质并重,指导了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古文较前人有新的创造与突破,韩愈精于论说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记和寓言;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韩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两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29.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代表性作品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传奇”是我国文学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唐传奇是后人对唐代所创作的文言小说的称谓,它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成熟;“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晚唐时裴鉶所作的小说集传奇有关,后来人们即用“传奇”这一名称作为这一类小说的通称;唐传奇虽是六朝小说的发展而来,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它情节更加曲折丰富,结构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华丽生动,而且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形象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传奇作者是有意的写小说,着有白行简的李娃传、陈玄佑的离魂记等,后来一些改编成戏曲,可见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30.变文:唐代说唱文学作品之一,或简称“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累讲述佛经故事,宣扬佛教经义,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31.二十四品:晚唐司空图所作,共二十四则,每则四言十二句,用韵语写成,故称二十四品;它是一篇论述诗歌风格的专文;共分二十四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揭示诗的风格特色,有雄浑,冲淡,纤秾,沉着等;诗品在指陈诗歌风格特征时,除了少数理论性概况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清代文人多有读作;今人证实它非司空图所作;待考;32.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33.无题诗:指李商隐着名的以无题为名的诗篇,多数与爱情有关,也有些可能有政治寄托,每用比兴,象征等手段,具有朦胧的特点;34.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35.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36.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37.词牌:乐谱名称,表示音韵、节奏、句式;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相应的格式;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38.敦煌曲子词:是指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是我国现传最早的民间词;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主要反映社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国家战争频繁、边疆多故的历史事实,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为广阔,风格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情感真率,生活气息很浓厚,体现了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39.花间词:因西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而得名,代表词人有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以温庭筠为花间鼻祖;花间词人在词风上大体一致,以华艳的词藻和婉约的构思,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描写离愁别恨;内容多花间月下,男女之情;风格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为主;题材过于狭窄,表现伤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流于形式主义的创作特征;40.花间集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家“诗客曲子词”,编成花间集十卷,计五百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定,具有文本范例的性质,为以后词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1.宋初“三体”: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2.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所代表的诗风,这一派追踪贾岛、姚合的诗风,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代表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3.西昆派: 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由杨亿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写作作风,也表现于骈文及其它文的写作上;4.西昆体: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而内容空泛的诗体,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这本诗集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248首,内容主要是描写内廷仕宦优游豪华的生活,也有一些咏物、咏史诗,共同特点是只重辞藻、用典、声律和对仗,缺乏现实内容与真情实感;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六一诗话;杨亿等人最崇拜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人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然而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它们与时代、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5.苏梅: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现实主义精神,同是反西昆派的重要人物;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淡”之美,而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二人以诗齐名,故曰“苏梅”;6.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着名的散文作家;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选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晓;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愈散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阳修散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散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散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八大家中,以韩、欧影响最大;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韩愈影响;7.韩潮苏海:是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风格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文章由榕巨互金搜集整理2009-10-20 23:20:03|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1。

唐宋八大家⑴基本含义:唐宋八大家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散文家。

⑵主要成员: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⑶名称由来:明朝中叶茅坤编成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时“唐宋八大家”之说遂已定型,同时被奉为古文写作的典范。

2。

西昆体⑴历史地位: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⑵得名由来:“西昆”因创始人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⑶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⑷主要特点:作诗宗主李义山,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3。

昆体功夫⑴基本性质:昆体功夫是西昆体在艺术上的表现:⑵主要特点:①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作家在艺术上讲究藻饰、多用故事。

②作诗注意修辞,重格律和借代,颇具李商隐的“沉愽绝丽”之风。

③大量用典4。

宋初“三体”诗⑴主要派别: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①一是白乐天体,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②二是西昆体,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③三是晚唐体,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多写闲情逸趣。

⑵基本性质:宋初“三体”诗,即指三个诗派。

5。

西昆诗派⑴基本性质:是北宋初年一个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⑵得名由来:①当时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里吟诗唱和,切磋诗体。

②后由杨亿将这些诗作编为《西昆酬唱集》一书。

③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作二百五十首,全为近体律诗。

⑶主要特点: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讲声律文采、藻饰、用典,人们称这个诗歌流派为西昆诗派。

6。

太学体⑴产生背景:石介在反对杨亿的精巧之文时,不适当的将杨刘的文学追求视为威胁儒家思想的异端。

⑵理论主张:他在主讲太学期间,片面强调文体复古,鼓励了古文中险怪奇涩的太学体的形成。

唐宋时期文学

唐宋时期文学

唐宋时期文学华图教育研究院彭思淇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开明的社会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唐朝盛世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和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而宋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

