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图书借阅系统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信息系统图书借阅系统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图书借阅系统设计
设计题目:
第一章引言
1.1 课题背景
当今各个单位图书资料需求量快速增加,过去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现在社会形势对图书的需求,所以现代科技就运用计算机来研发了有关图书资料的管理系统,因为有自己的图书管理系统来管理书籍,图书管理会方便快捷许多,也有利于工作人员快捷方便地对图书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和维护等相关信息。
因此有一个智能化、系统化、信息化的图书管理系统十分重要。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实现对读者管理、书籍管理,借阅管理等自动化控制,将会使图书馆的工作大大减弱。
方便友好的图形界面、简便的操作、完善的数据库管理,将会使得图书馆系统极大限度的应用于现代化图书管理中。
尤其对于复杂的信息管理,计算机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
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密切相关,系
统的开发是系统管理的前提。
本系统就是为了管理好图书馆信息而设计的。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图书馆都是初步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
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如借书天数、超过限定借书时间的天数)的统计和核实等往往采用对借书卡的人工检查进行,对借阅者的借阅权限、以及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
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
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
尽管有的图书馆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
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
1.2目的与意义
1.2.1目的
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
图书馆采取手工方式对图书借阅情况进行人工管理,由于信息比较多,图书借阅信息的管理工作混乱而又复杂;一般借阅情况是记录在借书证上,图书的数目和内容记录在文件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也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一长,如再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了,造成查询费时、费力。
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图书进行更改就更加困难了。
图书馆的借阅管理,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管理方式,使工作规范化,即管理工作基于工作流程,完全采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图书管理工作。
使学生与图书管理人员能方便快捷地共享、交流信息。
同时又能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使学生们的图书借阅能有效地进行。
基于此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图书情况。
其主要功能:实现对图书信息、借阅者信息、总体借阅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
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添加、删除和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图书馆的借阅
信息,但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借阅信息,这部分功能应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执行,但是,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
图书管理系统理的总目标是:整洁有序,藏书完整,检索便利,利用率高。
1.2.2意义
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方便了书库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节省时间。
(2)便于读者查询所需要的图书。
(3)当图书归库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检索号精确的将图书排架。
(4)根据查询,对图书借阅的热度进行分析,调整书架的位置,以便可以更迅速地查找到相关图书,方便读者。
(5)根据系统的设计,使每一本书都可以达到精确上架,提高书库管理工作的效率。
并且是做好咨询服务,推荐介绍新书,图书预约等优质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网络时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多数大学的图书馆样本书库以藏为主,重藏轻用,抑制了文献的利用率。
而现在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之前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状。
所以书库科学,高效的管理势在必行。
图书馆的书库可以达到借阅一体,科学地调整书库中的图书。
1.3 国内外现状
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是人工登记。
其中人工登记的方式从记录到统计本身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管理方式,所有的登记数据随时更改,没有有效地监控,并且该方式对数据的后期处理(如统计、查询、数据传输等)也没有很好解决,存在工作量大、速度慢、统计结果不及时、误报、谎报等情况不可避免的问题。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将改变其传统的服务方式而代之以新的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服务模式,这就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基础。
数字图书馆概念出现于20世纪后期,目前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
然而,由于所处区域的不同、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图书馆之间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使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的社会,以及不同科技、人文和经济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其有关操作规程、技术要求、建设途径,以及策略实施等都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如何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如何确定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战略,如何正确实施相关战略,又如何使我国的图书馆领域广泛合作与协调,最终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之目标,均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数字图书馆
