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反应的处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规范(2009年版)
—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服务内容 (一)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
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 防接种档案。 (二)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 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根据需要, 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 种工作。 (三)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 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 要求。在边远山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四)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核对受 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 接种疫苗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 告知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 注意事项,可口头告知,并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全身反应的处理方法
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 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全身反应严重的可作对症处理;
高热、头痛可给解热镇痛药,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儿童10-15mg/kg,必要时4-6小时1次, 1天不超过4次。
力等综合症状。
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
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 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 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 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 步消退。
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 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 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 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 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 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 少有持续2~3天者。
皮
下 注
0.5ml
第1、2剂次间隔 7~10天
射
肌
内 注
0.5ml
2剂次间隔≥6个月
射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
皮内接种法
适用疫苗:卡介苗。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胳膊;
用1ml一次性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 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 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 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再用左 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 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 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 部位
全身反应
临床表现
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 38.5℃)和重度(≥38.6℃);
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 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 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
皮下பைடு நூலகம்种法
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 风疹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
操作方法:
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 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 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 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 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四)接种服务。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 行1次核查和整理。合理安排接种门诊日,有条件的机构每 周至少开展2次接种服务。
疫苗免疫程序
疫苗
乙肝疫 苗
卡介苗
接种对象 月(年)
龄
接种 剂次
接种部位
0、1、6月 龄
3 上臂三角肌
出生时
1
上臂三角肌 中部略下处
接种 途径
接种剂量 /剂次
肌内 注射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30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
四、服务要求
(一)接种单位要求。接种单位必须为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 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 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五)接种时的工作。接种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 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 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 (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六)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 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上记录,有条 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 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七)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同时应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 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报告卡。
三、服务流程
建档、确定接种对象
通知儿童监护人
实施接种
留观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 3.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 4.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
皮下 注射
1粒 0.5ml 0.5ml 0.5ml
备注
出生后24小时内接 种第1剂次,第1、2 剂次间隔≥28天
第1、2剂次,第2、 3剂次间隔均≥28天 第1、2剂次,第2、 3剂次间隔均≥28天
乙脑
8月龄,2周
(减毒) 岁
流脑A 6~18月龄
流脑 A+C
3周岁,6周 岁
甲肝 (减毒)
18月龄
出血热 疫苗 (双价)
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 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 结。
局部反应的处理方法
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经过适当休息,即可 恢复正常;
较重的局部炎症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 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消肿,减少疼痛;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 一般每日2-3次,连续1-2日即可。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 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 疤)。
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 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 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 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
(≤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 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 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 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 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2剂次间隔≥3年;第 1剂次与A群流脑疫 苗第2剂次间隔≥12 个月
接种第1剂次后14天 接种第2剂次,第3 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 后6个月接种
疫苗免疫程序
炭疽疫情发
炭疽疫 苗
生时,病例 或病畜间接 接触者及疫 点周围高危
1
上臂外侧 三角肌附 着处
人群
钩体疫 苗
流行地区可 能接触疫水 的7~60岁 高危人群
16~60周 岁
疫苗免疫程序
上臂外侧 2 三角肌下
缘附着处
皮 下 注 射
上臂外侧 2 三角肌附
着处
皮 下 注 射
上臂外侧 2 三角肌附
着处
皮 下 注 射
上臂外侧 1 三角肌附
着处
皮 下 注 射
肌
3
上臂外侧 三角肌
内 注
射
0.5ml 30μg/0.5ml 100μg/0.5ml
1ml 1ml
第1、2剂次间隔3个 月
(二)接种人员要求。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或 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 证方可上岗。
(三)主动发现预防接种对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站)要积极通过民政、公安部门等多种渠道, 采取各种办法,主动发现未建卡建证的儿童。
皮下接种法
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 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绷紧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 向上,与皮肤成30°~40°角,快速刺入 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 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 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月龄小的儿童,喂服脊灰疫苗时可将糖丸疫 苗碾碎,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 糊状服用,或将糖丸疫苗溶于5ml凉开水中, 使其完全溶化口服咽下。
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 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
肌内接种法
用适当规格的注射器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 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 (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 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 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 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口服法
用于口服脊灰疫苗的接种。
用消毒的药匙将脊灰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 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2
上臂外侧 三角肌附 着处
乙脑灭 活疫苗
8月龄(2 剂次), 2周岁,6周 岁
甲肝灭 活疫苗
18月龄, 24~30月 龄
上臂外侧 4 三角肌下
缘附着处
2
上臂三角 肌附着处
皮
上 划
0.05ml(2滴)
病例或病畜的直接 接触者不能接种
痕
成人第1剂0.5ml, 第2剂1.0ml 皮 7~13岁剂量减 下 半,必要时7岁 接种第1剂次后7~ 注 以下儿童依据年 10天接种第2剂次 射 龄、体重酌量注 射,不超过成人 剂量1/4
肌内接种法 适用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 操作方法: 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 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 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 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
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酵母苗 5μg/0.5ml, CHO苗 10μg/1ml、
20μg/1ml
皮内 注射
0.1ml
脊灰疫 苗
百白破 疫苗
白破疫 苗
麻风疫 苗 (麻疹 疫苗)
2、3、4月 龄,4周岁 3、4、5月 龄,18~ 24月龄
6周岁
8月龄
4
口服
4
上臂外侧三 肌内
角肌
注射
1
上臂三角肌
肌内 注射
1
上臂外侧三 角肌下缘附 着处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3.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规范(2009年版)
—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服务内容 (一)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管理。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