其中,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情响应。

道统与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

因此,公务员考试文史类题目中唐宋时期的文学常识经常作为考题或是选项出现,唐宋文学常识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高频考点,需要同学们重点记忆。

唐朝是我国诗歌文学发展的辉煌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的诗人。

根据唐朝时期的不同划分为初唐文学、盛唐文学和晚唐文学。

由于政治局势与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初唐文学受南北朝文学影响很大,本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流露一股空灵之气。

盛唐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诗人喜欢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本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昂扬豪迈,透露出大国兴盛之气。

晚唐时期由于政局动荡经济衰败,该时期中忧国忧民、借古讽今的诗篇大放异彩,出现了相当多的名诗名人。

以下用表格的形式将唐朝文学中的考点向同学们展现出来。

唐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盛唐山水田园王维,字摩诘,“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孟浩然,世称“孟襄阳”,《春晓》《宿建德江》边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高适《别董大》“大李杜”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诗魔”“诗王”《长恨歌》《琵中晚唐琶行》李贺,字长吉,“诗鬼”,《雁门太守行》刘禹锡,字梦得,《陋室铭》《乌衣巷》“小李杜”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无题》《锦瑟》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世称杜樊川,《泊秦淮》《阿房宫赋》《过华清宫》宋朝是继唐朝之后又一文学高速发展的辉煌时代,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并衍生出豪放派与婉约派两种不同的宋词风格。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8个1,文章四友——指初唐时的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世号“崔李苏杜”;四人以文章齐名,人称“文章四友;”文章四友创作了大量的近体诗,探讨了近体诗的格律、声病、对仗等因素,对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四友中成就最高的是杜审言;2,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武后、高宗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等四位诗人;他们同时以文词齐名,号为“四杰”;主要成就:他们把诗歌从宫廷推向市井都市,从台阁走向江山和大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律由他们开始有了初步的定型主要是王、杨,别具特色的歌行在他们手中主要是卢、骆,显得纵横奔放,激越飞扬,笔调灵活;当然,其作品还未完全摆脱六朝绮丽的风习;其中以王勃成就最高,有代表作品略;四杰的作品在题材、感情及艺术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手中开始形成;3,旗亭画壁——盛唐开元时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去酒楼旗亭即酒楼饮酒,看到酒楼中姑娘所唱歌词中有当时人的诗,就打赌看谁的诗被姑娘们唱的多谁就获胜;前三曲为王昌龄的二首绝句和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涣就预言最漂亮的姑娘所唱的歌词必是自己的,否则甘愿拜王昌龄、高适为诗;结果那个姑娘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所唱王昌龄的二首诗是芙蓉楼送辛渐和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高适的诗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旗亭画壁的故事出自晚唐长庆时人薛用弱的集异记;4,诗佛——指盛唐诗人王维;王维笃信佛教,诗负盛名,且受佛教影响甚深,在当时即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黄蘖山断际禅师传法心要的赞誉,明代胡应麟评其辛夷坞等诗为“入禅宗”之作诗薮内编卷六;后世论者更称其为诗佛;5,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诗派;他们活动于盛唐诗坛上,以王维、孟浩然最为着名,故名;其他代表诗人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他们的诗歌创作,多标举隐逸,啸傲山水,寄情田园;艺术风格都相似,力求清新自然,多写五律和绝句,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其中以王孟的成就最高,有代表作品若干;6,盛唐边塞诗派——指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该派诗人以军旅生活为描写对象,是盛唐边关战争状况的艺术再现;此派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7,大历十才子——指唐代宗李豫大历766-779年间活跃于京城长安权贵宴会上博取声名的十个诗人:卢纶、吉中孚、韩弘、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大历十才子的名称及十个诗人的名字最早见于中晚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内容和风格差别颇大,但生活圈子狭窄,相互酬唱是其共同趋向,故艺术水平不是很高;8,唐才子传——唐才子传是元代辛文房所撰的一部唐代诗人传记;该书共10卷,收录唐代398人含附及的120人;该书保存了不少唐代诗人的资料,对各家诗歌也有评论;今人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校笺五卷本,最为精详;该书和唐诗纪事在唐诗研究者中是久享盛名的两部工具书;9,唐诗纪事——南宋计有功撰,81卷;记载了1150个唐代诗人,采录诗篇较多,并辑集有关的本事和品评,略述作者的世系爵里和生平经历;为编者广采唐代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石刻而编成,保存了大量唐诗人和诗歌资料,向来为唐诗研究者所重视;诗纪事着作,以本书为最早;世传全唐诗话一书,为宋人据本书删节而成;该书和唐才子传为唐诗研究者的必备书;10,南唐词派——五代十国时期生活于南唐首都金陵的一批词人所组成的词派,就是南唐词派;代表词人是冯延巳、李璟和李煜;南唐词派内容上主要是伤春秋思和离情别绪,风格柔婉深约,但眼界大而感慨深,比花间词派有所发展;南唐词派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李煜;11,花间集——花间集是五代时后蜀赵崇祚编选的一部词集,共10卷;收唐开成元年836到后晋天福五年940一百余年间18位词人的词作500首,这些词人多数是蜀地人,代表词人是温庭筠和韦庄;花间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12,花间词派——五代时后蜀国赵崇祚编选五代时西蜀