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22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要点:本文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义”重于 “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孟子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同“欤”,语气词。
同“德”,感恩、感激。
侍奉。
有什么益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
没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大义。
舍弃、放弃。
生命。
【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 能勿丧耳”。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 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文章小结
本文以“鱼”和能掌”设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动词,超过、胜过。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比。
读wéi,动词,做,干。
名词,祸患,灾难。
读wù,动词,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中重点的词语和句子。(重点)
3、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总结论证方法。(重点)
4、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思想。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4、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5、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1.“本心”(原句来回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同情)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本性,人的羞恶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
温馨提示: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2、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⑴论点
舍生取义
⑵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
假如,假使。
那么。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源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的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同“向”,先前、从前。
wèi,介词,为了。
wéi,动词,做。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自主深思
以“鱼”和“熊掌”设喻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举例浅显,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作品介绍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脚踩踏着。
饥饿的过路人。
给。
吆喝。尔,用作后缀。
预习检测
为
箪
羹
蹴
屑
苟
恶
乡
为
为
不
食
尔
得
所
宫室之美
之
wéi
dān
gēng
cù
xiè
gǒu
wù
xiàng
wèi
wéi
苟得也
一
不
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文章
想要,想得到。
同时得到或占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总结
舍生取义
3、第二段中作者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正面举例
一箪食一豆羹
反面举例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羞恶之心义存于心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比喻论证
由因推果
假设推理
正反对比
舍生取义
板书设计
谢谢观赏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鱼我所欲也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同“欤”,语气词。
同“德”,感恩、感激。
侍奉。
有什么益处。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动词,做。
没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通过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大义。
舍弃、放弃。
生命。
【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放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 能勿丧耳”。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 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文章小结
本文以“鱼”和能掌”设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动词,超过、胜过。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比。
读wéi,动词,做,干。
名词,祸患,灾难。
读wù,动词,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中重点的词语和句子。(重点)
3、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总结论证方法。(重点)
4、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思想。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4、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5、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1.“本心”(原句来回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同情)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本性,人的羞恶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
温馨提示: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2、课文第一段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⑴论点
舍生取义
⑵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
假如,假使。
那么。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源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的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同“向”,先前、从前。
wèi,介词,为了。
wéi,动词,做。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自主深思
以“鱼”和“熊掌”设喻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举例浅显,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作品介绍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脚踩踏着。
饥饿的过路人。
给。
吆喝。尔,用作后缀。
预习检测
为
箪
羹
蹴
屑
苟
恶
乡
为
为
不
食
尔
得
所
宫室之美
之
wéi
dān
gēng
cù
xiè
gǒu
wù
xiàng
wèi
wéi
苟得也
一
不
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文章
想要,想得到。
同时得到或占有。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总结
舍生取义
3、第二段中作者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正面举例
一箪食一豆羹
反面举例
接受万钟
不辨礼义
羞恶之心义存于心
提出论点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甚于死者,患不辟也
莫甚于生,何不用也
莫甚于死,何不为也
正面论证,嗟来之食
反面论证,万钟俸禄
比喻论证
由因推果
假设推理
正反对比
舍生取义
板书设计
谢谢观赏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对比论证)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