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之善与恶——评托妮·莫里森的《宠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母爱之善与恶
——评托妮•莫里森的《宠儿》
杜芬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 要: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创作的《宠儿》是一部充满对奴隶制度的血泪控诉的长篇小说,作者将这段沉重的历史,通过女主人公塞丝的异化的母爱呈现给读者。
母爱在其笔下,演变成一种血腥的杀女行为。
在对塞丝的爱与恶的探讨过程中,我们体谅到那个时代作为黑人母亲的悲哀与无奈;同时,我们也更清楚地看见那段让所有黑人不愿回顾却无从忘却的屈辱历史。
关键词:宠儿;母爱;异化;奴隶制
作者简介:杜芬(1987-),男,江苏睢宁人,本科,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高职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06-02
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宠儿》取材于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的真实故事。
如何让奴隶制的罪恶触目惊心,莫里森运用了各种艺术上的表达技巧和情节上的精心构建。
其中对母爱异化的描绘,是作者反映主题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宠儿》中,发生母爱异化的,是一位黑人奴隶母亲塞丝,这位母亲为了女儿幸福,为了个体自由,为了奴隶解放,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的女婴,在她身上激化出了最感人的母爱,和最震惊的杀戮。
这种行为,是爱还是恶?是值得敬慕还是值得批判?世事有因才有果,撇开如何评价不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种让人难以形成统一评判的行为本身的背后,有着怎样一个曲折的、悲怆的形成过程。
一、寻求自由的失败经验
塞丝是作品中的叙述者之一。
作为一个女黑奴,塞丝的一生充满悲惨,莫里森并没有直接将这名女黑奴的经历记录下来,而是通过丹芙、保罗•D等他者在来回穿插的记忆碎片中,一点一点地复原拼整齐展现给读者。
这种将叙述权威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作者本人的表现方法,让读者更贴近真实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塞丝所遭受的非人虐待,莫里森仅用一棵“树”来暗示,并且是通过曾经帮助过她的女白人爱弥的描述来展现的:
一棵树,露。
一棵苦樱桃树。
看哪,这是树干——通红通红的,朝外翻开尽是汁儿。
从这儿分杈。
你有好多好多的树枝。
好像还有树叶,还有这些,要不是花才怪呢。
小小的樱桃花,真白。
你背上有一整棵树。
正开花呢。
我纳闷上帝是怎么想的。
我也挨过鞭子,可从来没有这种样子。
(p93)如果没有上下文,只看这段描述性的文字,我们或许会误以为作者真的在描写一棵美丽的苦樱桃树。
当我们在欣赏它的美的中途突然发现这不是树,而是多年遭毒打后留下的伤疤时,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反差是多么令人震惊!我们顿时能想象“学校老师”对塞丝的非人羞辱和迫害,能看见塞丝被打得皮开肉绽的情景,这棵树就是令人恐惧的黑人历史的标志。
我们自然可以想象到亚历克斯《根》中所描写的黑人苦难史;我们顿时能深刻体会那些原本生活安逸的黑人居民被西方文明野蛮入侵时的痛苦;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地了解到,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被强迫拆散的悲惨。
小说的第二部,宠儿的读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黑人过去生活的幸福和被白人抓走的悲惨的缩影:“我是宠儿 她是我的 我看她从叶顶摘走花 放进圆圆的篮子 她不要叶子 她装满了花……我总是蜷缩着 没有皮肤的人在叫嚣 我没有死 面包是海蓝色的 我太饿 饿得无力下咽 阳光叫我闭上眼睛 死去的人们堆成一座小山”(p210)。
在黑人的奴役史上,他们被白人用武力威慑,与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妻儿分离,在漂洋过海的途中像牲畜一样被虐待,生命在西方文明眼中变得犹如鸿毛。