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人的五百首词为花间集;收入该书中的词人组成的词派被称为花间词派;花间词派词人内容上写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婉丽;13,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个着名的散文作家;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等;自明代以来,八大家盛名远播;有代表作品若干略;14,西昆体——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西昆酬唱集是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十几个御用文人点缀升平的诗歌总集;其诗的内容或咏宫廷故事、或咏官僚生活、或咏男女恋情、或咏事咏物;艺术上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诗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因而缺乏真实的生活感受,内容单薄、感情虚假、好搬弄典故;“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西昆体诗在宋初诗坛风靡了数十年之久;15,苏门四学士——指北宋文学家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四人,他们都出自苏轼门下,故时人以“苏门四学士”相称;其中秦、黄的成就最大;秦观,字少游,以词着名,为婉约正宗,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其词主情致,清丽婉约,情韵兼胜;黄庭坚,字鲁直人称黄九,以诗称世,开创江西诗派,有山谷集;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16,江西诗派——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出现了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其开创者黄庭坚及该派的大多数诗人是江西人,故称江西诗派;该派诗人以学习杜甫相号召,但没有很好地继承杜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而片面强调杜甫诗句法、用典等方面的艺术技巧,愈来愈走向形式主义的道路;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最具实力、最具影响的诗派;17,一祖三宗——元代学者方回瀛奎律髓一书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江西诗派的三个代表;故称一祖三宗;一祖三宗是对江西诗派诗学渊源和代表人物的概括;18,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初期的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和;语出元人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内云:“自中兴以来,言诗者必称尤、杨、范、陆;”后人遂称此四人为“中兴四大诗人”;“中兴”之时,指南宋初期;绍兴之后,赵构重建南宋政权,使赵宋重新振兴,史称“中兴”;这是陆游等四人的主要活动年代;中兴四大诗人的作品,各有特色,成就不一;方回称:“诚斋时出奇峭,放翁善为悲壮,公尤袤与石湖,冠冕佩玉,端庄婉雅;”跋遂初尤先生诗可见当时公论;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以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调,创有“放翁体”;杨万里创“诚斋体”,其特点是以“活法”为诗;范成大创“石湖体”,以田园诗着称;尤袤作品,存留不多,对后世影响较小;19,永嘉四灵——又称四灵诗派;指南宋中叶以后生活于浙江永嘉县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他们以贾岛、姚合为学习对象,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对当时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文人起了镇静剂的作用,艺术上较大程度地纠正了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的风气;20,江湖诗派——南宋中叶以后和永嘉四灵差不多同时出现的一批诗人,由于功名失意,只得漂泊江湖,靠献诗卖艺为生,杭州书商陈起将他们的诗编为江湖集并刊行于世;这批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人;江湖诗人的代表是戴复古、刘克庄、姜夔等人;21,以诗为词——苏轼词在思想性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凡是诗可以写的题材,都可以用词来写;艺术性上以诗句入词,使词句兼有诗句的韵味之美;这就是所谓的“以诗为词”;苏轼“以诗为词”的做法使词体向诗体靠拢,缩小了词和诗之间的差别,在词史上是一种伟大贡献;苏轼“以诗为词”的说法最早出自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22,掉书袋——掉书袋本来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这是古代不少文人为文的恶习;辛弃疾词大量地使用典故,刘克庄就批评辛弃疾词有掉书袋的瑕疵;实际上,辛弃疾词的大量用典是用古人古事古语来曲折表达自己的心志,是一种比兴寄托手法,其目的既是为了避免他人的猜忌,又是为了追求兴味深长的艺术效果;辛弃疾的用典与矜奇炫博的掉书袋恶习有本质的区别;23,以文为词――以文为词是对辛弃疾词语言具有散文化特点的概括;辛词以文为词有三种表现:一是以辞赋古文的议论和对话手法入词;二是以辞赋古文的章法来组织全篇;三是化辞赋古文的语言为词的语言;辛词以文为词,目的是为了使词更好地抒写他广博而复杂的情感内容,形成一种刚柔相济、亦庄亦谐的独特风格;24,词为艳科——词与生俱来的一个主要功用是娱宾遣兴,且多用来描写男女恋情,故自唐五代到北宋初年的长时期内,词都被视为艳词、艳曲而受到正统文人的轻视;后世就有了“词为艳科”的说法;“词为艳科”和“诗庄词媚”的“词媚”是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25,诗庄词媚——诗作为言志之作,主要表现作者对社会、时代、人生等重大事件的看法,其功用在于教化,一般比较庄重严肃;词作为咏情之作,主要表现作者个人生活上尤其是男女恋情的事件和感受,其功用在于娱乐,一般比较妩媚柔婉;这就是所谓的诗庄词媚;最早提出“诗庄词媚”一词的是明代学者李东琪;26,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他们都是山东济南人,都是宋代着名词人,词学史上合称为“济南二安”;27,夺胎换骨——夺胎换骨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一种诗歌主张;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记载黄庭坚语:“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夺胎和换骨主要都是指学习前人构思和诗意的问题,但夺胎和换骨的内容又略有区别;依换骨法写成的诗,句法结构和前人相似;依夺胎法写成的诗,句法结构有较大变化;夺胎换骨法包含着以故为新的思想,只要善于运用,就是一种有效的诗歌创作方法;28,辛派词人——与辛弃疾以此唱和的陈亮、刘过和比辛弃疾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词风上受到辛弃疾的影响,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该派词人被称为辛派词人;他们用词纪交游,发感慨,思想性上具有共同的爱国倾向,艺术上进一步把词推向散文化、议论化的道路,作品的感染力弱于辛弃疾;张孝祥被当作该派词人的先驱,陆游被当作中坚;。

