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生物人教第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新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是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机体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与胞外Na+内流有关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一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D.神经系统可支配某些内分泌腺的分泌,故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不受激素的影响
解析:机体受刺激后,Na+内流导致膜电位逆转,从而形成局部电流,产生神经冲动,B正确;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A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C错误;甲状腺激素不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对已分化成熟的神经系统活动也有作用,D错误。

答案:B
2、静息电位和兴奋的产生,均是以膜两侧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的。

将神经浸泡在某一溶液(模拟细胞外液,但无Na+)中,则该神经( )
A.表现为外负内正的静息电位,刺激后可产生兴奋
B.表现为外负内正的静息电位,刺激后不产生兴奋
C.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可产生兴奋
D.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不产生兴奋
解析神经细胞处于静息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此部位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由于该神经浸泡在无Na+的溶液中,Na+不能内流,所以不能产生兴奋。

答案 D
3、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
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
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C
解析: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不同神经元间,
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电流表的两接头处先后发生电位变化,所以甲、乙都偏转2次;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d点可测到电位的变化。

]
4、关于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只能发生在神经组织中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不消耗ATP,而传导过程需要消耗ATP,B错误;肌肉组织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可以产生兴奋,C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答案 D
5、肾上腺髓质和某些神经元都能分泌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实现多次重复利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内流
B.肾上腺素的分泌和摄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C.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只能参与神经调节
D.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属于负反馈调节
解析肾上腺素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即肾上腺素能参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C错误。

答案 C
6、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c处的传递速度和在b处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反射弧中神经元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图中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刺激b,兴奋由神经纤维传至效应器,引起效应器收缩;兴奋在c处的传递速度慢,在b处的传导速度快;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7、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在静息时膜电位维持内负外正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表明,K+排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该过程表明,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
C.该过程中,神经元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神经元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因此K+顺浓度梯度排出细胞,是被动运输,A错误;K+排出细胞后,膜外K+浓度上升,膜内外K+浓度差缩小,B正确;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C正确;神经元受剌激后,Na+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答案 A
8、去甲肾上腺素(NE)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

某实验小组为研究某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是否有阻断作用,将该药施加在突触处,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由此说明( )
A.该药物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没有阻断作用
B.该药物对α受体没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有阻断作用
C.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没有阻断作用
D.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有阻断作用
解析去甲肾上腺素(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

将该药物施加在突触处,肌肉没有收缩,说明该药物会阻断β受体的功能;发现突触间隙的NE的量是对照组的20倍,说明该药物能阻断α受体的功能,导致NE不能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从而出现NE超量的现象,D正确。

答案 D
9、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
变化
答案:B
解析:增大Ca2+的通透性可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作用后即被灭活,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项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项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不进入细胞内,C项错误;如果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会使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增强,D项错误。

10、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

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答案:A
解析:止痛药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又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但具有止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很可能是与突触后膜的
受体结合后,神经递质失去了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机会,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

11、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

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答案:C
解析:由于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从而使静息电位加强,导致下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即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A错误;甘氨酸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由A选项分析可知,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C正确;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能与使突触膜的Cl-通道开放,D 错误。

12、研究发现脑细胞中β­淀粉样蛋白大量沉积产生毒性,诱导中枢神经系统中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乙酰胆碱浓度不足,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症状,进而形成老年痴呆症。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之后,不能通过存活的神经元增殖填补,导致脑内乙酰胆碱浓度下降
B.用淀粉酶水解β­淀粉样蛋白,减少β­淀粉样蛋白含量可以预防该病
C.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抑制剂可用来治疗该病
D.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
解析从题中信息可知,胆碱能神经元凋亡之后,乙酰胆碱浓度不足,A正确;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β­淀粉样蛋白的水解,B 错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减少乙酰胆碱的分解,可用于治疗该病,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D正确。

答案 B
13、如图为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使闰绍细胞产生兴奋
B.图中有三个神经元,构成三个突触
C.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能实现负反馈调节
D.图中三个细胞构成了一个反射弧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会将兴奋传到闰绍细胞,使其产生兴奋,A正确;图中有三个神经元,构成三个突触,B正确;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故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能实现负反馈调节,C正确;图中不涉及感受器和效应器等结构,不是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4、渐冻人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越来越退化,最后发展为全身无力、长期卧床,无法自主呼吸,但患者的智力、记忆、感觉不受影响。

