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仁”解决礼崩乐坏的现实问题,使周文有效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从仁”解决礼崩乐坏的现实问题,使周文有效化
“仁”是孔子学说之中心,亦是其思想主脉之终点。

在孔子的时代,周文丧失其客观有效性,因而造成了“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使周文再次有效化和生命化,他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张“从仁”。

(1)仁
“仁”原指两人抵足而眠,表示亲密。

孔子则将“仁”视为一个不可被概念所把握的本体,唯有从发用处见仁。

爱人,忠恕和克己复礼都是仁的发用。

孔子不直接讲“仁”是什么,“仁”的行为没有普
遍的模板,它只能从具体的整体生命中生发,注重从体验和实践中去体悟“仁”。

韦政通先生认为,孔子的仁具有具体的普遍性,就普遍性而言,仁是天赋予人之特性;就具体性而言,每个人都必须通过自觉的体验和实践才能印证“仁”。

(2)仁之内容
仁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以“爱人”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的“爱”是有次第的仁爱,强调爱有等差,区别于墨子的“兼爱”。

有子曰:“孝弟也者,仁之本也与”!在孔子看来,孝弟是行仁之开端,由行孝弟可以较好的进入“仁”,培养“仁爱”之心,然后基于“爱人”之心去“泛爱众”。

孔子对“仁者人也”的反省开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仁”作为一种道德义务表现出对人的责任感。

第二,以“忠恕”近乎仁。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现为“成全他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为“宽容他人”。

忠恕互涵,是仁道的一体两面,因其是为仁之方,不足以尽“仁”,故而只是接近“仁”。

最后,以“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基于人之生命之实情而制定出来的社会秩序,用来调和各种矛盾;“仁”作为一种道德自律的精神,强调礼对人的制约和教化作用;“克己”指在反省自觉中突破自然生命的制约;“由己”指道德实践不是他律的制约,而是自律地对自己下命令。

因此,一方面,人应依礼而修身;另一方面,人应努力体认礼的内核即仁,自觉践仁,挺立道德的主体。

(3)仁之实践
基于“仁”的思想,通过成“仁”的方法,自我修养,培养好的道德,达到“内圣”,并把它外化为政治行为,治理国家,造福人民,达到“外王”。

第一,为仁之方。

首先,反求诸己,指作为道德主体的人需要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

其次,笃信好学,指学习要以道德养成和挺立道德人格为指向,孔子常以自己非“生而知之”来勉励弟子笃信好学。

最后,躬行实践,指孔子主张通过实践“仁”去追寻并实现“内圣外王”。

第二,合乎仁道。

孔子的仁爱有等差,所以处理人之间的关系有区别。

首先,处理亲属关系,他重视“孝悌”,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双方都有义务和责任。

其次,处理一般人之间的关系,有“忠恕”,“恭”,“信”等道德条目。

最后,最高的道德要求和规范是“中庸”,指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即“无过无不及”。

最后,为政以德。

把“仁”落实到治理国家上,孔子提倡“德治”,即合乎仁道的治理。

首先,君王要行仁政,即将“德治”和“礼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其次,要遵循“修己”,“安人”到“安百姓”的次第,同时要注意“庶之”,“富之”到“教之”的顺序。

最后,经济上要建立公平制度,人民才能安心工作。

(4)评价
首先,孔子依靠道德的应然性编织理想世界,并借此理想来批判社会,力图把理想世界现实化,这是“外王”的思想。

其次,在理想世界现实化的过程中,必定受到“命”之限制,所以不能一定实现。

与此同时,人要向内要求自我,“克己”和“立己”,挺立道德主体,实现理想人格,这是“内圣”的思想。

最后,孔子的学说承受了最激烈的批判和最美的赞誉,前者是,在新文化运动时,他的学说被认为是中国没有科学民主的根本原因;后者是,传统主义者认为他创建的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可以领导中国甚至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