古代文学唐宋复习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唐宋复习 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2、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该诗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了高、岑外,还有王昌龄,崔颢、王之涣等。

3、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的四位作家,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风格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4、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这一诗派的突出表现就是以奇崛险怪之风矫大历诗风的衰顿之气。

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要求有创造性的诗思和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尚雄奇怪异,代表人物还有贾岛,卢仝等。

《南山》、《苦寒吟》。

5、元白诗派: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派,他们重写实、通俗晓畅,指事明切。

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是对杜甫写时事的创作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他们除在诗歌语言通俗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外,还通过诗歌咏唱促进了格律技巧的纯熟。

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元稹的代表作有《乐府古题》等。

6、花间词派:五代时,后蜀赵崇祚的《花间集》收了唐温庭筠及韦庄、欧阳炯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词,他们词风相近,故称花间词派。

唐宋文学资料汇总

唐宋文学资料汇总

传奇: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魏晋:实录——唐:有意为小说《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长恨歌传》✧“俗讲”是僧侣对俗家讲经的一种形式,它是与僧侣教门内部讲经的“僧讲”对称的。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文学,或简称为“变”。

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

其图画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就称作“变文”。

唐代文学史第一节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一、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诗体大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题材开阔,作品丰富▪二、散文代替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三、唐代传奇小说的出现,标志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四、唐代俗讲和变文的出现为我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五、中唐以后词的出现,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二节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一、社会外部原因▪1、时代条件▪2、思想解放、文化活跃▪3、作家构成▪4、统治者的重视与提倡,以赋取士,有助于文学创作的普及▪二、文学内部原因▪1、创作经验、艺术技巧的长期积累▪2、批判继承,大胆革新,勇于创造,迎来繁荣▪一、初唐(618——711 )唐诗处于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阶段,南北文风融合▪二、盛唐(712-——761)诗歌繁荣的顶峰▪三、中唐(762——826)诗歌数量、流派最多▪四、晚唐(827——907)现实主义诗歌继续发展第一章初唐诗歌第一节贞观诗风及上官体唐初五十年多应诏奉和之作,依然延续齐梁浮艳诗风《新唐书·文学传》序记载:“高祖太宗,大难初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抵昂。

”《新唐书·文学传·杜甫传》也写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名词解释:上官体这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唐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唐代和宋代两个朝代的文学作品。

