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7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精细阅读精准表达 综合训练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训练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张国风
任继愈先生去世快七年了,我早该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所敬重的先生。
第一次去冯钟芸先生家,恰好任先生在家。
面对一位大哲学家,我心中忐忑。
渐渐地,见得多了,就放松了许多。
再往后,比较熟悉了,就觉得非常亲切,聊起来,如沐春风。
我曾经对王弼的《老子指略》很感兴趣。
当然是不自量力,花了一个月时间,把《老子指略》翻译成了现代汉语。
请任先生给我看一下。
任先生看了以后,对我说:“翻译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要弄清他使用的主要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
光用古汉语的方法是不够的。
古人抽象思维的水平,无法与今人相比,他们所用的概念,不能达到今人所达到的高度抽象的水准。
”我听了以后,非常惭愧。
回去以后,又重读了任先生的《老子新译》,初步明白了任先生的方法,譬如“道”这个概念,任先生把《道德经》里出现“道”字的句子都找了出来,结合上下文,分析它的含义,看老子所谓“道”有几种含义。
任先生家里有一副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
”我明白这副对联的意思。
硕士生阶段,我跟冯钟芸先生学的是诗歌。
1985年,因为林庚先生当年不想招生,我只好改学小说,报考了吴组缃先生的博士生。
当时我已近不惑之年,无法等第二年再考。
冯先生送了我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词话》,任先生送了我一句话:“你虽然改为攻读小说了,平时还是要读读唐诗宋词,去俗。
”我想是这个道理。
虽然以后主攻的方向变为小说了,但还是要经常读读唐诗宋词,保持诗歌高远飘逸的境界。
我的博士论文是《儒林外史及其时代》,分析吴敬梓对科举、对八股的批判。
任先生提议我写一篇八股文,找找感觉。
可是因为懒,我没有写,对八股的认识,确实是不深的。
任先生说:“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验。
”我体会到了任先生的意思,对八股和科举也不能一味地否定。
超星,一个收集制作名师授课录像的公司,仰慕任先生的名声,希望采访任先生,请我去动员。
任先生婉言谢绝了,说他的时间很紧:“我一年比一年衰弱,就好像银行的存款,你们的存折上还有100元,我的存折上只有5元了。
我的任务很重,还有一些项目没完成。
我要集中精力,把这些项目做完。
”
2001年,由任先生推荐,我在国图文津街老馆讲了一次《红楼梦》。
主持人是蔡萍老师。
讲完以后,蔡老师告诉我:“任馆长来听讲座了。
”我一惊,问蔡老师:“任先生现在在哪儿?”蔡老师说:“走了。
”我说:“你怎么没告诉我呢?”蔡老师向我解释说:“任先生不让告诉,怕你紧张吧。
任先生经常来听讲座。
”
任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光,住在北京医院。
我去看任先生。
任先生的女儿任远在。
任先生说:“医院不愿意病人长住,占着床位。
”我说:“医院考虑的是收益……先秦的法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利害关系。
”任先生说:“只讲利益,就不能长久。
”任远告诉我:“你和他谈别的,他就困。
你和他谈学问,他就来精神。
”
我的回忆如此琐碎,不能成为一篇文章,只是一种记录,希望这些琐碎的记录,能够挽留住渐行渐远的回忆。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任继愈,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②有一次,一所新成立的学校请任继愈题写校名,他在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宗旨后欣然提笔。
不久秘书科就收到该校送来的一笔现金,行政处长知道任先生会拒收,到他家里扔下钱就跑。
没几天,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收到了“母亲水窖”的捐献证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把王弼的《老子指略》翻译成现代汉语给任先生看,任先生没有明确指出翻译存在的问题,只是含蓄地告诉作者,可以看看他的《老子新译》。
B.任先生认为写八股文也是一种智力测试,提议作者写一篇八股文,但是因为懒,再加上对八股文认识不深,作者最终没有写。
C.因为文章是漫谈录,所以文章选材偏重于生活、为学之小事,展现了任继愈为人和为学的风范,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并且做到了首尾呼应,既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明确交代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答案 A
解析“只是含蓄地告诉作者,可以看看他的《老子新译》”说法错误,任先生的话没有这个意思,是作者回去以后主动读了任先生的《老子新译》。
2.任继愈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学识渊博。
任先生涉猎很多领域,对哲学、宗教、历史等均有研究。
②专注于研究。
任先生婉言谢绝采访,因为他要集中精力做项目。
③关爱后进。
任先生在很多方面给予“我”指导;曾去听“我”的讲座,怕“我”紧张不让人告诉“我”。
④淡泊名利。
任先生给一所学校题写校名,校方给的现金他替学校捐赠了出去。
解析解答此题,要找出相关的事件,从事件中分析传主的特点。
具体作答时,可先概述传主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从“相关链接”①可以看出任先生作为一位大师,在学问方面是涉猎广泛的;从“相关链接”②可以看出他对名利是淡泊的。
另外,从他对“我”的关爱、指导以及拒绝超星公司采访等,也可以看出任先生的为人。
3.任继愈先生家中的对联“为学须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论做什么事,包括做学问,都需要下苦功夫,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很多艰辛和痛苦;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满怀激情,这样最终才可能有所成就。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抓住对联中的关键点理解意思,如“入地狱”“浩歌”“冲破云天”。
