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交流2013-02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文/张妙珍
摘要: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欣赏、创造等多种审美能力,从而将审美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发现美;体会美;欣赏美;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方式,实施、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教育。

语文教学是美育的重要阵地,是洋溢着创新性、创造性的审美活动。

语文教学要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但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呢?我认为关键就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情境、制造氛围,把学生带到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他们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共鸣
在教学《春》一文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同学们,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勃发生机,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韩愈写下了《初春小雨》;杜牧写下了《江南春》,这些诗歌都是古人对春的赞美。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文章《春》。

”仅几句话就把学生带进了春天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情境、制造氛围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切不可千篇一律,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尽可能同经历过的、熟知的事物结合起来。

在创设情境、制造氛围时,教师首先要置身于某一种情景中,不仅可以用语言,还可以辅以音乐、动作、眼神等。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情境就会产生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从而深入到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比较相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握住这一点,肯定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就将席慕蓉的《乡愁》与之进行比较。

通过写作背景、文章结构、主题等多方面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容易进入诗的意境,欣赏其“美”。

三、引导学生在学习、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提高体会美的能力
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如在教《春》一文时,除了引导学生感受美不胜收的春景外,还引导学生联想夏、秋、冬几个不同季节的美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从而更热爱大自然。

又如教《沁园春·雪》一文时,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南方,从没有见过雪,无法感受雪的美景和磅礴的气势。

因此我便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美景进行想象,从而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雪景图,这样更能体会其美。

四、分析文中美的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古人讲究“为情造文”,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就把重点放在分析作者对景物描写的分寸把握上。

朱自清先生是这样描写月下荷塘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
子却更见风致了。

”读了这段文字,顿生一种隐约朦胧的美感。

那“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点缀”是事物上略加装饰的意思。

满塘荷叶一层层,荷花较少,东一朵西一朵,故而是“零星点缀”。

就是这样稀疏的几朵荷花,也不是竞开怒放,而是“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一个“袅娜”,一个“羞涩”,写尽了白荷那半开半闭的情致和神韵。

在那样一个淡淡的、苍茫的月夜里看见这样几朵别具一格的白莲,让人感受到它的脉脉含情、优美动人的质感。

这样描写不是明快的,却留给读者以领略不尽的意味,同时作者对“荷香”“流水”的描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个比喻将微风中的荷香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表现无遗。

这样的清香不是扑鼻而来的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香气,而是丝丝缕缕、不断不绝。

作者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歌声来自远处,又出自高楼,不时闻到,这一缕飘散远逸的清香,造成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

“零星点缀”的白花、若有若无的“清香”、苍苍茫茫的月夜,这样的氛围极像一首交集着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温柔小夜曲。

这样的环境中不可以看到“脉脉的流水”,静静地藏在“叶子底下”“不能见一些颜色”,多么神秘、幽静的情调。

为什么月下几朵白荷,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香,一泓脉脉不见的流水会产生如此不凡的艺术美?这就是描写分寸的把握,要做到游刃有余,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加以取舍,该藏则藏、该掩则掩,只有这样才能耐人寻味、意境深远。

朱自清先生对荷花、荷香、荷叶的描写深得其妙,总让人觉得还有无限的事物包含其中,欲说说不出,想却想不尽,回味无穷,情与景交融出一个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

五、把语文教学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广的思考,提高文学素养文学作品同其他艺术形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小说可以改
50--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02经验交流
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的“课前预设,以学定教,精讲精练”的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突出的教学成绩、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证明了它的高效性与先进性。

一、课前预设——
—构建成功课堂的关键
预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课前准备或备课,课前预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教学的第一步是课前预设,学生学好新课的最好方法是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张弛有度、挥洒自如,才能让课堂激情飞扬。

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绽放,才能焕发出思维的火花,才能使一堂堂平淡的课呈现出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二、以学定教——
—着眼学生发展的主体
以学定教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发展规律来调整教学内容,做出教学顺序、难易、方法等的选择。

以学定教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以学习为导向,转变教师行为;以学法为主导,转变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因实际而备,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

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因此,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

以学定教的方法包括学法指导、关注差异、分层检查、先学后导、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因材辅导等。

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从学生实际、班级实际等出发,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教学进程要因实情而变,实践活动也要因兴趣而定。

三、精讲精练——
—构建高效课堂的方略
所谓“精讲精练”,精讲就是以学定教,二次备课,即“讲”的设计要“精”,扩大教学容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把课外作业放在课内完成,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懂的不讲,似懂非懂的重在引导,重点、难点(学生不懂的)部分重点讲,而且讲透、讲清。

精练就是以教材为主,精选练习题,分层要求(即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限时完成,当即检查,及时纠错补漏,力争做到堂堂清。

“练”的设计要“精”,才能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较多的收益。

“讲”为“练”服务,为“练”而架设桥梁,铺设道路。

要在重视研究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精练”的训练目标,一是要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承受能力;训练的手段一要讲科学性,二要讲艺术性;训练内容的选择应有很强的代表性,训练过程应精要干练,训练量应因人而异,适可而止。

这是一个综合性标准,没有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高效有序的训练经验是难以实现这样高的目标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基本做法是“精心设计”。

总之,教学模式是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是教学过程成熟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根据语文课堂的特点以及对待不同学生而采取“课前预设、以学定教、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新华中学)
实践“十二字教学模式”,突出语文教学新亮点
文/王道生
编成电影、电视、剧本;一首诗谱上曲成为动听的歌曲;有的还可以根据内容和意境创作出图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由此及彼,相互参照,相互对比,强化教学效果。

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学生在朗读时我就把《春天在哪里》(纯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再提问学生,让他们介绍朱自清先生的生平故事、人格魅力,然后教师进行补充。

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把艺术形式和语文教学相融合,无疑会拓宽审美信息量,使审美信息的传达达到最优化,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这些因素,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

审美情感和体验在教学中的渗透,其实质就是充分挖掘文章本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知识内容与情感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知识的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激发语文课堂的催化剂,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土壤。

在这片土壤中,教师可以尽情展现美学的魅力,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能力,以此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土壤中开出鲜艳的花朵。

参考文献:
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J].教育学报,2007.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第三中学)
51--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