在唐宋文学中,有许多特定的文学名词,下面对其中一些进行解释。

1. 诗:是唐宋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每一行都有五个或七个字。

唐代的杜甫、李白等人以及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人都是著名的诗人。

2. 词:是一种唐宋时期的民歌体文学形式,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词具有简洁、抒情等特点。

唐代的李煜以及宋代的李清照、辛弃疾等人都是著名的词人。

3. 骈文:是一种在唐宋时期流行的文学形式,骈文采用双股对仗的句式,形式较为庞杂,内容丰富多样。

唐代的骈文以《韩朝宗庙碑》为代表,宋代的骈文以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作品为代表。

4. 章回小说:是唐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形式之一,以长篇连续的故事叙述为特点,每一回都以“回”来命名。

唐代的《儿女英雄传》和《金瓶梅》以及宋代的《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著名的章回小说。

5. 八股文:是一种在宋代开始兴起的文学体裁,八股文以议论文为主,内容结构固定,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每一部分有固定的写作要求。

八股文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6. 汉赋:是一种唐宋时期流行的文学形式,主要描写自然山水和人物情怀,形式较为华丽,语言雄浑。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以及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人都是著名的汉赋作家。

7. 诗词曲赋:这是唐宋文学中包括诗、词、曲和赋四个体裁的统称。

其中,诗以五言和七言的古体诗为主,词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传统诗歌形式,曲是一种以曲调演唱的诗歌形式,赋则是抒发文章观点的一种文体。