下面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模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属于神经中枢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___。

(2)图中__________(填序号)处突触较多,反射通过的突触越多,则完成反射所需时间越__________。

在突触的组成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___。

在膝跳反射中具有__________个神经元。

(3)“渐冻人”肌肉萎缩,肌肉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的一部分。

用针刺激图中①处,“渐冻人”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感觉。

解析:(1)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神经中枢,③是效应器;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其中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

膝跳反射由两个神经元构成。

(3)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因此肌肉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

从题中信息可知,“渐冻人”有感觉。

答案:(1)②脑干
(2)②长突触间隙两
(3)效应器有
15、下图为人体某神经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

(2)针刺手指皮肤时,感受器能够产生兴奋主要是因为神经细胞膜
对通透性增大,导致相应的离子进入细胞内。

(3)针刺手指皮肤后,兴奋到达脊髓中枢,再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的传导、传递,在产生痛觉。

痛觉开始产生的时间应 (填“早于”“迟于”或“等于”)相关肌肉收缩开始产生的时间。

(4)来自大脑皮层相应中枢的兴奋,既可以使脊髓中枢中兴奋性神经元a兴奋,导致肌肉收缩;也可以使脊髓中枢中抑制性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传出神经细胞兴奋。

①推测抑制性神经元b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
使突触后膜难以产生兴奋。

②手指意外受针刺,会出现缩手反射,但在手指上针刺取血时可以不出现缩手反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向脊髓注入某种药物后,再针刺手指,一定出现缩手反射,可能原因是该药物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据此可知题图中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2)感受器产生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
性增大,钠离子内流所致。

(3)感觉(包括痛觉)产生于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针刺感受器后,从图中看兴奋只需要通过两个突触结构就可以传至肌肉,而兴奋到达脊髓中枢,再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的传导、传递才能到达大脑皮层,由于要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因此,痛觉开始产生的时间应迟于相关肌肉收缩开始产生的时间。

(4)①抑制性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上的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从而不能产生兴奋。

②在手指上针刺取血时可以不出现缩手反射,原因是大脑皮层使脊髓中枢中的抑制性神经元b兴奋,进而抑制传出神经细胞兴奋,导致肌肉不会收缩。

如果向脊髓注入某种药物后,再针刺手指,一定出现缩手反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能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或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分解或使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失活,使抑制性递质无法发挥作用。

答案(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2)Na+
(3)大脑皮层迟于
(4)①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②大脑皮层中枢抑制脊髓中枢(合理均可) 阻断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促进抑制性神经递质分解、使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失活(合理均可)
16.某人无意间右脚踩在了铁钉上,右腿迅速抬起,左腿迅速蹬直,并“情不自禁”出声尖叫。

图为钉刺反应的反射弧示意图(字母A~E代表不同的神经元,m和n代表反射弧上的位点)。

请分析并回
答下列问题:
(1)当铁钉刺入右脚皮肤时,引起右腿抬起和左腿蹬直,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痛觉产生的部位是__________。

(2)兴奋时m点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引起膜电位变化的电化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兴奋由神经元B传向C时,突触后膜将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兴奋由神经元C传向D时,突触后膜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到铁钉刺激时,此人右腿抬起的时间早于左腿蹬直的时间,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钉刺反应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的神经中枢兴奋后,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而产生痛觉。

(2)m点未兴奋时膜电位的分布是外正内负,m点兴奋时膜上的Na+通道打开,在短时间内大量Na+内流,引起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3)由图分析可知,神经元C属于抑制神经元,当神经元B传来
兴奋时,神经元C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膜两侧的电位差进一步加大,抑制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4)因为突触间存在突触延搁,突触数目越多,传递时间越长,兴奋从感受器传到右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比传到左腿少,故受到铁钉刺激时,此人右腿抬起的时间早于左腿蹬直的时间。

答案:(1)脊髓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
(2)外负内正Na+内流
(3)兴奋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4)兴奋从感受器传到右腿经过的突触(神经元)比传到左腿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