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20秋水《庄子》 说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教学设计
黄维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2、知识和能力: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简单了解庄子的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能感受到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到庄子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
1、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说的是谁吗?(学生回答)是的,他就是我们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庄子*秋水》的节选。

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

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下面我们就从《秋水》节选当中共同领悟这个道理。

(二)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分析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老师注意纠正字音)
涘sì 水边,岸。

渚zhǔ 水中的小块陆地。

殆dài 危险。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请一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老师适时引导下进行)
老师译文: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涨来到了,千百条水流注入黄河。

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样大,两岸沙洲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了。

这时候,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这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抬头看着海神若叹息道:“俗语有一种说法,‘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是说我呀。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小看孔仲尼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行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有机会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才相信),我要不来不到您的面前,那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重点字词的解释(主要由老师讲解)
(1)、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河”特指黄河。

今泛指河流。

至于北海“至”到达。

今指达到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

始旋其面目“面”脸。

今指脸的形状,人的相貌。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道的人。

“大方”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作状,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名作动,面朝)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作意动)
(3)、特殊句式(在课文中找出例句, 译成现代汉语):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否定的判断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4、成语识记:请一位同学找出原文的所有成语,并且说明意思
[望洋兴叹]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 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贻”:遗留,“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四)作业(尽量用原句子回答问题)
1、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伯见了北海为何“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何自认为会“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二课时
(一)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文
(二)讨论前节课的作业,先请同学回答,老师再进行评讲。

1、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不辩牛马
2、伯见了北海为何“望洋向若而叹”?——不见水端
3、河伯为何自认为会“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睹子之难穷
(三)课堂讨论:这则寓言包含哪些道理?
老师归纳: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四)写作特色
1、用寓言的形式设喻阐述深刻哲理;
2、妙运用对比手法
(1)、河伯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

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河伯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

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

”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

(3)、河伯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河伯的神态]:第一次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
[河伯的动作] :第一次,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
(4)、河伯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

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自己的话将全文复述一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