侥幸逃过死神登陆的人,却又过着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没有任何自由,没有任何人格,没有任何地位,被任意殴打、强奸、屠戮,这是怎样的一幅让人悲怜的画卷。
这罪恶的奴隶制对黑人来说犹如一场梦魇,让人触目惊心且无法永久尘封以至最终忘去,在那种血腥的制度下,奴隶主掌握生杀大权,对奴隶进行任意买卖,像是私人财产一样可以去做赌注、做礼品。
黑人丧失做人的权力,家庭破裂,亲情缺失,生不如死。
塞丝恰恰见证了自己的母亲被掠夺、被买卖、被欺凌,甚至吊死辞世。
而她自己,也亲身经历了那种没有自尊的畜生般的生活。
本着对自由的渴望,她本能地选择逃跑,哪怕是死在途中,也比当奴隶幸福。
为了自由,她义无反顾,一次次逃跑,一次次失败;即便被打得遍体鳞伤,她依然要逃。
只要一息尚存,获得自由就是她活着的唯一希望。
二、极度渴望自由的扭曲心理
塞丝只是幻想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屈辱生活的摧残,痛苦记忆的折磨,自然就很容易造成塞丝精神上的抓狂。
从书中的各处描写来看,宠儿出现之前塞丝的生活貌似十分平静,过去的种种凄惨也似乎没有影响到她作为一个正常人。
但这些只是假象而已。
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说:
“某些需要可能会导致危险情景的发生,当自我无力应付这样的需要时,自我就通过压抑它来防止危险,但要求获得满足的本能仍然保持着它的力量,这种力量将在一种新的情景中复发。
”所谓生活平静,只不过是暂时忘却痛苦的过去掩盖下的短暂平和而已。
当宠儿以鬼魂形式出现的时候,记忆的闸门如洪水般倾泻而出。
曾经受奴役的黑暗过去,一直努力压抑的痛苦再次复发。
于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塞丝精神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了。
过去的创伤并没有愈合,无数痛苦的回忆像幻灯片一样一次次重演。
对于“学校老师”的两个侄子轮奸她的记忆,她的感觉已经有些麻木。
面对过去的种种,塞丝像疏远了她的肉体感觉一样,丧失了想象力、记忆和情感。
此时,作者又借助女儿丹芙的视角,来概括塞丝的精神意志:
106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那个从不旁视的女人,看到一个人就在索亚餐馆门前被母马踢死也不把脸扭开的女人;看到一只母猪开始吃自己的幼崽时也不把脸扭开的女人。
就是那一次,“来,小鬼”被婴儿的魂魄提起来狠狠地扔到墙上,摔得它断了两条腿,眼镜错位,浑身抽搐,嚼碎了自己的舌头,她的妈妈也仍然没有把脸扭开。
她抄起一把榔头把狗打昏、擦去血迹和唾沫,把眼睛按回脑袋,按好腿骨。
(p14-15)
丧失了主体意志的塞丝精神麻木到令人悚然的地步,她对人间的各种悲惨不再有怜悯。
这些伤疤,造成了现实生活的畸形,对超出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血腥,她竟然用冷酷甚至是没有人性的态度去迎接,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
而反过来,塞丝的今天,都是“学校老师”及整个奴隶制度下的摧残所赐。
这个丑陋的历史,让无数黑人死鬼的悲伤塞满了美国的大小房屋。
莫里森的后现代叙述方式,给了我们仿佛亲身经历效果,深切体会到像塞丝一样的黑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奴隶制的痛恨。
三、为了爱而恶
母亲都是挚爱自己的子女的,塞丝也不例外。
虽然她与女儿相处的时间极其短暂,但是我们从女儿死后塞丝的回应中看出这种爱。
她常跟丹芙提起宠儿,说:“没人会像我那样奶她,没人会像我那样,总是尽快喂上她,等她吃饱了。
”(p20)塞丝给女儿刻墓碑时,一心想加上“亲爱的”几个字,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为偿还对女儿欠下的债而放弃了与保罗•D之间的感情。
当宠儿复活出现在她身旁时,她带有明显的兴奋,内心独白是这样写的:
“宠儿,她是我的女儿。
她是我的。
看哪,她心甘情愿地回到我的身边了,而我什么都不用解释。
我以前没有时间解释,因为那事必须当机立断。
她必须安全,我就把她放到了该放的地方。
”(p239)然而受尽了奴隶制折磨的塞丝,极不情愿女儿将来和她一样遭罪。
再者,如果她把孩子带回“甜蜜之家”,她也未必能活下去。
白人对他们的奴役、杀戮、残害或玷污,塞丝和一些黑人坚强地挺过来了,但她永远不要让鞭打、奴役、强奸、骨肉分离、杀戮之类的痛苦发生在自己的女儿身上,“她最宝贵的东西,是她的孩子”。