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对数字图书馆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目前几乎涉及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个方面。
主要观点如下: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是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读者通过网络组织访问外界数字化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
图书馆和网络系统连接,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
”
综上所述可见,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文献信息数字化、信息传输数字化与网络化、信息服务终端化、信息利用社会化等。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从各方面对图书馆管理提出新的问题。
国内主要借助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组织结构上的变革进行了探索,以符合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一种是独自开发和管理的数字图书馆模式,如哈佛大学;一种是联盟下的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包括图书馆群体开放管理加上图书馆自行管理的混合模式,如加州柏克利分校,也包括联盟下的合作开发,如美国记忆。
我国图书情报界,IT业界自1995年左右开始对这一领域跟踪研究,1998年开始全面升温,迄今无论是在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还是在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准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资源服务型,服务研究型和联合建设型。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资源服务型不能算是数字图书馆,但它的网上信息服务目前已在大多图书馆开展,是现阶段我国图书情报界提供网上数字服务的主要形式。
在一些先进的西方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定位、建立、应用相对比较成熟。
而其应用价值,则更多体现在教育领域。
数字图书馆教育涉及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网络、法律、经济、行为学、伦理学等学科和领域。
理论和实践性紧密结合,不仅在理论上涉及面广,而且在实践操作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且,数字图书馆教育是动态的,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施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随着数字图书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
数字图书馆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正在成长的新生事物。
目前,世界中许多发达国家都在抓紧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
对我国来说,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可以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就可以得到解决,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
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因此,加快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1.4主要研究内容
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三方面的功能:一、对图书基本信息的增删改查等操作的实现;二、对读者借书证基本信息的管理;
三、读者借阅图书信息的管理,包括图书的借出和归还,包括逾期归还图书、丢失图书等特殊情况的处理,还有根据读者的不同身份设置的借阅图书数量的
限制等管理四、在系统的实现中运用多种查询技术,特别是多条件组合查询;对查询结果采用缓存技术和其它的系统优化技术,提高系统的性能网上检索的效率。
建立一个相对简明但实用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新系统的建设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系统的目标。
采用图书借阅管理系统,集中的数据库将与图书借阅管理相关的信息全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有效地减少信息更新和查找中的重复劳动,保证信息的相容性,从而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2)新系统的覆盖范围。
在采用和实施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之后,就会将依赖于人的过程改为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过程。
管理人员只要获取了相应的权限,就可以随时进入系统,直接查阅相应的信息。
实施了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之后,不仅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详细的、未经过过滤的第一手图书借阅信息,还可以从这些信息中得到某些有用
的决策信息及灵感和启发,从而改进图书馆的管理及经营效率,避免或减少经营风险。
(3)新系统的结构布局框架。
基于校园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
这个系统以相关各部门管理系统为基础,数据共享的存在网络服务器中,除满足图书馆内部人员的使用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及工作站为其他部门甚至全校教职工、学生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章相关技术概述(可以省略)
第三章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在进行初步调查后所进行的对系统开发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研究,所以也称为可行性研究。
信息系统也应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三方面来论证。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调查与实践,我认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1、经济可行性分析
作为图书馆这样的商业性质较小的场所,其经济成分比重相对较少,主要是支出的费用:其中包括设备购置费、软件开发费用、管理和维护费、人员工资和培训费等。
由于各个图书馆实行统一操作,系统共享,其设备购置,人员工资,维护费用相对较少,前期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购置图书上。
建立信息中心,可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集中管理,提高图书管理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快速地反馈市场信息。