以上是唐宋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代表了唐宋文学的特点和魅力,对于理解和欣赏唐宋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和七律体制的规范.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使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文章四友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 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上官体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初唐四杰这是对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以文章文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并称.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病,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诗风起了扫荡作用.) (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初唐体这是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它句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三,五, 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吴中四士张若虚,张旭,包融,贺知章7,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王孟等山水诗人政治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象,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里,躬耕田园.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由于其二人成就最高,也称"高岑诗派".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战事不断,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盛唐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箧中集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大历十才子根据《新唐书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 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韩孟诗派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夹到,姚合,卢仝等人. 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 风格深险怪僻,又称"险怪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 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新乐府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自创新题,抒写时事,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一,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稗补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使命,他提出"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口号.元和体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旧唐书元稹传》:"稹聪慧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妆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宫阁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元白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 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 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 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 )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又《新唐书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也相同,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韩愈提出】)韩柳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他俩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和领袖,以其理论主张和实际创作的突出建树而被视为当时文坛的旗帜.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统一,文质并重,指导了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古文较前人有新的创造与突破,韩愈精于论说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记和寓言.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韩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两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唐传奇小说体裁之一.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 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传奇"是我国文学的体裁之一, 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 故名. 唐传奇是后人对唐代所创作的文言小说的称谓, 它代表了唐代小说的发展水平成熟. "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 可能与晚唐时裴鉶所作的小说集《传奇》有关, 后来人们即用"传奇"这一名称作为这一类小说的通称.唐传奇虽是六朝小说的发展而来,但它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它情节更加曲折丰富,结构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华丽生动,而且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形象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传奇作者是有意的写小说,著有白行简的《李娃传》, 陈玄佑的《离魂记》等,后来一些改编成戏曲,可见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变文唐代说唱文学作品之一, 或简称"变". 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 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 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累讲述佛经故事,宣扬佛教经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二十四品晚唐司空图所作,共二十四则,每则四言十二句,用韵语写成,故称《二十四品》.它是一篇论述诗歌风格的专文.共分二十四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揭示诗的风格特色,有雄浑,冲淡,纤秾,沉著等.《诗品》在指陈诗歌风格特征时,除了少数理论性概况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清代文人多有读作.今人证实它非司空图所作.待考.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集》. 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男欢女爱,风格大都是浓艳香软,柔靡绮丽.他们当中有十五人是西蜀人.他们的词作虽缺少温词的真切和细腻,却都以温庭筠为宗.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宋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所代表的诗风,这一派追踪贾岛,姚合的诗风,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代表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西昆体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而内容空泛的诗体,因杨亿编辑《西昆酬唱集》而得名.这本诗集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248 首,内容主要是描写内廷仕宦优游豪华的生活,也有一些咏物,咏史诗, 共同特点是只重辞藻,用典,声律和对仗,缺乏现实内容与真情实感.《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 风雅一变,谓之昆体."(《六一诗话》).杨亿等人最崇拜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人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然而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半山体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半山体"特指他晚年所作的大量写景抒情小诗.这些小诗多为七言绝句,形式短小,"雅丽清绝,脱去流俗",很受推崇.苏梅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现实主义精神,同是反西昆派的重要人物.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淡"之美,而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二人以诗齐名,故曰"苏梅".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论诗力主劲峭奇险,追随和仿效的人颇多.黄庭坚论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形成了宋代较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宋徽宗初年, 吕本中作《江西诗派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西西路, 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十一人是江西人.黄庭坚下列陈师道等25 人,诗派成员大多或多或少的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方回《瀛奎律髓》)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不易其(指陶渊明,杜甫前人)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人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韩潮苏海韩潮苏海是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风格特征:韩文象潮水一样浩荡奔腾,柳文晶莹活泼, 欧文平易舒畅, 苏文则显得"汪洋恣肆". 后人论文不并称四家时, 就常把韩愈, 苏轼连在一起, 称"韩潮苏海".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继学王安石"半山体",又学晚唐诗人,最后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颖奇特,风格幽默风趣,在宋代诗坛上别具一格, 人们称之为"诚斋体".永嘉四灵四灵指的是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位诗人.因其字或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云"四灵",又因他们都是永嘉人,故又称"永嘉四灵".他们推崇唐人贾岛,姚合的五言律诗,反对江西诗派的使事与议论,主张取材于自然,以清新平易之笔抒写个人的生活情趣.他们写诗多用近体,尤其是五律.诗的内容多为山水田园和生活琐事,流露的也往往是一种悠闲的情致,代表这南宋后期的一种诗歌创作倾向,总的看来思想境界不等.(叶适合称为"四灵",曾编选《四灵诗选》)江湖派"江湖派"是南宋晚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杭州书商陈起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级官员,隐逸之士,也有许过江湖谒客.陈起为上述109 家诗人刻集,名为《江湖集》,后人把集中所收这些作家称为"江湖派"诗人. "江湖"二字,标明集中作者的在野身份.此派诗人多为政治上没有地位,流露江湖的失意文人,身份各异, 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其诗多效"四灵",但有些"江湖派"诗人也关心时事,注意民生,诗中有比较浓重的家国之忧,民瘼之叹.代表诗人有戴复古,刘克庄,刘过,姜夔等. 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他们这方面受到"四灵"的影响,即字句精确,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又稍胜于"四灵". 从总体上看, 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 学习晚唐, 但取经比"四灵"更宽阔一些, 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中兴四大家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褒的并称.他们早年的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较大,缺乏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各有创新,使宋代诗歌出现了新的转机,得以"中兴",并为时人所推崇,故有此称.四人中陆游的成就最高,范成大,杨万里次之.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因其词善于通过白描手法,"其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且造语新警,饶有韵味,意境素雅高远,颇有特色,故后人多有效法者,称之为"易安体". 李词的艺术特色:一,长于白描,善用口语.李词不事雕琢,不见斧迹,全然清水芙蓉,天然浑成,堪称词中"本色当行"的代表;二,长于铺叙,善于以景写情,为了渲染气氛,强化主题,易安往往采用铺叙手法,一层一层进行写景状物,叙事抒情,且善于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使之达到水乳不分的地步;三,善于化虚为实, 把无形之情,化为可见之体;四,委婉含蓄,曲折言情,李词情真意切,饶有余味.格律词派南宋词派名.此派以姜夔为首,其他代表作家有史达祖,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他们作词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是南宋后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 吴文英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锤炼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但有些词的意蕴隐晦难解. 又称"骚雅派".话本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样式. 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 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 从敦煌发现的资料看,唐代已出现话本,但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 在宋代的瓦肆伎艺中,属于说话范围的有四家:小说,讲史,讲经,合声(生),其中比"小说"讲史两家为最重要,影响也最大.前者篇幅较短,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后者篇幅较长,多讲历代废兴之事.形式上一篇话本小说可分入话,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又因为话本是诗词和说话相间而成的,故宋元时期又将话本称为"诗话"和"词语".宋代话本小说,以全新的人物形象,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出现在古代文学史上,为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诸宫调宋,金,元时代说唱文学的一种.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熙丰,元佑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右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称.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可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这一说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后来由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形成杂剧.今存作品有金佚名《刘知远诸宫调》(残篇),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及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三种.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 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 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题旨, 然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 其行话是"做个得胜回头",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叙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显然,入话的设置是说话艺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话意"的动机.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八人都提倡散文, 反对骈文, 是唐, 宋古文运动的健将. 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已失) , 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选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 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晓.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愈散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阳修散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散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散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八大家中,以韩, 欧影响最大.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韩愈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