然后联系对联内容和现实谈启示。
阐述启示时,可以由做学问拓展到其他的事情,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2分)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所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
他一路采访,途径四川江油、平武、松潘和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范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
历时10个月,行程4 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他写的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上。
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1935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
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
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
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
1937年2月14日,回到报社后,他立即找到总经理胡政之,要求次日发他关于西北的报道。
胡政之权衡再三,答应了范长江的要求。
次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
会上
他绝口不提在西安的经历。
《大公报》则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
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亲笔致函范长江:“你的文章我们都看到了,深致谢意!寄上谈话一份,祭黄陵文一纸,藉供参考,可能时祈为发布。
”《大公报》从2月17日起,又连续刊登范长江的《宁夏进入记》等三万多字的通讯。
特别是相继发表的《陕北之行》,较详细地记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介绍了陕北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记述了陕北苏区见闻以及与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全部内容。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32年范长江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政府不抗日,怎么办?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
教授的答案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开头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范长江的出生时间、籍贯、成长、任职和主要成就等,这是概述,目的是开启下文。
B.第二段先正面记叙了范长江西北考察采访的行程,列举了两篇西北之行通讯发表的情况,然后突出表现了其通讯产生的重大影响。
C.第四段中“胡政之权衡再三”一句内涵丰富:胡政之考虑到了发表范长江文章将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历史价值和要承担的巨大风险。
D.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期间,范长江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但教授的回答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 D
解析范长江“认为哲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教授认为哲学不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5.作为一位新闻记者,文本中范长江表现出了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畏艰险深入采访,注重实地考察、采访的职业精神。
②敏锐的新闻嗅觉、深刻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快速真实而生动的报道能力。
③不畏权势,坚持反映事情真相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干,抓住“新闻记者”“素养”等关键词。
“素养”一般包括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与能力等方面。
然后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从“只身赴大西北
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深入到敦煌、玉门……等地进行采访”“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等记叙中,可概括出①这个要点。
从“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等记叙中,可概括出②这个要点。
从范长江不怕得罪蒋介石而真实反映“西安事变”的真相中可概括出③这个要点。
6.文本最后一段主要进行了哪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蒋介石对待范长江有关“西安事变”真相的报道的态度和毛泽东的态度进行了对比。
作用:突出和高度赞扬了范长江坚持反映事实的职业精神,突出了范长江有关“西安事变”真相的报道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解析文本最后一段先写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勃然大怒,接着写毛泽东看了范长江的文章非常高兴,两个人对待范长江文章的态度明显形成了对比。
关于对比的作用,要从突出范长江的角度进行分析,不宜从蒋介石或毛泽东的角度进行分析。
蒋介石的态度表现了范长江报道产生的重大影响,毛泽东的态度表达了对范长江职业精神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