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广东省五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五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时说:成都、华阳两县被驱掠的人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当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都城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杂剧继续发展。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所记宋杂剧名目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既由开封传来,就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的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还是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
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
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
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
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所差异。
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
清康熙时,洪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北洪北孔”之称。
《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固然是由于洪昇的文名震世,
但也显示出京城中人对传奇的喜爱。
(选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有删改)
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人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
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宋杂剧名目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了高峰。
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会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
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杂剧的单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
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状》、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盛行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答案】1.D 2.C 3.A
【解析】试题分析:
1.注意要和原文认真比对。
D项曲解文意,“杂剧有……出场人物……的限制”错误,原文中说出场人物“不一”。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A项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并未记载当时的“杂剧盛况”。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
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
“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要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把围墙造得高大牢固。
”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
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于,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
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
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胎,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
”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上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
砖瓦、石灰运进来;垃圾、碎砖运出去。
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
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
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
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
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
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重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
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
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
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
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
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
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
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
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
”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
“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帮着寻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衫湿透,那不是谁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评说这围墙很好看。
”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蒙蒙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住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
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汉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的飞起。
不知道他又什么地方弄来四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平铺直叙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露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就被修好了,却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这说明这些人在建
筑设计方面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D.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而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的丑态。
E.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的不满。
5.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形象特点。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DE 5.①辛勤高效:接到任务后,他一支烟没有抽完,就着手干活;一直干到夜间十一点;用两天时间就修好了围墙。
②有才干:修好的围墙得到了路人的赞许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③朴实热情: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做好工作,文末提到的炭火盆情节更好地展现出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形象。
④才华无法施展:尽管辛勤工作,但因长着一张“娃娃脸”而不怎么令人放心;尽管围墙受到专家好评,但因级别低,无权参会。
(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6.①在结构上,马而立在“围墙”进进出出,是对小说题目的呼应;
②在情节上,结尾是对一波三折的情节的收章,使情节更加完整,更富波澜,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③在主题上,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弊端,如夸夸其谈、以貌取人、无功请赏等的批判,也体现出作者对因“权力阶层意识”产生的重身份、轻实干的荒谬思维的嘲讽;(反向回答:“小说褒扬了热情实干、不计得失的精神”一样可以)
④在形象上,那四个让人“温暖如春”的炭火盆既体现了马而立的朴实热情,又让读者透过这一形象读出一层悲凉之意。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小说鉴赏能力的综合考查,既涉及了对小说写作手法的分析,也涉及了对小说中人物的鉴赏。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A.“平铺直叙了”说法错误,小说情节可谓一波三折;B.“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文中没体现;C.“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说法错误,“一些人的批评指责”,不能“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较高的审美水平”。