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 防接种档案。 (二)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 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根据需要, 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 种工作。 (三)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口头、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 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 要求。在边远山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 (四)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核对受 种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 接种疫苗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 告知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 注意事项,可口头告知,并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全身反应的处理方法
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 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全身反应严重的可作对症处理;
高热、头痛可给解热镇痛药,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儿童10-15mg/kg,必要时4-6小时1次, 1天不超过4次。
力等综合症状。
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
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 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 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 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 步消退。
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 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 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可能伴有头痛、 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一般持续 1~2天。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 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 少有持续2~3天者。
皮
下 注
0.5ml
第1、2剂次间隔 7~10天
射
肌
内 注
0.5ml
2剂次间隔≥6个月
射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
皮内接种法
适用疫苗:卡介苗。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胳膊;
用1ml一次性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 皮肤常规消毒,待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 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管,针头斜面 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再用左 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 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 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勿按摩注射 部位
全身反应
临床表现
发热: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 38.5℃)和重度(≥38.6℃);
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 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 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
皮下பைடு நூலகம்种法
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 风疹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
操作方法:
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 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 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 身后;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 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四)接种服务。至少每半年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 行1次核查和整理。合理安排接种门诊日,有条件的机构每 周至少开展2次接种服务。
疫苗免疫程序
疫苗
乙肝疫 苗
卡介苗
接种对象 月(年)
龄
接种 剂次
接种部位
0、1、6月 龄
3 上臂三角肌
出生时
1
上臂三角肌 中部略下处
接种 途径
接种剂量 /剂次
肌内 注射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30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
四、服务要求
(一)接种单位要求。接种单位必须为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 定的预防接种单位,并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链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进行疫苗 的领发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五)接种时的工作。接种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核对受 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 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的接种月 (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六)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在 留观室观察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上记录,有条 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 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七)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同时应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 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报告卡。
三、服务流程
建档、确定接种对象
通知儿童监护人
实施接种
留观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 3.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 4.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
皮下 注射
1粒 0.5ml 0.5ml 0.5ml
备注
出生后24小时内接 种第1剂次,第1、2 剂次间隔≥28天
第1、2剂次,第2、 3剂次间隔均≥28天 第1、2剂次,第2、 3剂次间隔均≥28天
乙脑
8月龄,2周
(减毒) 岁
流脑A 6~18月龄
流脑 A+C
3周岁,6周 岁
甲肝 (减毒)
18月龄
出血热 疫苗 (双价)
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 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 结。
局部反应的处理方法
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经过适当休息,即可 恢复正常;
较重的局部炎症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 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消肿,减少疼痛;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 一般每日2-3次,连续1-2日即可。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 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 疤)。
接种含吸附剂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 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 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 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
局部反应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
(≤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 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 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 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 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 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2剂次间隔≥3年;第 1剂次与A群流脑疫 苗第2剂次间隔≥12 个月
接种第1剂次后14天 接种第2剂次,第3 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 后6个月接种
疫苗免疫程序
炭疽疫情发
炭疽疫 苗
生时,病例 或病畜间接 接触者及疫 点周围高危
1
上臂外侧 三角肌附 着处
人群
钩体疫 苗
流行地区可 能接触疫水 的7~60岁 高危人群
16~60周 岁
疫苗免疫程序
上臂外侧 2 三角肌下
缘附着处
皮 下 注 射
上臂外侧 2 三角肌附
着处
皮 下 注 射
上臂外侧 2 三角肌附
着处
皮 下 注 射
上臂外侧 1 三角肌附
着处
皮 下 注 射
肌
3
上臂外侧 三角肌
内 注
射
0.5ml 30μg/0.5ml 100μg/0.5ml
1ml 1ml
第1、2剂次间隔3个 月
(二)接种人员要求。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 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级或 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 证方可上岗。
(三)主动发现预防接种对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站)要积极通过民政、公安部门等多种渠道, 采取各种办法,主动发现未建卡建证的儿童。
皮下接种法
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 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绷紧皮肤, 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 向上,与皮肤成30°~40°角,快速刺入 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 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 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月龄小的儿童,喂服脊灰疫苗时可将糖丸疫 苗碾碎,放入药匙内,加少许凉开水溶解成 糊状服用,或将糖丸疫苗溶于5ml凉开水中, 使其完全溶化口服咽下。
口服疫苗时要看服下肚,如儿童服苗后吐出 应先饮少量凉开水,休息片刻后再服。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置原则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
肌内接种法
用适当规格的注射器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 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 (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 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 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 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口服法
用于口服脊灰疫苗的接种。
用消毒的药匙将脊灰疫苗送入儿童口中(液体 疫苗可直接滴入),用凉开水送服咽下。
2
上臂外侧 三角肌附 着处
乙脑灭 活疫苗
8月龄(2 剂次), 2周岁,6周 岁
甲肝灭 活疫苗
18月龄, 24~30月 龄
上臂外侧 4 三角肌下
缘附着处
2
上臂三角 肌附着处
皮
上 划
0.05ml(2滴)
病例或病畜的直接 接触者不能接种
痕
成人第1剂0.5ml, 第2剂1.0ml 皮 7~13岁剂量减 下 半,必要时7岁 接种第1剂次后7~ 注 以下儿童依据年 10天接种第2剂次 射 龄、体重酌量注 射,不超过成人 剂量1/4
肌内接种法 适用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 操作方法: 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 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 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 家长用右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
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酵母苗 5μg/0.5ml, CHO苗 10μg/1ml、
20μg/1ml
皮内 注射
0.1ml
脊灰疫 苗
百白破 疫苗
白破疫 苗
麻风疫 苗 (麻疹 疫苗)
2、3、4月 龄,4周岁 3、4、5月 龄,18~ 24月龄
6周岁
8月龄
4
口服
4
上臂外侧三 肌内
角肌
注射
1
上臂三角肌
肌内 注射
1
上臂外侧三 角肌下缘附 着处
1.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2.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3.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建建建 建建建建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