(p299)她经常梦到姑娘们被蹂躏的惨象,担心女儿就在其中,她决不允许女儿被玷污。
她将女儿放到上帝那儿,这些无法忍受的噩梦就结束了,还有这些屈辱的梦境,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女儿身上了,也没有人敢把女儿的属性列在动物一类了。
于是,她亲手杀了女儿。
可以肯定,塞丝对女儿充满了无限的母爱,毕竟,黑人民族也是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他们也懂得爱。
然而面对这个痛苦的抉择,我们隐约中能感受到塞丝做决定前的心理挣扎;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不想为而不得不为之的无奈和悲哀;我们也能感受到塞丝杀婴时心灵深处坚强的泪水。
这是一种对自由的极端渴望,是一种母爱的极端自私,是一种疯狂的极端心理。
虽然塞丝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女儿遭受凌辱,塞丝一生充满痛苦和悲哀,不愿意生活的摧残在女儿身上重演。
但是,事实是否就如她想象的那样,女儿活着一定会备受奴役?过去的种种是否一定是个循环,在女儿身上得到印证?不一
定,塞丝没有想到,黑人奴隶也有重获新生的一天。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争取自由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伟大志向。
塞丝的一生虽然不幸,但毕竟有了追寻自由的努力拼搏的过程,然而对于女儿,却连体会这个过程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不禁要问,塞丝凭什么不给女儿生存的权力?自己身上得不到的幸福,未必下一代依然无法获得。
于是,此刻的母亲,因为爱的异化,转而带来了一种恶,一种饱含爱恋的恶,一种我们无法选择原谅还是惩罚的恶。
四、谁是罪魁祸首
塞丝的杀婴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这种迫于形势所做出的让人心灵产生震撼的选择,留给我们的,是对元凶的追讨。
同样的杀婴场景,在不同人的描述中却是不一样的。
在“学校老师”等白人眼里,将塞丝看做是一个丧心病狂的疯女人,血腥的场景令人恐怖;而相对公正客观的帮助过塞丝的黑人“邮资已付”看到的,却是一种严峻的形势,是一种饱含同情的本能反应。
而此时的作者也站了出来,特意叙述了这个场景:“木屑地上,两个睁着眼睛的孩子瘫倒在地;第三个孩子的鲜血喷射而出,喷射到他们所追踪的主要对象身上。
”于是站在作者的立场,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一样,悲惨的场景让我们的心灵经受浩劫。
正像莫里森在《宠儿》序言中写的:在黑人妇女不同寻常的历史中,婚姻曾经是被阻挠的、不可能的或非法的;而生育则是必须的,但是“拥有”孩子、对他们负责——换句话说,做他们的家长——就像自由一样不可思议。
在奴隶制的特殊逻辑下,想做家长都是犯罪。
杀人并不是母亲本意,只是在奴隶制度下,在毫无平等可言的、只能遭虐待的黑暗时代,宠儿的命运似乎注定不会幸福。
原本伟大的母爱,以血肉模糊、毛骨悚然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正是对罪恶奴隶制度的强烈控诉。
而异化的母爱,不仅毁灭了原本可能幸福的生命的成长,也毁灭了一个受人尊敬的母亲的一生。
从塞丝的精神崩溃和宠儿的生命主体被剥夺,我们也能看出整个奴隶时代的黑暗与罪恶。
《宠儿》正是将塞丝身上异化的母爱呈现在我们面前,用艺术性的叙述方式将奴隶制还原为一种个人体验,用血淋淋的事实真相重新挖掘出那段无法埋葬和抹杀的历史,并揭露出其罪恶,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托妮•莫里森. 宠儿[M]. 潘岳 雷格译.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6.2.
[2]王守仁,吴新云. 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
[3]佛洛依德. 摩西与一神教[M]. 李振开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翁乐虹. 以人物作为叙述策略——评莫里森的《宠儿》[J]. 外国文学评论. 1999(2).
[5]章汝雯.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自由和母爱的主题[J].
107。