所以选DE。
学#
6.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看,结尾一段写大家纷纷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贡献的时候,真正的功臣马而立却“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的飞起”,给大家准备炭火盆,从情节发展来看,既是交待小说的结局,使小说情节完整,又使小说情节更具有起伏性。
从人物形象来看,马而立不计较名声,只安心干好他的工作,这一结尾表现出他的实干精神。
马而立实干有功而不言,那些比马而立官职高的人在高位却不干实事,无功而争赏,对比之中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从结构上来看,小说的题目是“围墙”,结尾再次写到“围墙”,是对题目的呼应。
点睛:本题考查小说结尾段的作用,解答时一般要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完善情节等角度分析。
一般情况下,小说结尾段的作用有:突出人物形象;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呼应开头或上文,使小说结构完整;言已尽而意无穷,引人思考等。
本题所给段落从内容上看写的是主人公马而立的活动,能够体现出主人公的个性和品质,从结构上看,与题目形成了呼应,与上文形成了对比,不仅使小说波澜起伏而且使小说情节完整,主题深化。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
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
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
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
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
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
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几十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当普通的小人物,做喜欢的事,挺好。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
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
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辗转来到重庆,他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
抗战胜利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
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
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
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
“大鸣大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万象》
的构想,都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
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丁聪平日里对人总是笑脸相迎,骨子里却刚直不阿。
为此,他吃尽苦头。
“反右”的时候,有人要他检举一位朋友的反动言行,他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落井下石,于是,他自己成了“右派”。
“文革”时,又有人强逼他交代一位朋友的“罪行”,并列举此人种种“劣迹”以作“诱导”。
丁聪听后说:“这个人真坏。
”逼他的人大喜过望,催他赶快交代。
丁聪慢悠悠地说:“我同他相交那么多年,他做了那么多的坏事,居然一点也不告诉我!天底下竟有这么坏的人。
”为此,他挨了一顿铁棍,被打得头破血流。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
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
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以保证。
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他血压高,单位便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可乐坏了他。
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
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由此丁聪便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
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
漫画中的犀利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
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
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
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老人走了,静静地,无声无息地,像一片秋叶摇落,像一朵白云飘逝。
不设灵堂,不作告别。
平淡得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但正是这样的平淡,才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给社会与现实以无情的鞭挞。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我画的都得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
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
——丁聪
②丁聪当时住的房子只有十几平方米,除了一扇窗户透亮,没墙都摆满了书柜。
他的生活也很简单,就是画画、看书、吃饭、看电视、睡觉。
只要一拿起画笔,他就感到心满意足,感到快乐。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丁聪取笔名为“小丁”,一用就是几十年,“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而他这一生的创作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
B.丁聪能够成为一代讽刺漫画大师,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丁聪的父亲早就
是一位自觉成才的画家。
C.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对象,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厄运却成就了他在任何处境下都能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D.丁聪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这与他浓烈的爱国情怀不无关系,丁聪始终殷切地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饱含一腔忧虑之情。
E.文章对“文革”中丁聪因为血压高,单位给他放了一个星期假,这把他乐坏了的故事的叙述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8.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分析它的含意及作用。
9.文中说丁聪“平淡”的人生,却“淬炼出了最强大的艺术”。
请结合材料,对“平淡”与“强大”的关系进行分析。
【答案】7.DE 8.含意:丁聪一生都以“以笔为刀,针砭时弊”的讽刺漫画大量形象与时代的“病灶”勇敢正直地抗争。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比喻为“牛虻”,中国现实社会“庞大躯体”的“毛病”(社会上存在的一不良现象和问题),比喻为“病灶”,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像“牛虻”那样吮吸社会“脓疮”、医治时代“伤口”的勇士形象。
作用:这句话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且在第一段,开门见山;使人物形象鲜明,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对丁聪敢于抗争到底的品格的赞扬。
9.①“平淡”是说丁聪的人生普通平常,“强大”是说丁聪的漫画充满了批判社会的力量。
而强大的艺术往往是在平淡的人生中淬炼出来的。
②丁聪为人低调谦逊,一直以“小丁”为笔名,甘于做最普通的小人物。
这放放低自己的心态反而让他更容易看到真实的百态人生,其作品也就更贴近生活,充满了真实的力量。
③丁聪创作宗旨简单,所想所画都体现百姓心声。
这种源于社会现实的艺术创作饱含生命力与战斗力,最终给社会乱象以有力抨击。
④丁聪生活简单,为人淡泊,不追求物质享受,所以他能够专注作画,精益求精,也能够保持精神的独立和思想和自由,使他的作品充满批判的力量。
(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7.试题分析: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了对传主经历和精神品质的理解,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选项对应区间,仔细比对,找到答案。
A项“始终围绕着市井小人物的百态人生”说法绝对,由原文可知,在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
B项“其主要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不当,由原文可知“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
C项“厄运”与“乐观、旷达的性格”间强加因果。
学%
8.试题分析:本题所给画线句子是一个比喻句,“牛虻”的本体是丁聪,“病灶”的本体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牛虻狠狠叮”指的是丁聪用漫画针砭时弊,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