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贾生》再推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贾生》再推敲
内容摘要:对于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我们通常认为那是经过精挑细选、重重检验,是无需怀疑的定论。而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让他们理解并记忆下来,以便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取出来加以应用。但是我们知道,知识本身是死的,而事物又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如果用不变的知识去解决变化万端的矛盾,那显然是行不通的。就算是真理也还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否则也不成其为真理。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我们习惯把知识当定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得去接受。高中语文新课改注重学生在“发现和创新”方面的发展,“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改李商隐推敲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李商隐的《贾生》。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有学生问到“虚前席”是什么意思。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贾谊与汉文帝两人分席而坐,“前”本是一个方位名词,在这里作动词,有前伸、前探之意。“虚”指文帝已经不是实实在在地坐在那里了。贾谊的谈话令文帝折服,不知不觉地把身子欠起靠近贾谊,由此可见文帝听得很是投入,也很虔诚。
在教学中,我们一般把这首诗歌当作是一首讽刺诗。前两句极写文帝求贤之殷切,待贤之谦诚,以致贾谊这个“逐臣”都令他推服赞叹、欣赏不已;后两句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极深,塑造了一个不问治国之道,不关心民生疾苦,一味地热心鬼神之事的“庸主”形象。大多数教师可能是这样讲授这首诗的,然而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学习历史我们知道,其实汉文帝算是一个明君。他的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政策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本身也十分节俭,他是第一个谥号为“文”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后人把他和后来的汉景帝开创的盛世并称“文景之治”。这样的一个皇帝怎么会不关心治国之道而一味迷信鬼神之事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讨论以下这3个问题:
1、关于汉文帝采取的治国之道
不管汉文帝还是汉景帝时代,崇尚的是“黄老哲学”,以“无为”治理天下。直到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成为封建统
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多年。而在此之前一直是“黄老哲学”占据主导。
“黄老哲学”中的“黄”指的就是黄帝,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老”指的是老子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黄老哲学”在汉朝开国之初发挥过积极作用,它缓和了法家思想治世的严酷,避免了像秦朝那样招致的叛乱和快速灭亡。“黄老哲学”其实是信奉鬼神的,换言之,汉文帝探寻鬼神之道并非有悖于治国之道;“问鬼神”未必就不是关心百姓和国家社稷。
《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生征见。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看来文帝对贾谊的才学风调佩服之至,贾谊也有治世之才和抱负,可他为什么不直接问贾谊具体的治国方略呢?
2、关于贾谊的政治主张
西汉刘向对贾谊评价很高,他把贾谊和伊尹、管仲相比,认为就是他们二人也比贾谊强不了多少。假如他能够得到任用,功德教化的效果一定很可观。
汉高祖刘邦当年为了稳固刘姓天下,分封同姓为王以辅佐中央。“然而血缘从来就不能避免为权力进行的杀戮”。同姓诸侯王可以掌握军队,任免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逐渐形成内部的割据状态。贾谊在《治安策》(陈政事疏)中指出,如果不解决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则必将“制大权,以逼天子”。
贾谊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民本思想以及礼治思想三个方面,他的很多主张都得以实施,比如他的《论积贮疏》。然而他的核心主张“削藩”因为触及了权贵们的根本利益,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是难以得到推行的,因此遭到权贵们的集体反对。再加上他得罪了文帝身边的宠臣邓通,致使他更加难以施展抱负。
3、关于汉文帝的用心良苦
除此之外,汉朝当时的局势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文帝时期,汉朝建国不久,刘邦死后又刚刚经历了吕后乱政,虽经陈平、周勃平息,而匈奴又屡屡始南犯,内忧外患,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削藩,一旦惹得各路藩王群起造反,那么汉王朝必将天下大乱,这不是文帝想看到的结果。所以,面对贾宜言之凿凿的削藩高论,为了不打击人家的一颗赤诚之心,文帝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其良苦用心他人又怎么得知呢。
当初周勃、陈平等人拥护文帝刘恒登基,就是认为他懦弱好控制。可哪里知道他入主皇宫后第一道圣旨就夺了他们的兵权,明升暗降地做了左、右丞相。由此可见,文帝并不傻,也不昏庸,他不是不想治理好天下,而是时机不成熟,在条件没有具备之前必须韬光养晦。
看来,李商隐是有些冤枉文帝了。作为一个国君,要从大局上考虑问题。文帝没有过错,贾谊的才学和他的报国之心也值得肯定,他的遭遇也值得同情,只可惜他生错了时代。要是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可能就不会感到怀才不遇了,也不会因为梁王坠马事件郁郁而终,以致“千古英雄未展才”。
李商隐的《贾生》这首诗歌既有讽刺,也有感慨,算是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应该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除了讽刺当时统治者,诗中还寓有诗人自己的,像贾谊那样的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所以李商隐这首诗中的贾谊,也有他自己的影子。总之,《贾生》“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201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