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第10课 师 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注释:常师:固定的老师。徒:同类的人。不必:不一定。贤:超过。 术业:学术技艺。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 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 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 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 术技艺上各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② 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 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③ 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 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 物论的思想光辉。
作者简介
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称 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 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 风,提出“文以明道”“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物不平则 鸣”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有深远影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 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 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主要作品收在 《昌黎先生集》中。
思考2: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什么?
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 所谓“道”,主要是儒家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 想观点。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 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指儒家经 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 以老师就需要“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译文: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 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 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 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 高的人为老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 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 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思考5:这一段中以孔子举例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以孔子不耻下问为例证,使前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的论述有了典型依据,而且与士大夫的 “群聚而笑之”形成对比,发人深思,接着又引用孔子的话,用 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增强了 说服力。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 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 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 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 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注释: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同“否”。小、大:用作名词,小 (大)的方面。之:指示代词,这(些)。族:类。不齿:不与同列。齿,并 列,排列。乃:副词,竟。
注释: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经 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种经书。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通:全 面。于:介词,表被动。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 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以:连词, 表目的。贻:赠送。
译文:李家的孩子叫蟠,年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 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乐,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 送给他。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 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士族的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 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 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
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当时跟 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韩愈亲见士 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 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注释:
④作者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所论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 “士大夫之族”本就应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高明,这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 性。他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之书”“习其句读”,也是片 面的。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师说》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 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 师”的风气。提倡选择老师应以“道”为根本,“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在师生关系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观念。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 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 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对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 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 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 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思考6: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称赞李蟠有何 作用?
(1)原因:“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地说,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是其“不拘于时,学于余”。
(2)作用:①作者称赞李蟠不拘于时,就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 批判;作者倡导“李蟠从师”,又一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注释: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出:超出。犹且:尚且,还。众人:一般人。 其:副词,表揣测语气。惑:糊涂。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译文: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 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 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 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 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孩子的 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课文探究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注释:学者:求学的人。受:同“授”,传授。惑:用作动词,有了疑惑。 从而:跟从并且,而,表顺承。庸:哪里,表示反问语气。无:无论,不论。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答疑难 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 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领会道理本 来就早于我,我跟随他学习;生在我后面,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 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 位贵贱,不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知识梳理 1.通假释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2.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 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10 第六单元
第
课
师说
素养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背诵全文。 2. 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3. 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2)形容词的活用 而耻学于师/ 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耻辱)
吾未见其明也——肯定(责备)语气;其可怪也欤——反讽语气。
思考4: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明确:“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不是老师的主要职责,其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教 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把教书 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老师。 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思考3:这一段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
明确: ①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
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 ② 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焉”的行为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
误; ③ 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
视师道的风气。 情感变化:由推测到肯定(责备)到反讽。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
思考1:这一段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为“师”下定义,从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其中“传道”是目的,“受业” 是手段,“解惑”是核心。 第三层:紧扣教师职能中的“解惑”任务,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 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扣住教师职能中的“传道”目的,证明传道Hale Waihona Puke Baidu就是老师, 从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作者表面上赞扬李蟠不拘于时的精神,实际上借此对那些诽谤者严正地 驳斥,他是有的放矢。表现出他敢于冲破习俗、勉励后学的精神。
深入探究 1. 本文在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思想。
应如何评价作者在本文中的思想?
① 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 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 师职能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