2、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现有技术条件能否顺利完成开发工作,硬件、软件配置能否满足开发者的需要,各类技术人员的数量,水平,来源等。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工作主要是
在读者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相互沟通信息和处理信息。
这一特点非常适合计算机特点,通过网络internet技术,发挥计算机的信息传输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势。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系统的
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
3、社会可行性分析
社会可行性有时也称为操作可行性,主要论证新系统在企业或机构开发和运行的可能性以及运行后可能一起的对企业或机构的影响,即组织内外是否具备接受和使用新系统的条件。
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更新是图书馆完全有可能也有能力采用这样先进的管理技术。
它对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到:
①对传统管理理念的冲击,可能引起管理层的变动和人员的调整。
②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提高,使图书馆在一定的可能下进行机构精简,迫使工作人员继续学习新知识,拓宽图书馆在市场环境下的生存空间。
对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业务方式的转变和扩充
3.2 系统需求的任务和目标
任务:主界面的设计、登陆界面的设计、图书修改表单、图书查询表单、读者信息查询、表单、查询登陆表单、读者注册表单、关于读者表单、关于系统表单、系统功能模块查询表单、退出表单、程序的连编。
目的:本系统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技术给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借、还书带来便利。
本系统除了图书馆内管理的一般功能还外,还包括网上在线查询图书信息、查询本人的借阅情况和续借等功能。
目标还包括:减少人力与管理费用;提高信息准确度;改进管理和服务;建立高效的信息传输和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利用率;系统设计优良,界面设计精美、友好、快捷,人性化设计,后台管理功能强大、效率高;更简便、信息化程度更高的图书管理流程。
3.3 系统的业务流程
图书借阅系统业务流程图如下:
3.4 系统数据流程数据流程图如下:
图
书
管
理
员
图书
归还
处理
图书借阅系统数据流程图如下:
数据流编号:D02
数据流名称:借书借阅简述:借书证
数据流来源:用户将借书证交给借书员,借书员经过审查后将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
数据流去向:P2_11检查读者身份
数据流组成:借阅日期+书名+读者账号+读者姓名+借阅数量等数据流量:个/日高峰流量:个/日
数据流编号:D03
数据流名称:填写借阅记录简述:填入借阅表的记录
数据流来源:P2_13检查合格的借阅图书信息录入到借阅库中数据流去向:借阅库
数据流组成:借阅号+借阅日期+书名+图书编码+读者姓名+读者账号+还书日期+借阅数量+状态等
数据流编号:D04
数据流名称:借阅修改在库简述:修改的借阅记录
数据流来源:P2_13将借阅的图书的记录录入到图书库数据流去向:图书库
数据流组成:借阅号+借阅日期+书名+图书编码+读者姓名+读者账号+还书日期+借阅数量+状态等
数据流编号:D15
数据流名称:还书记录
简述:所还图书进行入库记录
数据流来源:图书馆管理板块
数据流去向:图书馆归还处理模块
数据流组成:图书编号+图书名+借阅证号等
数据流编号:D16
数据流名称:填写归还记录
简述:管理员填写归还图书馆的图书记录
数据流来源:图书馆归还处理模块数据流去向:读者库模块
数据流组成:图书编号+图书名+管理员编号+日期等
数据流编号:D17
数据流名称:归还修改在库数量
简述:图书归还后该书在读者库的记录
数据流来源:图书馆归还处理模块数据流去向:读者库模块
数据流组成:图书编号+图书名+管理员编号+日期等
3.5 系统需求概述
3.5.1 功能需求(子系统的划分)
应该划分为:系统管理员子系统、图书管理员子系统、读者子系统。
①系统管理员子系统是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该子系统主
要实现用户的帐号信息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备份与还原和数据
字典的维护等。
②图书管理员子系统的功能包括图书流通、图书管理和统计报表。
图书
流通是用来完成图书借阅和归还等工作;图书管理模块用来管理入库图
书信息登记,在馆图书查询和损环图书的注销等工作,即图书的添加、
修改、删除等。
统计报表是对图书管理数据的综合整理,以报表
的形式
体现出来,包括图书入库统计、图书出库统计、图书退货统计、图书报
损统计、图书借阅统计、图书归还统计、图书超期归还统计、图书超期
罚款统计以及图书清册报表等。
③读者查询子系统则主要是读者实现图书查询、已借图书查询、图书续
借和预约等功能。
3.5.2 性能需求(可以省略)
3.5.3 数据库需求(可以省略)
3.5.4 运行环境需求(可以省略)
3.5.5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1、性能需求:
为了确保系统能够长期、安全、稳定、可靠、高效的运行,图书管理系统应该满足以下的性能需求:
(1)系统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3)系统的易用性和易维护性。
(4)系统的标准性。
(5)系统的先进性。
(6)系统的响应速度。
2、安全需求:
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量会非常大,所以在对这些图书导入和查询时要保证速度。
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又要保证事务的完整性。
对于整个系统,需要完整的权限控制,防止某些人恶意攻击系统,修改原始记录,同时对于数据库中的数据需要定时备份,防止系统数据丢失。
此外,系统要求用户在登陆时需要身份验证。
3、可靠性需求:
可靠性可以从安全性、事务性和稳定性三方面来衡量。
安全性与用户业务内容相关。
如果开发的软件是信息安全级别很高的,如政府机构的办公文件,那么相应的安全性需求也会很高。
事务的重要性在分布式系统和集成性系统中尤为重要。
在小型系统中,事务性一般通过数据库本身的事务处理机制来保障,但在分布式系统、集成应用系统中,由于系统中可能存在多个异构数据库,仅仅靠数据库本身的事务处理就远远不够了,这时应借助第三方事务中间件来保障。
稳定性由故障的频率、严重性、可恢复性、可预见性、准确性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等一些指标构成。
判断软件是否失效的判断依据有:系统死机、系统无法启动、不能输入输出或显示记录、计算数据有错等。
4、美观性需求:
系统的界面需要具有一致性、简洁性,系统风格应为dos风格。
页面背景默认为黑色,字体默认为白色。
第四章系统总体设计
4.1模块设计
借书还书模块:
图书查询模块:
4.2代码设计
CREATE DATABASE TSGL
GO
USE TSGL
GO
CREATE TABLE Bmanage --添加图书
(
bId varchar(10) PRIMARY KEY,--图书编号
bName varchar(50), --书名
bNumber varchar(10), --书数目
bSore varchar(50), --分类
)
Go
CREATE TABLE Madmin --图书员管理
(
mName varchar(10)PRIMARY KEY, --图书管理员姓名
mPwd varchar(25), --图书管理员密码
mAge varchar(8), --图书管理员性别
mSex varchar(4), --图书管理员电话mNumber varchar(15), --图书管理员角色
mrole varchar(8)
)
Go
CREATE TABLE Reader --读者信息表reader (
rSno varchar(10) PRIMARY KEY, --读者号
rName varchar(10), --姓名
rPwd varchar(25),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